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加冕之路
-
2 # 史海釣客
五胡16國時期,前涼國政權是張氏建立,沒有一統。張氏一族從張陵始到張恩溥為止已經出了63代天師論富貴不比皇帝差多少
-
3 # 使用者楊緒成
歷史上張姓皇帝出現在十六國前涼(314年至376年):
1張寔,314年5月至320年6月在位。年號:建興。
2張茂,320年6月至324年5月在位。年號:建興。
3張駿,324年5月至346年5月在位。年號:建興。
4張重華,346年5月至353年在位。年號:建興。
5張祚,354年至355年9月在位。年號:和平。
6張玄靚355年閏9月至363年8月在位。年號:建興,昇平。
7張天錫,363年8月至376年8月在位。年號:昇平。
-
4 # 香茗史館
張姓作為中國大姓之一,雖然自古以來便人口眾多,且各行各業名人輩出,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張姓似乎有點缺少帝王運,很少聽說有姓張的皇帝。實際上,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七位張姓皇帝,但大多是割據政權和義軍政權,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而極容易被忽視。
1.東漢末年張舉。張舉本為泰山太守,後因不被重用而與張純、烏桓丘力居等於中平四年(187年)發動叛亂,出兵劫掠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掠奪幽州、冀州,張舉自稱天子。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派中郎將孟益率領騎都尉公孫瓚討伐張純等人,公孫瓚先勝後敗,士卒潰散。次年,幽州牧劉虞懸賞張純等人,丘力居投降,張舉則出奔塞外,就此下落不明。
2.前涼威王張祚。前涼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西北割據政權,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涼州刺史張軌割據一方,雖然前涼前期向晉朝和前趙稱臣,但實際卻是獨霸一方的割據政權。張祚是張軌曾孫,前涼的第八任君主。在弟弟前涼桓王張重華於建興四十一年(353年)去世,其子張曜靈即位後不久,張祚便殺侄自立。
建興四十二年(354年),張祚僭號稱帝,不過由於登位以來姦淫擄掠,又猜忌誅殺大臣,結果導致內部叛亂。和平二年(355年),宗室大將張瓘起兵殺奔京城姑臧,一路從者眾多,而張瓘的弟弟張琚、張嵩則於京城發動政變響應,張祚死於政變,其弟張玄靚被擁立為涼公。
3.中天大國王張遇賢。張遇賢本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博羅縣縣吏,禎州民變時,張遇賢被推為首領,並於南漢光天元年(942年)七月率眾起義,自稱“中天大國王”(另說中天八國王),建元“永樂”,因部眾一律穿紅衣,故被稱為“赤軍子”。
南漢殤帝劉玢則派越王劉弘昌率兵平叛,但被起義軍擊敗,之後張遇賢乘勝攻打潮、循等州。次年三月,指揮使萬景忻率官軍反撲,起義軍失利後又轉戰各地,結果南唐亦出兵圍剿,起義軍節節敗退,張遇賢因部下出賣被捕,押送金陵後被處死。
4.偽楚皇帝張邦昌。張邦昌乃進士出身,北宋末期歷任滄州教授、大司成、禮部侍郎、尚書右丞等職,“靖康之變”中奉命隨康王趙構前往金營談判,被金國扣押。北宋滅亡後,金兵於汴梁大肆劫掠後北撤,卻扶立張邦昌為帝,於中原設傀儡政權,張邦昌不願當這個皇帝,金兵則以屠城迫使張邦昌就範。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七,金國正式冊立張邦昌為帝,但他知道這個傀儡皇帝不好做,因此始終以臣子之禮任事。金兵北撤之後,張邦昌遂請廢后孟皇后垂簾聽政,又將大宋受命之寶獻給康王趙構,勸其稱帝。四月十日,元祐皇后孟氏正式垂簾聽政,張邦昌退位,以太宰理事。
之後,張邦昌不僅以元祐皇后名義命趙構繼承大統,更是親自跑到應天府向趙構“待罪”。趙構稱帝之後,張邦昌先是被廢為節度副使,但不久後便將其賜死。
5.漢興皇帝張致。張致本是金朝末期錦州豪強,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張致兄長張鯨聚集眾人,殺金朝節度使自稱臨海王,張致也起兵自稱瀛王,後來兩人歸降蒙古。次年,在蒙古資助下逐漸強大的張鯨,自稱遼西王,定年號大漢,但旋即被殺,其弟張致、其子張東平聞訊於錦州叛蒙。
