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騎風

    小說是否能火和許多因素都有關係。在這裡講一個維度:時間。

    並不是說一本小說非要過幾十年才可以大火。一個作者的作品是否能火,在哪裡能火,條件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在於:小說是否能陪伴一代有話語權的人,成長起來。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梗:

    一個網友和朋友去火車站,進站後,朋友忽然說:“你等一下,我去買幾個橘子。”

    這個段子大家都很熟悉,其道理其實在於,我們國家的語文教育,將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是要求所有人全文背誦的,所以目前網上年齡超過25歲的,基本上都能get到這個梗,交流起來就很方便了。

    金庸的小說就是如此。

    比如此前程維迴應王興“美團滴滴打起來”的問題時,程維就講了一個“成吉思汗的故事”,說道:

    爾要戰,便戰!

    但其實這個故事就是金庸編的嘛。

    甚至我們將目光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前,鄧公就特別喜歡金庸小說啊!上行下效,再加上老爺子的書又非常好,紅起來是很容易的。

    哈利波特一樣的,因為傳播方式不同,哈利波特很早就火遍全球了。但也不過就是一本暢銷小說。

  • 2 # 顧哥玩武俠

    這樣的比較有點不大合適。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寫的,使用語言是英文,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不存在閱讀障礙,又由於是兒童讀物,沒有深奧的文學詞彙和典故,對於會說英語的人來說,雖然裡面有一堆所謂的魔法術語、魔法器具和配方,但不過是些名詞,相對容易理解。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文字翻譯成其他語言是容易的,或者說速度可以比較快,可以從速推到市場上,哈利波特能被翻譯成七十多種語言,顧哥以為與此關係不小。

    而對於金庸小說來說,翻譯的難度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曾經有漢學名家用十年時間才翻譯完《書劍恩仇錄》,這樣的速度又豈是翻譯本兒童讀物所能比的?除此之外,也就是《鹿鼎記》和《碧血劍》有英譯本,流傳不廣。顧哥對於英國現在要出版《神鵰英雄傳》英譯本心存疑慮,就是看到翻譯文字與原著的語言味道相去甚遠,甚至翻譯者本身對於書中中國歷史背景的瞭解也顯得有限,即便如此,該翻譯者也花了數年時間,現在馬上能出版的也只是第一卷而已,足見翻譯的難度影響出版速度很大。

    更深一層說,金庸小說中表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詩詞歌賦之外,武功名稱這類武俠小說必不可少的內容會大大增加翻譯的難度。對於不瞭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西方讀者或者說拉丁語系讀者,肯定存在很多閱讀障礙。即便為了方便西方讀者,簡化或者刪去部分這類內容,也只會對那些中國有興趣的讀者產生吸引力。而哈利波特中魔法內容對整個西方世界讀者來說,存在文化上的天然無縫對接,做圖書生意的人會選擇出版、翻譯誰就不用說了,何況還有難度差異。

    對於亞洲國家來說,接受金庸小說就比西方要容易得多,顧哥見過的金庸小說譯本就有日文字、韓文字、印尼文字和泰文字,覆蓋了大部分金庸小說,不是一二種。據說有緬甸文字,但沒有見到過。

  • 3 # 老虎他爹

    首先,金庸的小說存在文化落差

    武俠小說一詞本是日本人創造的,但自晚清到民國,許多報紙都靠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爭取讀者、留住讀者,客觀上就培育出一塊巨大的特徵閱讀市場。

    傳統中國社會相對壓抑,父母對孩子寄予太多希望,造成理想與現實的分離,所以中國孩子從小到大,都面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成人所期待的超人世界,一個是現實中備受壓抑的學校世界。當他們感到精神苦悶時,自然會逃到超人世界去求安慰。

    超人世界是什麼構成的呢?自然是現實世界所嚴厲排斥的那些東西構成的,如愛情、暴力等,所以言情、武俠特別有市場。

    中國孩子當然也會有魔幻的想法,但

    一方面中國是世俗社會,宗教不甚強勢,稍有理性的人只是怕鬼,卻基本不信神(至少很難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崇拜),所以他們不太會逃到神仙世界裡求安慰(當然,也有《西遊記》、仙劍之類的作品),寫出來的東西很容易千人一面;

    可見,金庸小說比較適合中國讀者,因為大家從小有piao客夢、劍客夢,神仙夢不那麼具體,而放在不同的語境中,西方孩子從小更多想去當神仙,而且比較具體,則金庸小說就不太容易滿足他們的需求了。

    其次,金庸小說的寫法來自西方

    中國現代小說傳統是從西方舶入的,此前我們的文言小說、章回小說比較偏重教化,故事不太好,強調靜態效果,缺乏動態感。

    西方小說進入後,比較強調故事完整,特別強調娛樂性,這是傳統中國小說所沒有的。金庸能出人頭地,很重要的是他在同時代作家中,故事合理性強,善於刻畫人物,此外有娛樂性。他筆下的黃蓉、令狐、東邪西毒、韋小寶等,都是按西方小說寫法來刻畫的,比較生動,缺點在於寫好人不太有趣,寫壞人或有缺點的好人,會非常成功。

    黃老邪、歐陽鋒、韋小寶、老頑童等,都是亦正亦邪,且小說嚴守了三一律,高潮把握比較好。對比金庸與同時期作家,金庸的故事線索不是最複雜的,也不是最離奇的,但他的人物寫的最好、最生動,故事合理性最強,所以更有“真實感”。

    可問題在於,這種手法拿到西方,就會有閱讀偏差。因為在東方語境的“真實感”“有趣”,在西方語境中會覺得乏味、無趣。這是寫實主義比較困難的地方。

    金庸擅長白描,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不善於寫心理活動,一旦涉及心理,都是非常理性、比較清晰且膚淺的,沒有人物性格成長,沒有他對世界的思考,除了怨恨、愛、憤怒、算計之外,基本是一個空殼,所以金庸筆下都是型別人物,要麼鬼馬精靈,要麼就極端木訥,要麼就天生傲慢,至於為什麼如此、會不會改變之類,金庸基本沒關注。

    金庸筆下的人物足以感動中國讀者,因為我們看到這些型別人物,很容易與話本、評書傳統勾連起來,比如黃蓉就是才女,老頑童像牛皋,所以我們不覺得乾癟。如果沒有這種文化背景,只看小說,就會覺得意思不大。

    金庸小說是將西方現代小說一些基本技巧與中國小說傳統結合起來的產物,這樣中國讀者比較容易理解,所以他很成功,但這種小說不太容易走上世界,因為別人不理解中國小說傳統,只看文字,會讓人覺得比較幼稚,不知道他寄託的是什麼,究竟想說什麼。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題主的陳述中有一些常識性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在飛機上的視野能達到方圓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