回覆列表
  • 1 # 昆藍酶製劑宋宵因

    “上兵伐謀”這一節出自《孫子兵法·用間第四》。“伐謀”指的是攻擊敵人的謀劃和計策。

    具體來說,“上兵”指的是在戰爭中占據上風和主動的一方。孫子認為,上兵之所以能夠居於上風,關鍵在於“伐謀”——猜透敵人的戰略謀劃和戰術計策,進而採取有效措施對抗,使敵人的謀劃和計策難以得逞或達到預期效果。例如,當敵軍行軍布陣時,上兵能預測敵軍的進攻路線和作戰方案,事先在關鍵位置設下埋伏,等待敵軍深入包抄殲滅;當敵軍試圖測試我軍實力時,上兵也能看穿敵意,採取適度的應對,不被敵軍拖入戰鬥,消耗我軍實力。所以,在戰爭中,伐謀的關鍵在於預測敵人的用兵方向、了解敵軍將領的心智和性格特點,作出最有利判斷,找到對手硬傷,選擇最佳時機進行攻擊。通過伐謀,上兵能掌控戰場主動權,規定敵我雙方的節奏,迫使敵軍應戰於劣勢,進而得到預想的勝利成果。

    總之,“上兵伐謀”強調的是在戰爭中通過判斷敵情和洞察敵人用兵的方向獲得主動,是孫子兵法的特點之一。

  • 2 # 一千人玩手機攝影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是指,“上級將領在作戰時,應當先破壞敵人的謀劃、計劃和佈署,以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也就是說,透過對敵人的情況進行分析,摸清敵情,分析對手的謀略,設法破解對手的謀略,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因此,伐的是敵人的謀略。

  • 3 # 依雯引路

    在孫子兵法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打仗嘛,首先要挫敗敵人的企圖和謀劃,然後再搞垮它的盟友,接著是消滅它的軍隊,最後才會進攻它的城池”。所以,“伐謀”就是指我們應該先摧毀敵人的計策和計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防止敵人將其計劃付諸實踐了,而這個策略重點是打擊敵人的戰爭準備和謀略規劃能力,為我們進行後續的行動奠定基礎,從而使得我們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 4 # 潤澤園

    01《孫子兵法》這部“兵家聖典”,雖只有短短十三篇、六千餘言,卻是言簡而意深,內涵極其豐富。

    孫子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說,孫子並不鼓勵“戰而取勝”,而認為最好可以“不戰而勝”。因為從“伐謀”到“伐交”、“伐兵”乃至“攻城”,我們所付出的成本都是在不斷增加的。

    對此,孫子教誨我們的方法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透過“攻心為上”來直接達到目的,而避免雙方進行破壞性的競爭,最終達到“全勝”的結果。

    畢竟,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勝利本身,而是完整地拿下每一座城池。

    02 “身之主宰便是心”,這句話出自陽明先生。

    學習聖賢思想最重要的,不是學習文字和方法,而是學習心法,洞察人心。

    洞察人心不是為了利用人心,而是為了更好地尊重人心。

    這種洞察人性的心法,在500年前,陽明先生38天擒寧王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透過陽明先生的故事,體會心法的力量。

    寧王朱宸濠蓄謀已久的謀反行動開始之後,所到之處,官員百姓皆望風而逃。滿朝文武,竟無一人站出來,還設法矇蔽皇帝,完全一幅“沒有智慧的人看不見‘新裝’”的態度。

    然而,此時僅僅路過的陽明先生聽說後,立即著手佈局如何才能避免這一場生靈塗炭、百姓遭殃的戰爭。在這次平亂中,以下六點心法無不體現了陽明先生的聖人之心。

    心法1:駑馬戀棧豆

    陽明先生根本不看寧王的十萬精兵,看的是領導者寧王的心。寧王是一顆怎樣的心呢?

    在陽明先生眼中,寧王就是一匹駑馬,駑馬會貪戀槽子裡的食物,貪戀自己的地盤。當時,寧王有三條作戰路徑都可以快速佔領城池,直達勝利。

    可就在他勢不可擋的時候,陽明先生洞悉了寧王的心,其格局境界瞭然於胸。先生的一個緩兵之計就足足讓寧王停留了15天。

    陽明先生知道寧王貪戀家庭又貪戀老地盤,當寧王快打到南京的時候,直接“圍魏救趙”,把寧王的老巢南昌圍住。這時,寧王立馬撤兵了,最終人仰馬翻。寧王的愛妃在大戰之前跳湖自殺。

