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識小錄

    春秋時期的政治權力經歷了兩次下移,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再到陪臣執政,政治權力,逐漸從天子手中,落到諸侯手中,再到諸侯國中的卿族手中。第二次從政治權力下移,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各國內部卿族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卿大夫們的權勢日盛,甚至能夠以單獨的名義與他國進行會盟。

    晉國作為一個軍政合一的超級大國,其主要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掌握在六卿手中,這六卿,分別是中軍將、佐,上軍將佐、下軍將、佐,能夠進入這六卿之列的,都是當時晉國的權勢最大的卿族。而晉國前前後後總共有十幾家卿族,各個世家大族之間相互傾軋鬥爭,最終的結果,便是鬥到只剩下韓趙魏三家,最終三家分晉。

    我們現在常見到的趙氏孤兒的故事,主要是元代戲曲中的版本,當然有許多虛構的情節在其中,這是層累的結果。其實在最早記載這件事情的《左傳》中,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就是趙氏家族在宗子去世後內訌,同時為其他卿族乘機攻擊的結果。(趙氏孤兒歌劇)

    事情的起因是趙氏家族的宗子,也就是家族的族長趙朔去世。而趙朔的父親,即趙盾,有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分別是趙同、趙括和趙嬰齊。趙朔死後,其妻子趙莊姬和趙嬰齊私通,因為這個家族醜聞,趙同和趙括便將趙嬰齊驅逐出了晉國。趙莊姬懷恨在心,於是便到自己的兄長——晉國國君那裡去告狀。結果欒氏、郤氏家族乘虛而入,火上澆油,這直接導致晉國國君誅殺了趙同、趙括,並滅其族。這直接導致趙氏家族差點被滅掉了。只剩下趙朔的兒子趙武,所謂的趙氏孤兒,指的就是趙武。這個事件又被稱為下宮之難。還好,當時任中軍將的韓厥,以前是趙盾一手培養和提拔起來的,所以他在晉君面前說好話,勸說國君要念著趙家先人趙衰、趙盾等人的功勞,所以這才又把趙武給立起來了。趙家又重新回到了晉國的政治舞臺。(陳凱歌《趙氏孤兒》劇照)

    所以可以看到,下宮之難,從根本上反映的,是當時晉國卿族鬥爭的異常慘烈,稍不注意就身死族滅。

  • 2 # 蝴蝶夢吳越

    一部春秋,洋洋灑灑,《趙氏孤兒》血案流傳千古,樸素迷離。其中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以太史公《史記》為版本的“趙氏孤兒”,追崇的是程嬰、公孫杵臼為代表的“忠義”精神。這二人捨生取義,為保趙家獨孤血脈,披肝瀝膽,讀來頗為感人。另一個版本是《春秋左傳》裡的“趙氏孤兒”。這裡面的是非恩怨主要是家族鬥爭,是一樁情色豔史引發的腐敗案例。究竟哪一個版本更貼近史實呢?誰也拿不出最翔實的證據。兩千多年前的晉國興衰史早已煙海茫茫,留下一個“趙氏孤兒”故事,不過是一朵晦澀無趣的小浪花。今天的影視劇作家們無論如何妙筆生花,不過是增添票房收入罷了,與道德忠義的探討並無多大裨益。

    不過,不管是權傾朝野、功高震主招來橫禍?還是情色禍亂敗壞朝綱引來殺身之禍?都是因為失了“本分”。“本分”是中國五千年文化裡貫穿儒釋道的精義。不可逾越,凡逾越“本分”者,多不善終。

    “趙氏孤兒”中的孤兒,即趙武。其母孟姬是晉成公之女。其父趙塑,早已沒有祖上的才德,羸弱無能。由此禍起蕭牆,一曲“趙氏孤兒”悲劇拉開序幕。

    趙武的曾祖父是跟隨晉文公“重爾”的首席功臣趙衰,恩封正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見天恩浩蕩。趙武的祖父是趙盾,趙衰死後承襲正卿爵位。趙盾不像其父趙衰含蓄內斂賢德,獨攬三朝朝綱,生殺予奪,專橫跋扈,朝野積怨積怒不敢言。其時晉成公將愛女掌上明珠孟姬下嫁趙盾之子趙塑為妻,也是不得已而示好。更有甚者,晉成公死後,繼位的晉靈公也死於趙盾死黨族弟之手。史記司馬太史公筆下的趙家忠義早已蕩然無存,即使稱作亂臣賊子也不為過。朝綱廢馳到如此地步,趙家的殺身之禍自然不遠。趙盾死後,其弟趙同趙括逮住四弟趙嬰其與侄兒媳婦孟姬通姦的把柄產生內訌,趙家實力大減,在朝控制力大不如前。以欒書為代表的反對勢力趁機反擊,以昔日晉靈公近寵屠案賈為首的新貴屠刀突現,剎那間,趙氏滿門抄斬,趙衰的四房遺脈數百人口的鮮血染紅了古黃河兩岸。唯一被窩藏下來的就是兩個人:趙武,晉景公的外侄;孟姬,晉景公的姐姐。從這一點看出是晉景公留情。其後的故事就是司空見慣的狗血劇,十五年後,逃亡深山的孤兒趙武在程嬰的哺育下長大成人,回朝平反,重獲昔日家族榮耀。

    一部《趙氏孤兒》,唯有程嬰、公孫杵臼這兩個人與“忠義”有點沾邊。畢竟,公孫杵臼凜然護主捨生而死。畢竟,程嬰決然將剛出生的兒子去頂替主子趙武而亡。畢竟,程嬰在不知前景如何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揹負起好友公孫杵臼的期望信任和滿世界的罵名苟活十五載,含辛茹苦煎熬十五年。晉文公之後的晉國史,浸透了血跡斑斑和腐朽沒落,沒有半點值得品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今的企業和個人都不願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