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人類對大自然無度的索取和破壞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本身的變化,但是沒辦法,在當下的地球上,人類就等同於恐龍時代的恐龍,而且相比較恐龍的索取,人類似乎更加的貪婪,這一點從人類將宜居的陸地都變成了自己的家園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能力越來越強,這使得人類的數量也開始逐漸的膨脹,人口的增加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棲息地,於是開荒、砍伐森林越來越嚴重,這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嚴重的壓縮,數量也逐漸的減少,因此,許多野生動物先學會了與農村地區的人相處,比如燕子、麻雀、黃鼠狼(黃鼬)等等,它們儘可能少的打擾人,以求等得到一點棲息之地。
不過,如今隨著農藥的使用、新農村程序的加快,許多野生動物也比以前要少見了,比如黃鼠狼、燕子、野兔等。那麼,野生動物在農村地區生存尚且如此困難,它們有沒有去到城市,並針對城市環境發生一定的進化呢?答案是有,但比較少,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麻雀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也是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它們無論是在野外,還是農村、城市中都有分佈,但是,城市裡的麻雀其實是後來適應性的結果,因為麻雀在城市中生存需要面臨兩個問題:築巢和覓食。
雖然麻雀是一種雜食性鳥類,但是在城市中,即便雜食,它們能覓食的地點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起初城市裡是極少有麻雀的。不過,隨著野生環境的逐漸喪失,一部分麻雀進城了,同時它們也找到了解決食物的方法。
根據中國的鳥類學家們對鳥類城市化的研究發現,麻雀在如今的城市中已經形成穩定的種群數量,在取食方面,它們由原本在野外環境下草地、樹林變成了如今的城市公園、小區內的綠化帶以及垃圾桶附近,這是麻雀為生存做出的妥協,它們由原本的草籽、昆蟲生活變成了如今可以進食人類生活垃圾,這其實就是進化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除此之外,麻雀在築巢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進化,原本野生環境下,麻雀喜歡在灌木叢中,在農村,喜歡在廢棄的房屋、屋簷下築巢,到了城市中,麻雀表現出了極強的可塑性,它們不但會尋找公園和街道兩旁的樹木的一些天然樹洞或者枝繁葉茂的樹杈中築巢。
還會在各種排水管通風口、高層建築保溫層的破損處以及建築的犄角旮旯進行築巢,甚至一些麻雀還會在樓頂的的平臺上、空調外機中築巢。
這也是麻雀為了生存做出的進化,好在麻雀與大多數鳥類一樣,它們除了繁殖期是不歸巢的,而且麻雀的孵卵期通常只有12-14天,雛鳥孵化後半個月就能離巢,所以,麻雀對巢址的選擇也沒有那麼苛刻,最關鍵的是麻雀從每年的4月份左右就開始繁殖,一直會持續到秋季,期間會有3-5窩麻雀孵化,所以,即使優勝劣汰,也能存活不少的後代。
黃鼠狼學名黃鼬,它曾經是農村地區最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自古以來,黃鼠狼多與許多神話故事聯絡到一起,這導致了古代是很少有人傷害黃鼠狼的。但是,隨著如今科學的普及,人們對黃鼠狼有了相對科學的瞭解,使得這種“敬畏“消失”了,於是一些人盯上了黃鼠狼的皮毛對其大肆的捕殺,比如在2021年,江蘇灌雲就破獲了一起違法捕殺黃鼠狼的案件,涉案人員多達23人,這23人在3年的時間內竟然捕殺了12000只黃鼠狼。
當時警方搜查到的部分黃鼠狼
而在農村地區,一些人的私自捕殺其實也是黃鼠狼減少的原因之一,不過,如今部分的黃鼠狼在城市裡找到了生存之道,它們與人達成了和解。首先, 城市中執法人員較多,黃鼠狼也比較分散,所以捕殺黃鼠狼的相對較少,其次,黃鼠狼因為會“偷雞”被人記恨,但在城市中,它是滅鼠的小能手,一隻成年黃鼠狼一晚上就能捕殺3-7只老鼠,比貓的捕鼠效率都高,所以,城市裡人們看到黃鼠狼並不會傷害它。
那麼,城市裡的黃鼠狼又做出了哪些適應環境的改變呢?首先是棲息地,黃鼠狼是一種晝伏夜出的穴居動物,在野生環境下,它們會找一些天然洞穴或者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作為安身之所。
進入到城市裡以後,天然洞穴和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非常的少,此時黃鼠狼將“家”安在了公園或者花壇的灌木叢中、一些較大的石塊下、樹洞之中,不過,它們依然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
