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次元農夫

    在中國古代,詩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學藝術的代表之一。在詩歌創作中,賦比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賦是指直接敘述事物,如《農夫》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排比敘述。比則是透過類比和比喻,借物來抒情。如《關睢》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述,借雎鳩之“窈窕”、淑女之“淑”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興則是透過觸景生情,引發聯想,如《衛風·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以雎鳩的柔荑、凝脂、蝤蠐、瓠犀等美好事物來喻指莊姜的美麗、端莊和賢惠。

    賦比興在詩歌中的運用,使得詩歌作品能夠透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意象,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歌被譽為“文之極至”,詩歌創作中的賦比興手法,也被視為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現代詩中,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同樣重要。雖然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和傳統詩歌有所不同,但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現代詩歌中的賦比興手法,可以透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意象,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

    總之,賦比興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對於中國古代文學和現代詩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 2 # brotherCola

    賦比興僅是詩經中的三大修辭用法。二千多年來,詩歌的修辭有了很大的擴充套件,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歌,都借鑑了賦比興的創作方法,為什麼?藝術有其淵源,有其共通之處,流得最遠的河流經終究不能脫離源頭。令人高興的是,無論莎士比亞,巴倫,雪萊,或是美國的民歌手,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找到類似賦比興的手法。

  • 3 # 滄海一聲笑之湧泉相報

    賦比興者,乃《詩經》中運用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歸納出來的詩歌表現手法。最早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賦比興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三種基本手法。其中,賦指透過平鋪直敘的方式表現,相當於現在的排比;比指透過類比的方式表現,相當於現在的比喻;興指透過別的事物來引出想要表達的情感,可以增強詩歌的意境,相當於現在的象徵修辭方法

    首先是:用典

    用典,是一種寫作手法,多見於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是為用典。引用典故,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其次是:襯托

    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烘雲托月”的表現手法。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詩要把事情寫清楚,為讀者所瞭解,就少不了要用“賦”的手法。如《農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的生活,現代詩句“春光者,經天緯地”就是用賦。同時,詩歌要抒發情思,馳騁想象,感染讀者,耐人尋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興”的手法。鍾嶸的“閎斯三義,酌而用之”以及“文已盡而意有餘”的觀點,是符合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的,對後代詩論有很大影響力。

    比:類比。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如《衛風·碩人》描寫莊姜之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如現代詩“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 ,使其特點更鮮明。(這裡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絡。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興”是“起也”,即託諸“草木鳥獸以見意”的一種手法。如《關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論述雖較簡單,但總的說,是抓住了“比興”這一藝術思維和表現手法的特點的。

    總之,關於“賦、比、興”的研究,除了穿鑿說詩的消極影響外,它的積極意義是:透過長期地研究和探討,不僅認識到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各自的特點,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者也;索物以託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且認識到廣博的生活閱歷、真摯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現等等對於它們的重要性,以及意餘言外的濃郁詩味對於讀者產生強烈美感的重要性,這樣,就使得關於“賦、比、興”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善,在創作中的表現和運用日趨豐富和完美。這些對於創作規律的認識,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

    賦比興之說提出後,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在具體的認識和解說上,一直存在著各種分歧意見,眾說不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記得計劃生育口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