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姐姐的財務人生

    今年以來,大範圍雨雪來襲,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於這種情況,不少人可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這樣的天氣為什麼會出現?是否有預兆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今年以來大範圍雨雪來襲與氣象條件有關。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天氣異常頻繁,加之當前處於“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的時節,天氣冷暖交替,冷空氣南下和暖溼氣流北上相遇,形成了降雪的氣象條件。

    其次,從歷史資料來看,往往在一些特殊的年份中,中國會出現極端天氣現象。例如,1959年、1963年、1977年、1985年、2008年等都曾出現過大範圍的雨雪天氣。今年的雨雪天氣也應該被看做是這種極端天氣現象的一種表現。

    最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過一些預兆來預測天氣。例如,老人們常說:“東南風雨,西北風晴”,這意味著當東南風轉化為西北風時,天氣會變得晴朗。

    總之,今年以來大範圍雨雪來襲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也提醒我們要加強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監測,並注重改善環境,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

  • 2 # 彩筆生輝zq

    因氣候變化,再就是今年雙春閏二月,下了一場我們塞外六十年一遇的大雪,首先幫了防火工作忙,從去年入冬就一直沒下過一場大雪,人人忙於防火。

    4月2至3日下了一場先雨後雪,給種地人腰桿又直了起來,大旱緩解,清明過後開始播種小麥,這對春播是有利無害的,至於倒春寒年年3一4月份都有,不足為奇,所以,這場雨雪可以對於種地的人來說,太及時了,人人眉開眼笑,呼之欲出,打掃雪,備籽種,購化肥,喜春播,迎豐收。

  • 3 # AI繪畫暢想者

    “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一句民謠,意思是在閏年的二月份,春季依舊寒冷,而秋季則會遭遇旱災。這句謠語源自中國古代農民的觀察和總結,它傳承了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下面我們來詳細解讀一下“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的預兆。

    首先,這句謠語中的“雙春”指的是閏年的二月份,因為閏年的二月份有兩個“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和閏月正月初一。在閏年的二月份,氣溫依舊寒冷,一般在北方地區還會有寒潮天氣,使得春耕春種的工作受到影響,影響了整個農業生產的程序。

    其次,這句謠語中的“春寒”指的是春季依舊寒冷,這種現象在閏年的二月份尤其常見。由於北方冬季較長,春季來臨時,土地還未完全解凍,氣溫依舊較低,導致春季作物的生長受到阻礙,甚至受到凍害。

    最後,這句謠語中的“逢秋旱”則是指秋季遭遇旱災的可能性較大。由於閏年的二月份氣溫較低,雨水較少,導致秋季作物生長不足,再加上北方秋季降雨量本來就較少,一旦遇到旱災,將會對農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因此,“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一句有著深刻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謠語,它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民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和總結,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借鑑古人的智慧,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及時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 4 # 原來的實在人

    閏二月,不必要想得太複雜,曆書說得很清楚,三年二不閏,三年兩頭閏。今年閏二月,要比前幾年順利得多,病、死是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問題,有些事是借題發揮的,今年十二生肖都是做事順利的。

  • 5 # 牛奶影視NfMk

    “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

    2023年是癸卯兔年按照“置閏法”來說當年是閏二月再結合二十四節氣,2023年還是“雙春年”也就是說2023年屬於雙春年遇上閏二月

    這主要是因為2023年閏二月,所以出現了兩個立春,即為“雙春”年。其實翻翻日曆大家就能看出,兩個立春一個是在2023年2月4日,農曆正月十四,而另一個是在2024年2月4日,農曆的臘月二十五,正好年頭年尾兩個立春。

    對於2023年閏二月是指的農曆癸卯兔年閏月,因為陽曆4年1月,閏月只增加一天。農曆年閏月一般是19年裡閏7年,因為陽曆年和陰曆年,每個月都有一天的懸殊。也就是陰曆每個月一般為20天或者30天,而陽曆每個月為30天或者31天,陰曆和陽曆每個月相差一天。