    歸根結底,兩軍對壘,是領軍者心的對峙,是格局與境界的比拼。

    寧王造反是為了一己之私,陽明先生為的是百萬百姓免遭生靈塗炭。

    兩個人的起心動念不同,格局境界不同,決策不同,成敗已定。

    心法2:謀反者,必多疑

    俗語講“做了虧心事,就怕鬼敲門。”

    一個人心中想著算計別人,那他一定會時刻警惕別人對他的算計。對別人就不會信任,一直堅信“沒有人是好人”。當然,別人也就不會實心踏地跟隨他。

    正是抓住“謀反者,必多疑”這個特點,陽明先生使用反間計,派人給寧王的心腹謀臣送書信,感謝他們棄暗投明,平定之後要給他們升官發財。

    這在當時還有一段精彩的對話:

    問曰:“寧王見此恐未必信。”

    曰:“不可信,可疑否?”

    對曰:“疑則不免。”

    陽明先生笑曰:“得渠一疑,彼之大事去矣。”

    臨陣叛敵的後果當然是嚴重的。信被寧王截獲,認為印證了有人想算計自己的想法,遂不信任兩人,對其他人疑心更重。

    心中生疑,便不敢傾巢出動。結果停了15天,直到發現上當了才急衝衝地行軍。不過,為時已晚。正是這15天,陽明先生準備好了應對措施。

    先生嘆曰:“宸濠素行無道,殘害百姓,今雖一時從逆者眾,必非本心,徒以威劫利誘,苟一時之合耳。縱使奮兵前去,我以問罪之師徐躡其後,順逆之勢既判,勝負預可知也。”

    一顆利己的小我之心,怎能激揚他人的大我之志。沒有心與心的連結,怎會有團結一心的隊伍?

    心法3:叛軍,心可移

    寧王要謀反,想當皇帝,而他手下的兵呢?恐怕未必如此。

    然而,寧王只考慮自己。

    陽明先生洞察人性,提前安排臨時組建的“軍隊”做十萬免死牌。當大戰鄱陽湖之時,十萬免死牌順流而下。叛軍士兵們紛紛跳下水搶免死牌。有了退路,誰還願意為你賣命呢?

    正當對方弄得暈頭轉向時,陽明先生又來了一輪心理攻防戰,“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這一下,叛軍的心底防線徹底崩塌。

    《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國志》也寫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陽明先生明白,叛軍背離大道,違背良知做事,內心一定誠惶誠恐。所以,但凡有一點可以選擇的餘地,他們必然會自保。

    因而,戰爭還沒開始,寧王就已經敗得一塌糊塗。養得一顆如如不動之心,心明眼亮,一草一木皆可為兵。

    心法4:決心即信心

    叛亂的地方不是陽明先生的管轄,陽明先生大可不管不問。況且自己身邊沒有一兵一卒,這是以身犯險,要掉腦袋的事。

    但上為君王擔憂,下體百姓疾苦的他,且能置之不理?

    大戰在即,陽明先生焚香禱告:如果上天哀憫百姓,許他匡扶社稷,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就借他順風;如果江山氣數已定,他也不會苟活於世。

    眾人聽罷,無不為之感動。這份決心,給了團隊莫大的信心。這就是陽明先生的決心。哪怕只有他一人,也要戰鬥到底。

    他的家人,也已經準備好柴火,如果戰事失敗,便自焚以身殉國。

    領導者的決心,就是團隊的信心!沒有退路,便可突出重圍。

    心法5:養得此心不動

    當陽明先生戰勝寧王后,弟子問他:“用兵有術否?”

    先生曰:“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

    一顆不因外界條件變化而改變的心,來自於堅定的相信,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做任何事,都能從容以對而不會忐忑不安。良知清澈,便能心生萬法。

    先生曰:“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自能臨事不動。不動真體,自能應變無言。”

    不斷明心淨心,淨化心靈。時常反省自己,是否動機至善,私心了無。如此便能不被慾望所矇蔽,心如明月,應變無窮。

    心法6: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從南贛治理,到38天生擒寧王,人們都知道了陽明先生的厲害。之後的日子,一聽陽明先生來了,大都望風而靡。

    同樣的,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各列強仍舊虎視眈眈。北韓戰場上,打得慘烈,打得驚豔,中國軍隊打出了名氣。可能還有些人有非分之想,但卻不敢有非分之行動。

    這場戰爭,毛主席做了判斷:“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陽明先生的心法,是什麼?