張致叛變後,遂自立為“漢興皇帝”,並聯絡當地地主豪傑攻城掠地,一度奪取平、灤、瑞、利等十州之地,並攻下興中府。不過,張致也很清楚自己難以對抗蒙古,於是取消帝號,又轉投金國,被任命為行北京路元帥府事。嘉定九年(1216年),木華黎率軍進攻張致,張致兵敗後因部將出賣被捕,後被處死。
6.飛龍皇帝張璉。張璉是明朝潮州府人,出身貧寒卻好行俠仗義,曾為饒邑庫史,後落草為寇。嘉靖年間,因不滿朝廷腐敗,張璉聯手鄭八、蕭晚等組織“白扇會”起義,並在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張璉正式發動起義,自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
起義之後,張璉轉戰各地,不僅福建等地官軍多被擊敗,就連朝廷調來的狼兵也被打的大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調集兩廣和福建精兵發動圍剿,義軍這才敗擊敗。次年,張璉幾乎被俞大遒趕盡殺絕,無奈之下率領殘兵出海南下奪取三佛齊島,自立為國王。
7.大西皇帝張獻忠。張獻忠出生於陝西定邊,早年曾讀書,後隨父親販賣紅棗。成年後,張獻忠先參軍,又在延安府做捕快,被革職後又到延綏鎮從軍,因犯法被除名後,就此流落民間。天啟年間,陝西因災荒而叛亂頻發,張獻忠 便也聚集饑民造反響應起義,先從王嘉胤,後自成一軍,並奉高迎祥為盟主。
在各路農民軍中,張獻忠勢力發展極快,以致在闖王高迎祥死後一度成為朝廷重點圍剿物件,並因此被迫接受招安,但不久張獻忠便重操舊業。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攻佔武昌,於此僭越稱王,建立政權。次年,張獻忠攻入蜀地,並於成都稱帝,定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清順治三年(1646年)七月,張獻忠在豪格攻佔漢中後,殺盡親屬北上抗清。同年十一月,在與清軍的激戰中,張獻忠被豪格射殺。
除了以上七人之外,其實張姓仍有不少人曾割據一方,最為典型的便是前涼的各位君主,但因他們皆未稱帝,因此並未將其納入。
-
5 # 筠小奕
有。歷史上有張姓的人當過皇帝,但是這些皇帝只是建立一個小政權,偏居一方,或者只是起義軍自立為“帝”,無論如何這些張姓人也都當過“皇帝”。
張軌(東晉十六國之一前涼的開國皇帝):
字士彥,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固原市境內)人,西漢趙景王張耳之後,前涼開國君主(301年~314年)。
張軌出身涼州士族安定張氏,自幼聰明好學,文雅端莊,深通儒術,深得中書監張華賞識。初授太子舍人,遷散騎常侍、徵西軍司。趁著八王之亂,割據涼州,平定張鎮內亂,收容各地流民,擁戴晉愍帝司馬鄴,抵抗漢趙軍隊,翼護西晉皇室,封西平郡公。
建興二年(314年),去世,享年六十歲,追贈涼州牧、侍中、太尉,諡號武穆,葬於建陵,曾孫張祚即位,追諡武王,廟號太祖。
他的長子張寔,即涼明王,是前涼第二位君主。次子張茂,即涼成王,是前涼第三位君主。
前涼存在時期共有十位張姓皇帝。即涼太祖張軌,涼高祖張寔,涼太宗張茂,涼世祖張駿,涼世宗張重華,涼英宗張耀靈,涼高宗張祚,涼烈宗張玄靚,涼神宗張天錫和涼閔宗張大豫。
張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
字子能,永靜軍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北宋末年宰相,偽楚皇帝。靖康之變後,在宋齊愈、王時雍等人支援下,金人以屠城相要挾,張邦昌被迫登基。為傀儡皇帝,建國號曰“大楚”。
張致(?——1216):
1214年,張致之兄張鯨聚集眾人殺金朝節度使自稱臨海王,張致自稱瀛王,後降蒙古。1215年,張鯨又企圖背叛蒙古,事敗露,被蒙古所殺。1215年,張致遂據錦州公開叛蒙古自立,自稱“漢興皇帝”,建年號興隆(或作興龍)。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
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延安府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與李自成齊名。崇禎十六年(1643年)攻克武昌,自稱大西王。翌年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
-
