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虹攝庫爾斯克
-
2 # 北境寰宇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你想跑也跑不掉!還不如事先做好防禦
要分析航空母艦如何防禦敵方魚雷,不如先看看在什麼情況下航母會遭遇魚雷襲擊,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般航母入港的時候,確實有小艇護航,不過不是為了防魚雷,而是驅趕可以船隻)
航母最容易遭遇魚雷襲擊時刻-港口錨泊。由於此時航母航速慢,機動性差,甚至還可能處於靜止狀態,此事是最容易遭受魚雷襲擊的。空襲珍珠港就是這類例子。只不過,一般航母港口駐泊的時候,會有警戒艦艇在外圍巡邏,同時如果是航母本身母港,還會有防魚雷網進行防禦,因此根本不用擔心會有魚雷偷襲。也就沒必要讓快艇去擋槍了。
另外就是在航渡期間,那就確實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碰到偷襲的魚雷。由於航母編隊組成複雜,此時按照題主設想使用小艇進行防禦,小艇的續航力和航速都要受到考驗,同時小艇在大型軍艦周邊遊弋甚至可能會危及航母的正常航行安全。因此,一般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魚雷誘餌。
(日本海自“秋月”上的自航式誘餌(Mobile Decoy,MOD))
(美軍福特級航母上的拖曳式誘餌)
魚雷誘餌的原理其實就是模擬艦艇聲紋特徵來對魚雷進行欺騙,一般分為拖曳式和自航式。可以理解為戰機的紅外誘餌彈。但是還沒有能夠有效摧毀來襲魚雷的主動殺傷式誘餌彈,一般這類工作都會交給反潛火箭彈(美軍已經不裝備這個東西了...)。剩下的比較先進的就是反魚雷魚雷,但是還沒有全面裝備
最初的魚雷,航速低、航程短,利用探照燈和速射炮就可以阻止夜襲敵艦進入魚雷的攻擊範圍,因此魚雷對水面艦船的威脅十分有限。
1885年,魚雷艇的問世使之能夠攜載大量的改良型“白頭”直航魚雷實施對艦攻擊,這時的魚雷威脅就很難再被忽視了,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大型水面戰鬥艦船開始設定防雷艙壁(主要設定在鍋爐裝置艙室的側翼,隔艙內或為中空,或填充燃煤),用於抵禦魚雷的襲擊。
隨後,又出現了防魚雷網(Anti-Torpedo Nets),主要是指利用吊杆將防護網展開距離水面艦船舷外至少40英寸的距離,入水深度確保罩住艦船龍骨,以此來攔截來襲的魚雷。但是,防魚雷網的布放繁瑣,而且只能在水面艦船錨泊或者低速航行時使用,侷限性較大。進入1907年之後,隨著魚雷在推進動力方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其高航速足以穿透防雷網命中艦船,並且多采用多雷齊射或者連續射擊的戰術,防魚雷網的實際價值逐漸降低,在日德蘭海戰後,防魚雷網這種魚雷防護裝置開始被大量淘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被動聲自導魚雷和線導魚雷的出現,魚雷防禦技術和手段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出現針對魚雷聲自導頭的反魚雷水聲對抗器材。
目前,魚雷仍然是水面艦船在現代海戰中受到的主要威脅之一,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化魚雷在智慧化、制導技術(主/被動聲自導、線導、尾流自導)、遠端作戰(魚雷初始段的目標跟蹤效能得到了提升,增強了對遠端目標的攻擊能力)、航行控制(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改善了魚雷的航行控制能力)、推進及動力技術(提高了魚雷的戰術航速、增加了射程)、隱身設計等方面的進步和改進,使得其的精確打擊能力和毀傷威力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中殺手”。
因此,現代化水面艦船魚雷防禦作戰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
儘可能在較遠的距離上對來襲魚雷目標,進行預警、探測、識別和跟蹤;
先進的魚雷防禦綜合火控系統,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時間約束內,快速和準確的對魚雷對抗態勢情報進行彙總、分析,並且結合多種魚雷防禦手段(包括本艦機動、軟對抗和硬殺傷等)的使用條件,給出最優的魚雷防禦方案或者魚雷防禦決策輔助,幫助指揮人員適時展開魚雷防禦作戰,確保水面艦船的安全。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現代化魚雷防禦的關鍵還是在於基於主/被動聯合的魚雷報警和定位聲吶,建立覆蓋遠中近多層次的魚雷防禦體系(,對來襲魚雷進行梯次攔截和集火殺傷,才有可能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