    陽明先生擒寧王,歸根結底是,心靈品質的較量,是格局與境界的完勝。

    所以,陽明先生的心法,就是以一顆無我利他的純粹之心,心明眼亮,依道而行,必獲成功。

    陽明先生有言:“後世論治,根源上全不講及,每事只在半中截做起,故犯手腳。”

    人們往往去學習很多的“術”,卻全然不在心上用功,不從源頭上加以努力,往往從半截開始。因而別人成功的方法,自己拿來卻毫無一用。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人心。因而,學習聖賢思想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體察聖賢的“心法”。

    心法,源於一顆純粹的如如不動之心。

    深深地祝福大家,明心淨心,養得一顆如如不動之心,心明眼亮。

  • 5 # 充滿元氣的一直很努力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強調的是戰爭中透過智謀來獲得勝利。它是指在戰爭中,最好的戰爭狀態是在不戰而勝的情況下取得最終勝利。如果不得已而為之,則必須透過戰爭策略、計謀等智慧手段,破壞對手的謀略,獲取勝利。

    從字面上來看,“伐”即是“攻打”,“謀”即是“計劃、策略”。上兵伐謀就是在戰爭中透過破壞敵人的計謀和策略來達到戰爭勝利的目的。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發現並打破對手的計謀,削弱他們的戰爭能力,使其無法有效地反擊你,那麼你就可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上兵伐謀”的本質是在於戰爭中更加註重戰略和智慧的運用,透過打算和謀略來獲得勝利,而不單純地依靠武力和軍事實力。這也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 6 # 燦爛微風O

    上兵伐謀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裡面孫武闡述了打仗的幾種境界,其中最高境界就是上兵伐謀,意思就是戰爭中主帥能夠運用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拿下對方,才是上上之策。這裡面能夠運用的謀略,既有戰略層面的,又有政治層面的,先敵而動,使得對方在排兵佈陣中捉襟見肘,無計可施。伐謀征服的就是對方的心,心亂了也就不戰而降。

  • 7 # 飄風我塵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故而,所謂的伐謀,其實就是指從政治入手、破壞或改變對方的國家戰略,而這‘國家戰略’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是區域性的,整體是讓對方根本就無意興兵、區域性的是即使興兵也欠缺必要的勝利條件。

  • 8 # 飛哥悅讀

    上兵伐謀,出自《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原文是這樣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從上下文分析,我們可以得知,“上兵伐謀”講的是戰略、謀略問題。戰勝敵人有很多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以謀略造勢,讓敵人產生畏懼、知難而退,從而達到兵不血刃的效果。兩軍對壘必有損傷,既是生與死的拼殺,更是智與力的對抗。打仗畢竟是要死人的,即便打贏了,也會動搖國本,影響建設發展。但是,不造出一種攻必取、戰必勝的作戰態勢,任何敵人都不會放棄抵抗的。因此,交戰各方最願選擇、最先想到的,就是一種伐謀的戰法,伐什麼謀呢?就是一種先發制人的謀略,透過偵察情報和綜合分析,精準研判出敵人的戰略戰術,進而制定出破解的用兵策略,讓敵人覺得一舉一動都被對方掌握,從心理上擊敗敵人,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自覺放棄戰爭進取的行為。

  • 9 # 殿前司都點檢

    孫子曰:未戰先行廟算,得算多者勝,得算少者不勝。這個廟算就是“謀”,具體應該可以表現為:離間敵方君主將帥、打經濟戰、打貿易戰、文化同化等等!

    離間:戰國末期,秦國開啟滅趙之戰,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阻止王翦大軍前進。雙方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國使出“離間計”,重金收買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誣陷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趙蔥和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認為臨陣換將會讓趙國加速潰敗,所以拒交兵權,繼續領兵與秦國對抗。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殺李牧,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數月後,趙國滅亡!

    經濟戰、貿易戰:春秋時期,齊國想要攻打衡山國,但衡山國實力不弱。管仲的做法是: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十個月後,燕、代、秦等國都跟著到衡山國收購兵器,可謂天下爭購。看到賺錢的情況,衡山國君告訴宰相:‘天下各國都爭購中國兵器,可使價錢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國百姓於是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一年後,齊國派人到趙國購運糧食,趙國糧價每石十五錢,齊國卻按每石五十錢收購。包括衡山國在內的諸國都運糧賣給齊國,就在各國為發財歡呼的時候,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在夏收前,對衡山國出兵。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又不能在別國買到糧食,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戰場上敗的精光,只得舉國降齊。

    文化同化:日本侵略中國臺灣時期的語言同化政策,甲午戰爭後,1895年6月日本內閣臺灣事務局的報告中有關臺灣教育的構想為“在此地實行中國學制”、“關於日語等應該漸進制定教授方法,目前不可操之過急”、“日本領有臺灣後,最重要的工作乃免費普及日語。”到了今天,臺灣親日人群依然很大,可見威力之大。

    PS:諸如此類的美人計、增灶計、減灶計等不勝列舉,這些都可以劃歸到“上兵伐謀”的行列中。

  • 10 # 流liu西瓜

    “上兵伐謀”,實質攻心為上——

    掀開對手的底牌,實際在我一手掌控;你拿什麼與我爭?!