6 # 真誠農村三農
張大豫-前涼閔宗
前涼平王(生年不詳-公元386)
張耀靈-前涼英宗
前涼哀王(公元344-公元355
張茂-前涼太宗
前梁成王(公元278-公元325)
-
7 # 取暖基本靠抖
1.前涼威王張祚(?-355年)。前涼屬於兩晉期間的十六國政權,強盛時割據涼州、西域,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向晉朝稱藩。張祚是前涼第八位君主,桓王張重華的異母兄。353年,張重華薨逝,世子張曜靈即位,但沒多久便被張祚廢殺。張祚篡位後自稱涼公,但在第二年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僭號稱帝(“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見《晉書·卷八十六》)。
張祚竊號自娛後,在國中各種倒行逆施,最終激起宗室大將張瓘的叛亂,張瓘率軍直逼都城姑臧,一路上響應者眾多。355年,張瓘的弟弟張琚、張嵩為響應兄長,便與驍騎將軍宋混等人發動政變,在殺死張祚後,擁立張曜靈的弟弟張玄靚為涼公。張祚死後被追廢為庶人,直到他的弟弟張天錫即位後,才被追諡為威王。
2.偽楚皇帝張邦昌(1081-1127年)。張邦昌是進士出身,歷事宋徽宗、欽宗兩朝,官至宰相,曾與康王趙構一起作為人質到金營談判,給金軍元帥完顏宗望、完顏宗弼留下軟弱可欺的印象。等到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北遷後,金國便以屠城相要挾,逼迫張邦昌出任偽楚皇帝,幫助他們管理中原,時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見《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
張邦昌雖然當上皇帝,但自知難得中原民心,加上擔心趙構稱帝后會對他“算總賬”(開封淪陷前,趙構在外募兵勤王),所以根本不敢擺皇帝的譜。據史書記載,在僭號33天時間裡,張邦昌非但不敢自稱“朕”,而且不坐龍椅、不在正殿議事,也不敢接受臣下的山呼,並且只住偏殿,不敢在天子的寢宮起居,實在是皇帝界中“奇葩”。
等到金兵撤出中原後,張邦昌立即將哲宗朝廢后孟氏(趙構的伯母)請出來,讓她下旨冊立趙構為帝。同年四月十日,孟皇后開始垂簾聽政,張邦昌則正式退位,依舊去做他的宰相。宋高宗登基後,考慮到張邦昌被迫稱帝的苦衷,鑑於他在位時的表現,本想寬恕他,但終究架不住宰相李綱等人的極力抗爭,只好將他賜死。
3.漢興皇帝張致(?-1216年)。張致是金末錦州地方豪強,起初跟隨兄長張鯨聚眾反金,並投靠成吉思汗。張鯨在蒙古的支援下勢力飛速壯大,隨即滋生割據稱王的野心,結果被蒙古監軍石抹宜孫發覺後殺死。張鯨被殺後,其弟張致在錦州舉兵叛蒙,並自立為瀛王,不久又僭號稱“漢興皇帝”,時在1215年底(詳情見《續資治通鑑》)。
張致起兵後,很快便攻陷附近平、灤等數十州,勢力一度很強盛,但不久便遭遇蒙古大軍的討伐。張致很清楚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對抗蒙古,於是取消帝號,重新投降金國,被任命為行北京路元帥府事。但饒是如此,依舊未能擺脫被消滅的命運。1216年,蒙軍統帥木華黎率軍進攻張致,後者連戰連敗,在退回到錦州中後被部將高益出賣,被綁縛至蒙軍陣中處死。
4.大西皇帝張獻忠(1606-1647年)。張獻忠出身陝西貧民家庭,幼年時跟隨其父販賣紅棗,後來又在延綏鎮當兵,因犯法被除名。張獻忠被趕出軍隊中無以為生,便聚集饑民造反,以響應闖王高迎祥。張獻忠起兵後自稱“八大王”,勢力發展很快,最終竟能與李自成相抗衡。1643年,張獻忠攻佔武昌,並在此僭號稱王,國號大西。
次年,張獻忠入川發展,在當年便盡佔四川、重慶等地。同年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張獻忠在割據蜀地3年時間裡,大肆屠殺當地百姓,遇難人數難以統計,史稱“張獻忠屠川”。1646年,豪格率清軍入川,張獻忠兵敗被射殺
-
8 # 林雨倩霖
張耳 楚漢時期的一位諸侯,在項羽分封之時被封為常山王,後面又反水跟隨劉邦,被封為趙王。張獻忠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建立了大西政權。張士誠 公元1354年在高郵建立政權,國號為“周”,政權只存在了幾十年就被朱元璋給滅了。張軌 前涼開國君主,從前涼(318-376)一直由其後人統治