    2023年之所以閏二月,就是因為陰曆和陽曆之間懸殊的時間只有25天左右,不是30天左右。而農曆的二月一般是28天或者29天這樣閏二月,陰曆和陽曆時間懸殊較少。

    民間流傳著“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這樣一句農諺,從字面意思解釋,當年會出現春天比較寒冷,秋天比較乾旱的情況。代表著當年春季會溫度較低,並且容易出現倒春寒。春季的氣候特徵幾乎被冬季的寒氣覆蓋了,夏季的炎熱也會往後推移,導致秋季變得炎熱,很容易在氣候上形成沒有春季和秋季差別。

    1.適當春捂、重點保暖:

    防寒保暖仍是立春養生的重點。適當“春捂”,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關節部位的保暖。不要以為氣溫暫時升高就可馬上脫掉冬裝,晝夜溫差大,要小心“倒春寒”的侵擾,尤其是體弱的人,當心引起感冒、發燒。

    2.早起晚睡、運動適宜

    立春以後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順應日照變化,相對冬天來說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以利於陽氣的生髮。其次,每天保持適當的運動,春季運動以形體舒展為主,可以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牽引脊柱、四肢,活動關節、韌帶等等,幫助我們增強機體免疫力。

    3.飲食有節,飢飽適宜

    飲食上要均衡營養,多吃優質的動物蛋白、豆類、穀物、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中醫講究春養肝,像韭菜、豆芽、金針菇等就非常有利於肝氣的升發。

    4.自我保健、及時就醫

    對於那些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長期胸悶、胃痛、頭疼等不適症狀,要及時就診。

  • 6 # 禪院幽幽

    今年以來大範圍雨雪來襲,以及“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等現象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這可能導致大氣環流和氣候模式的變化,從而導致氣象現象的異常。

    具體來說,全球氣溫升高可能導致北極冰蓋融化,從而影響北極渦和極地渦的運動,進而影響全球大氣環流和氣候模式。這種影響可能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則出現異常的降雨和雪災等氣象現象。

    此外,全球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氣溫和降雨的季節分佈發生變化,從而出現“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等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氣象現象的異常並不一定是氣候變化導致的,也可能是自然氣候變異或其他因素導致的。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以瞭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 7 # 樹德漢碩

    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今年從陰曆看,確實是立兩春,正月十四日已時立一次春,臘月廿五日申時又立一次春,但事實上,正月這次立的春是歸今年癸卯的,臘月這次立的春是歸明年甲辰的,從陽曆的公曆看,一年始終是隻立一次春,沒有一年立兩春之說。一年立兩春,僅限在陰曆來說的。因為中國習慣使用農曆,而農曆是陰陽合曆,以陽曆為主,陰曆為輔,合著一起用,陰曆是從屬的,因陰陽曆法計算不同,造成有年日差之別,為補足年日差,陰曆便要閏月,正巧,碰上今年閏二月,所以今從曆法中的陰曆看,今年立兩春閏二月一點不假,是事實,這是為農曆陰陽合曆制曆法的需要,一些人不明,以為很神秘,還因此而生錯覺誤斷。

    依我活了六十幾年的經歷,感覺年年都有春寒,也有秋旱,只是程度深淺有不同而已。哪年都有倒春寒,也有秋旱,這都是自然氣候的現象,不應大驚小怪,出現程度深淺不同,也不應怪在人造曆法上。倒春寒嚴重,常會導致秋旱厲害,這原因並非因陰曆見雙春又閏二月所造。事實上,沒雙春,沒閏月,一樣有春害有秋旱的。

    曆法有法則有規律性,自然天氣也有規律的,只是二者的規律,並非是相同頻道的,人造曆法所出的一些特殊現象並非會預兆天氣現象的。

  • 8 # 幸福青山勵志

    今年以來,中國的天氣情況異常複雜,各省市都遭遇了大範圍的雨雪襲擊,這讓不少人開始擔心起來:這是不是預示著今年會發生什麼大事呢?