其次,在食物方面,黃鼠狼在城市中還是主要以鼠類為食,雖然老鼠在城市裡貌似比較少,但其實它們通常都在下水道里,而且晚上出動,實際上它們的數量並不少,而且除了捕食外,一些黃鼠狼似乎感受到了人沒有惡意,所以甚至會主動的向人乞食,比如在2020年,武漢解封首日,人們就拍到了黃鼠狼上街乞食的畫面。
這其實就是黃鼠狼做出的改變,因為當時武漢封城七十多天,垃圾的統一處理和大消殺讓老鼠的數量也有所減少,同時封城時人活動較少,這使得黃鼠狼們敢光天化日下在大街上覓食,看到人後,它發現人對其也沒有惡意,所以為了生存,它才會有向人乞食的行為。
烏鴉是現存最聰明的鳥類,這是國外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了上千種鳥類的取食行為、生存習性、學習能力等得出的結論,因此烏鴉也成為了野生動物在城市中進化的典型例子。
大多數的烏鴉是一種留鳥,這意味著它們沒有遷徙的習性,同時許多烏鴉還是“固執”的,它們的固執表現在原本在那裡生存,它們幾乎世世代代都會在這裡生存,哪怕這裡已經高樓林立。
我們以北京的烏鴉為例,北京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已經高度的城市化,但是在北京聚集著大量烏鴉,數量可達十萬只,這約十萬只烏鴉主要集中在故宮、公主墳、王府井、天壇、奧利匹克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北師大這6個區域,主要由三種烏鴉組成:寒鴉、大嘴烏鴉以及小嘴烏鴉。
這些烏鴉是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北京生存的呢?原本的烏鴉晚上在覓食地附近的大樹上成群的休息,白天外出覓食。但是在北京,它們已經形成了兩點一線:覓食地和棲息地是分開的,覓食地通常是在一些空曠、有植被生長的地方,這些地方通常離棲息地很遠,到了晚上再飛回故宮、公主墳等地方的房頂或者大樹上休息。
人類對環境有著絕對的支配能力,這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想要生存就必須“深入虎穴”,不過,隨著人們環境和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做了選擇的野生動物發現它們似乎賭對了,因為它們發現人們很少傷害它們,而且有了人的保護,它們還遠離了許多天敵的威脅。
當然,城市只適合小部分的野生動物生存,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還是需要一片淨土,而野生動物其實與野外的生態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動物這麼簡單。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人類對大自然無度的索取和破壞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本身的變化,但是沒辦法,在當下的地球上,人類就等同於恐龍時代的恐龍,而且相比較恐龍的索取,人類似乎更加的貪婪,這一點從人類將宜居的陸地都變成了自己的家園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能力越來越強,這使得人類的數量也開始逐漸的膨脹,人口的增加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棲息地,於是開荒、砍伐森林越來越嚴重,這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嚴重的壓縮,數量也逐漸的減少,因此,許多野生動物先學會了與農村地區的人相處,比如燕子、麻雀、黃鼠狼(黃鼬)等等,它們儘可能少的打擾人,以求等得到一點棲息之地。
不過,如今隨著農藥的使用、新農村程序的加快,許多野生動物也比以前要少見了,比如黃鼠狼、燕子、野兔等。那麼,野生動物在農村地區生存尚且如此困難,它們有沒有去到城市,並針對城市環境發生一定的進化呢?答案是有,但比較少,下面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靈活多變的麻雀麻雀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也是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它們無論是在野外,還是農村、城市中都有分佈,但是,城市裡的麻雀其實是後來適應性的結果,因為麻雀在城市中生存需要面臨兩個問題:築巢和覓食。
雖然麻雀是一種雜食性鳥類,但是在城市中,即便雜食,它們能覓食的地點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起初城市裡是極少有麻雀的。不過,隨著野生環境的逐漸喪失,一部分麻雀進城了,同時它們也找到了解決食物的方法。
根據中國的鳥類學家們對鳥類城市化的研究發現,麻雀在如今的城市中已經形成穩定的種群數量,在取食方面,它們由原本在野外環境下草地、樹林變成了如今的城市公園、小區內的綠化帶以及垃圾桶附近,這是麻雀為生存做出的妥協,它們由原本的草籽、昆蟲生活變成了如今可以進食人類生活垃圾,這其實就是進化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除此之外,麻雀在築巢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進化,原本野生環境下,麻雀喜歡在灌木叢中,在農村,喜歡在廢棄的房屋、屋簷下築巢,到了城市中,麻雀表現出了極強的可塑性,它們不但會尋找公園和街道兩旁的樹木的一些天然樹洞或者枝繁葉茂的樹杈中築巢。