張姓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的皇帝,都是割據一方稱帝。以上幾位差不多也算是張姓在歷史上做過帝王的人。
-
9 # 喜歡二哈的小張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不少姓張的皇帝出現過。以下是其中幾位比較著名的:
1.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字景宣,408年-452年),姓拓跋,名濬,是北魏末期的皇帝。據記載,他的母親是突厥人張顯華,因此他自幼也被稱為“張子”。
2. 南北朝時期,河北地區的北齊曾經有一位皇帝姓張,他就是北齊孝昭帝高演(524年-559年)。高演是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侄子,其父母都是高洋的弟弟高肇和高惠妃。
3. 明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姓朱但名為朱權的皇帝臨朝稱制,這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外孫,出生時取了母親的姓張,後來改回了朱姓,並稱明武宗(在位時間:1572年-1620年)。
雖然姓張的皇帝不算很多,但是每一位皇帝都在當時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和貢獻。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姓張的皇帝,但都不是大一統王朝的皇帝,而是一些割據政權或者農民起義的領袖。例如:
前涼張氏,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政權,歷經九代皇帝,最長的一位是張祚。
前涼是東晉十六國中的一個政權,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它由涼州大姓漢人張軌創立,歷經九代皇帝,共七十六年。前涼的統治範圍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曾與前趙、前秦等政權交戰。前涼的君主多有才幹,尤其是張駿、張重華父子時期,前涼達到了鼎盛。但是在張重華死後,前涼發生了內亂,國勢衰落。376年,前秦天王苻堅率軍攻打前涼,末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前涼的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 張軌入涼:301年,張軌被晉朝任命為涼州刺史,開始控制河西地區。他課農桑、立學校、鑄五銖錢、抵禦鮮卑和匈奴的侵擾,為後來的割據打下了基礎。
- 張寔鞏固擴土:314年,張軌病死,其子張寔繼位。他繼續遙尊晉室,但不使用東晉年號,而是沿用晉愍帝的建興年號。他又增修姑臧城,加強城防。他還平定了內部的叛亂和外部的敵人,如曹祛、張越等。他曾與前趙和好,並接受其封號為西平公。
- 張茂稱王:320年,張寔病死,其弟張茂繼位。他改元永元,並接受前趙封號為涼王。他與前趙保持友好關係,並派兵援助其抵抗東晉和後趙的進攻。他也與西域各國保持貿易往來,並派使者到羅馬帝國。
- 張駿稱假王:324年,張茂病死,其子張駿繼位。他廢除永元年號,恢復建興年號,並自稱假涼王。他開始置百官,並擴大軍隊和官僚機構。他與後趙交戰,並擊敗其名將石勒、石虎等人。他也與西秦、西涼等政權結盟,並派使者到東晉和高句麗。
- 張重華問爵:346年,張駿病死,其子張重華繼位。他自稱涼王,並得到東晉的承認。他與東晉保持友好關係,並派兵援助其抗擊前秦和後趙的進攻。他也與西域各國保持貿易往來,並派使者到印度和波斯。
- 張祚稱帝:353年,張重華病死,其弟張祚繼位。他改元和平,並自稱涼帝。這是前涼唯一一次稱帝的時期。但是他的稱帝遭到了東晉和其他政權的反對,並引起了內部的不滿和反抗。
- 張玄靚去王號:355年,張祚被殺,其侄張玄靚繼位。他廢除和平年號,恢復建興年號,並去掉王號自稱西平郡公。他與東晉修好,並得到其冊封為安西將軍、涼州刺史、西平郡公。
- 張天錫敗亡:363年,張玄靚病死,其弟張天錫繼位。他恢復王號自稱涼王,並得到東晉的承認。但是他在位期間失去了甘肅南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區,並遭到了前秦的威脅和攻擊。376年,苻堅率軍進攻姑臧城,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