    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算是什麼罕見的現象,每年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天氣狀況。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今年的天氣狀況過於極端,或許是一些環境變化的規律性現象。

    據氣

    象專家介紹,今年下雪是由於北極振盪不斷引發的極地渦,導致氣溫持續下降,從而出現沿海地區的大雪天氣。而這種現象也預示著,今年夏季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暴雨和洪災。

    不過,我們也不必過於恐慌,畢竟氣象預測並不是絕對準確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加強環保、減少汙染等方面的控制,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們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 9 # 三農科普

    服了!老祖宗留下的諺語真的很準,4月初將迎來今年以來最大範圍雨雪天氣。古人留下的農諺“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什麼意思?有啥預兆?

    您那最近天氣怎麼樣,是不是感覺暖如初夏?隨著清明節的臨近,這種暖和的天氣要戛然而止了,清明節前將迎來一波強冷空氣,並攜帶大風和大範圍雨雪天氣!

    預計從4月1日-4日,將有一波較強的冷空氣襲來。屆時,冷空氣將攜大風、降溫、雨雪和沙塵影響中國,涉及範圍多達30個省區市。導致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將下降4-8度,部分地區達到14度以上,甚至部分地區累計降溫幅度可達17℃。

    南方雨不停,偶爾下冰雹,北方凍不行,不時沙塵暴,這是要把人冷死在春天裡啊!

    4月份還要降溫下雪,冬日的寒冷感會再度迴歸,這是要發生“倒春寒“嗎?

    2023年比較特殊,從公曆上看,今年是平年,全年長度有365天。但從農曆上看,有閏二月,全年長度384天。由於該年閏月,所以在農曆的1年裡有2個立春。故稱為雙春年。

    民間諺語稱“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預兆呢?

    閏月其實是很常見的,是農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透過“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避免和四季脫節。

    因此,閏月隔幾年就會出現,是曆法導致的。像民間俗語“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今年以後,閏二月就變得非常罕見了,下一次是2042年,整整間隔了19年,再下一次的閏月要到2099年。並且,在25-28世紀期間各百年才有一次閏二月,還是非常罕見的!

    今年閏二月是因為農曆二月後的那個月只有節氣清明,清明後的中氣穀雨落到下一個月去了。按農曆曆法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一律不能獨立成為一個月,它只能作為一個月的附屬(閏月)。

    “雙春閏二月,春寒逢秋旱”,的大意是說,有閏二月的年份,春天會比較寒冷,秋天會比較乾旱。從目的天氣變化來看,咱老祖宗的歷法還是很牛啊!

    按上面古人總結的農諺來看,今年春天的溫度會較常年偏低,到了秋天又會比較乾旱。春天溫度偏低對播種會產生一定影響,溫度低,播種後不能出苗,容易出現爛種的情況。所以,要延後播種。

    但是,我們知道作物從發芽到成熟需要一定積溫的,積溫不夠,影響籽粒飽滿和最終產量。因此,如果錯過了最佳播種期。只能換早熟品種了。

    從預報上來看,似乎驗證了古人總結的農諺是準確的。從3月31日開始,冷空氣首先襲擊中國新疆地區,給當地帶來大範圍降溫天氣。造成大部分地區溫度下降6~10℃左右,局地更是降幅達到12℃以上。

    另外,從4月1日開始到5日期間,冷空氣將會東移深入。屆時,中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溫度降幅將達到的6~10℃,部分地區達到12~14℃。

    這波降溫幅度最大的要屬內蒙古部分地區,降幅達到14℃以上。例如,呼和浩特,從4月1日時溫度還高達20℃左右,暖去初夏。但是,到了4月3日溫度驟降,降至3℃附近了,累計降溫幅度可達17℃,似乎又回到了冬天。

    隨著這波雨雪加降溫的天氣的到來,很多人擔心會有倒春寒。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前期溫度回升較快,溫度高,小麥、大蒜、果樹等生長較快。突遇降溫,容易導致作物發生凍害,造成減產。

    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按古人總結的經驗,“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今年春天的降水可能將會比較多。

    春天下雨有利於作物返青生長和緩解春季旱情,但是,長期陰雨和降溫就不好了。畢竟,作物生長也需要溫度和Sunny。尤其,播種後的種子,溫度不夠很難能出苗發芽。

    農諺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今天是4月1日,我們這邊是晴天,您那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地13萬左右,注重空間舒適性,哈弗F5,新款比亞迪宋,本田XRV,瑞虎8哪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