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粒粒七七

    張愛玲是傳奇的,在中國的現代作家裡,她是唯一集合了顯赫家世、天才寫作和傳奇人生的人。

    因為傳奇,因為才華,張愛玲的家庭往事,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其實,張愛玲對她父母的態度,用“痛恨”來形容有點過,我想還是“疏離”這個詞比較貼切。

    下面我用一些例子來說明張愛玲和父母的關係。

    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遺少,他曾在天津鐵路局短暫做過英文秘書,因為李鴻章要求子侄們都要學習外文和洋務的緣故(李鴻章為張志沂的外公)。後來他就賦閒在家,抽起了鴉片、嫖妓,還娶姨太太。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也出身名門,而且她是當時的新女性,深受五四新思想影響。她敢想敢做,是個“學校迷”。母親如此個性,致使她和丈夫的矛盾很快爆發。張愛玲4歲時,黃逸梵便藉口小姑張茂淵出國留學需女伴監護,於是同去英國上美術學校。

    下圖為張愛玲母親的照片,從五官上看,張愛玲和母親頗為相似。

    張愛玲父母關係決裂後,繼母進門了。性格乖張的張愛玲和繼母難以相處,有一次矛盾激化後大鬧一場,張愛玲被父親毒打,而且關在自家後院幾個月,差點病死在那裡。這段經歷被她後來寫進小說《半生緣》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以逃離,投奔母親,從此張愛玲與父親恩斷義絕。

    母親雖收留了她,但表示手頭很緊張,她給女兒指出兩條路“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選擇了後者。

    1938年,張愛玲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倫敦大學。但天不作美,二戰迫在眉睫,局勢不穩,她無奈放棄英國學習,於次年進入香港大學就讀。

    張愛玲在港大讀書格外用功,功課名列前茅,因為獎學金對她來說很關鍵。她與父親關係破裂後,父親不給她資助,而倚靠母親久了,母女間的關係也不是很“柔和”。

    2009年出版的張愛玲遺作《小團圓》,曾真實地袒露過她和母親之間的關係,而且真實得幾近殘酷。

    其中有一件事,使張愛玲深受刺激。有一個學期,張愛玲沒有拿到港大獎學金,一位賞識她的教授資助她800元學費,讓她深為感動。當時母親說要代為保管,可後來張愛玲卻發現,母親輕易就把這筆錢用以打牌輸掉了。這筆學費於張愛玲來說,像一張“生存許可證”,是世上最值錢的錢,卻被母親如此對待,足見她愛玲當時內心的震盪感。

    聯絡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獨居,習慣於一個人生活的事實,有不少人便據此以己度人,說張愛玲晚景淒涼,其實不然。

    我以為,張愛玲選擇那樣的生活方式,和她孤僻、不擅長社交的性格有關係,她的離群索居,是出自內心的自然要求,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人生信條罷了。

    很顯然,張愛玲養成這樣的個性,和她早年的原生態家庭狀況,和她與父母之間的疏離關係,有著不可否認的淵源。(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好好學,學好自己專業,畢業後會找到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