    戰爭,源於人的貪慾——

  • 11 # BuiLian

    “上兵伐謀”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高明的將領應該首先攻破敵人的計謀和策略,從而使敵人失去戰爭的主動權。這裡的“謀”指的是敵人的計謀和策略。

    在古代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僅是雙方的實力對比,更重要的是戰術和策略的運用。因此,孫子兵法認為,對敵人的謀略進行破解和破壞,才能打破敵人的戰略和戰術,為自己爭取勝利的機會。

    在具體的實戰中,這種“上兵伐謀”的策略通常是透過偵查、情報、分析等手段來了解敵人的意圖和計劃,並在此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戰術和策略。這種方法在古代戰爭中被廣泛運用,而今天的軍事戰略中,這種策略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總之,“上兵伐謀”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句經典名言,它強調了在戰爭中破解和破壞敵人的計謀和策略的重要性,是現代軍事戰略的重要參考和借鑑

  • 12 # Miu小微奔赴未來

    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是指高明的將領應該在戰爭中首先攻破敵人的謀劃和防禦策略。這裡的“謀”可以理解為敵人的謀略、計謀、計劃或戰術。將領應該儘可能瞭解敵人的戰略意圖和謀劃,同時採取針對性的進攻策略,從而削弱敵人的防禦,制服對方,取得戰爭的勝利。

  • 13 # 北極雪兔94501305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是講戰術,講戰略,運用高超的智慧和智謀,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來有效地打擊敵人,攻破敵人的心裡和敵人的陰謀,從而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戰略戰術。

  • 14 # 飲冰室茶集

    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是指制定計謀並破壞對方計謀的能力,也就是打破敵人的謀略和計謀。這是維持戰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因為成功的戰爭不僅取決於士兵的能力和裝備,更取決於指揮官制定的計謀是否有效。所以“伐謀”是指打破敵人的謀略和計謀來破壞對方的佈署和決策。

  • 15 # 鐵杉

    "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上兵指的是作戰經驗豐富,有謀略,善於計謀智取的軍隊。

    伐在這裡是指智謀,用智謀奪取戰鬥勝利,也就是指"不戰而屈人之兵。"這要具體的看每一場戰役的情況。有時須誘敵深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有時須投其所好,將計就計。有時須示弱,給敵人造成錯覺、誤判。有時須欲擒故縱,放長線,釣大魚。有時須調虎離山,利於好打。有時須迷惑敵人,殺回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等等。

    中國古代兵法中的謀略極多,要看當時的戰爭須採用何種謀略、計策。總的說就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在影片《南征北戰》中,面對力量強大,來勢洶洶的蔣軍,解放軍主動撤退,從蘇中退到蘇北,從蘇北退到山東。以一小部分兵力迷惑敵軍,打一仗就走,打一仗就走。戰士們甚至有的幹部們都想不通,為什麼放著眼前的敵人不打?營教導員只一句話,為了消滅敵人!

    敵人對我軍採取的是南北夾夾擊,分進合擊的戰略。敵人想和我軍決戰,解放軍投其所好,擺開一個作戰的架勢,以少部兵力在桃村阻擊敵人,大部隊則迅速北上包圍了北路兵力相對弱的李軍長。

    五天以後,一營奉命趕到鳳凰山。450里路,五天就趕到,可見當時戰爭環境的艱苦,解放軍戰鬥力的頑強。此時,鳳凰山總攻已打響,南路張軍長部急速向鳳凰山增援,被一營阻擊在摩天嶺下,幾次搶佔摩天嶺都被一營打退,寸步難行。

    此役,華東野戰軍採取的是誘敵進入沂蒙山區,先消滅北路兵力稍弱的李軍長部,然後回過頭來再打李軍長部,各個擊破,殲滅敵人。

    風凰山被包圍的五、六萬敵人被殲滅,張軍長部就成了孤軍,被解放軍在將軍廟、車站一帶合圍殲滅,從而粉碎了蔣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這是解放戰爭中一場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經典戰例!

  • 16 # 山有扶蘇

    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大勝,晉文公卻高興不起來,直到晉文公聽到於玉自殺的訊息,喜形於色地說:“今後沒有人危害我了!楚國的蒍呂臣當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會為老百姓著想。

  • 17 # 梨花園主

    簡單的說: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伐謀是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上兵伐謀”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謀略勝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牙國際刑事法庭向普京發出逮捕令,是一紙空文還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