還會在各種排水管通風口、高層建築保溫層的破損處以及建築的犄角旮旯進行築巢,甚至一些麻雀還會在樓頂的的平臺上、空調外機中築巢。
這也是麻雀為了生存做出的進化,好在麻雀與大多數鳥類一樣,它們除了繁殖期是不歸巢的,而且麻雀的孵卵期通常只有12-14天,雛鳥孵化後半個月就能離巢,所以,麻雀對巢址的選擇也沒有那麼苛刻,最關鍵的是麻雀從每年的4月份左右就開始繁殖,一直會持續到秋季,期間會有3-5窩麻雀孵化,所以,即使優勝劣汰,也能存活不少的後代。
與人達成和解的黃鼠狼黃鼠狼學名黃鼬,它曾經是農村地區最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自古以來,黃鼠狼多與許多神話故事聯絡到一起,這導致了古代是很少有人傷害黃鼠狼的。但是,隨著如今科學的普及,人們對黃鼠狼有了相對科學的瞭解,使得這種“敬畏“消失”了,於是一些人盯上了黃鼠狼的皮毛對其大肆的捕殺,比如在2021年,江蘇灌雲就破獲了一起違法捕殺黃鼠狼的案件,涉案人員多達23人,這23人在3年的時間內竟然捕殺了12000只黃鼠狼。
當時警方搜查到的部分黃鼠狼
而在農村地區,一些人的私自捕殺其實也是黃鼠狼減少的原因之一,不過,如今部分的黃鼠狼在城市裡找到了生存之道,它們與人達成了和解。首先, 城市中執法人員較多,黃鼠狼也比較分散,所以捕殺黃鼠狼的相對較少,其次,黃鼠狼因為會“偷雞”被人記恨,但在城市中,它是滅鼠的小能手,一隻成年黃鼠狼一晚上就能捕殺3-7只老鼠,比貓的捕鼠效率都高,所以,城市裡人們看到黃鼠狼並不會傷害它。
那麼,城市裡的黃鼠狼又做出了哪些適應環境的改變呢?首先是棲息地,黃鼠狼是一種晝伏夜出的穴居動物,在野生環境下,它們會找一些天然洞穴或者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作為安身之所。
進入到城市裡以後,天然洞穴和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非常的少,此時黃鼠狼將“家”安在了公園或者花壇的灌木叢中、一些較大的石塊下、樹洞之中,不過,它們依然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
其次,在食物方面,黃鼠狼在城市中還是主要以鼠類為食,雖然老鼠在城市裡貌似比較少,但其實它們通常都在下水道里,而且晚上出動,實際上它們的數量並不少,而且除了捕食外,一些黃鼠狼似乎感受到了人沒有惡意,所以甚至會主動的向人乞食,比如在2020年,武漢解封首日,人們就拍到了黃鼠狼上街乞食的畫面。
這其實就是黃鼠狼做出的改變,因為當時武漢封城七十多天,垃圾的統一處理和大消殺讓老鼠的數量也有所減少,同時封城時人活動較少,這使得黃鼠狼們敢光天化日下在大街上覓食,看到人後,它發現人對其也沒有惡意,所以為了生存,它才會有向人乞食的行為。
“固執”的烏鴉烏鴉是現存最聰明的鳥類,這是國外的一個研究團隊透過觀察了上千種鳥類的取食行為、生存習性、學習能力等得出的結論,因此烏鴉也成為了野生動物在城市中進化的典型例子。
大多數的烏鴉是一種留鳥,這意味著它們沒有遷徙的習性,同時許多烏鴉還是“固執”的,它們的固執表現在原本在那裡生存,它們幾乎世世代代都會在這裡生存,哪怕這裡已經高樓林立。
我們以北京的烏鴉為例,北京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已經高度的城市化,但是在北京聚集著大量烏鴉,數量可達十萬只,這約十萬只烏鴉主要集中在故宮、公主墳、王府井、天壇、奧利匹克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北師大這6個區域,主要由三種烏鴉組成:寒鴉、大嘴烏鴉以及小嘴烏鴉。
這些烏鴉是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北京生存的呢?原本的烏鴉晚上在覓食地附近的大樹上成群的休息,白天外出覓食。但是在北京,它們已經形成了兩點一線:覓食地和棲息地是分開的,覓食地通常是在一些空曠、有植被生長的地方,這些地方通常離棲息地很遠,到了晚上再飛回故宮、公主墳等地方的房頂或者大樹上休息。
寫在最後人類對環境有著絕對的支配能力,這導致了許多野生動物想要生存就必須“深入虎穴”,不過,隨著人們環境和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做了選擇的野生動物發現它們似乎賭對了,因為它們發現人們很少傷害它們,而且有了人的保護,它們還遠離了許多天敵的威脅。
當然,城市只適合小部分的野生動物生存,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還是需要一片淨土,而野生動物其實與野外的生態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動物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