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嶺南清峰

    餘非專業攝影家,更不知道這些故弄玄虛的專用術語。餘祇從審美此角度,欣賞攝影作品的視覺美,至於如何表現攝影者的思想內涵,此乃攝者本身的觀念問題,非餘可回答。誠謝邀請。

  • 2 # 青吾聽雨

    裸態裝身和覆蓋裝身都是服裝設計學科的名詞,白話描述:裸態裝身就是以遮羞、保溫等原始基本需求為基準的著裝方式;材料比較天然,就地取材,獸皮、樹葉等等,簡言之就是穿得少到不能再少了。學科裡把人體彩繪、紋身等都納入了裸態裝身的範疇。

    歷史上魏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把裸態裝身發揮到了極致(當然那個時代沒有裸態裝身這個名詞),按我自己的描述就是:稽康在室內裸態裝身;劉伶也一絲不掛,面對來訪的友人,竟說:“吾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諸君何為入吾褲中?”就是青天白日玩人體藝術,有人質疑嵇康和劉伶是否為同志,不可考,萬一人家二位仁兄就是喜歡玩天然呢。

    言歸正傳,我見過但是沒有拍過裸態裝身的攝影作品;最多是以樹葉、花朵等小道具形式,遮掩模特隱私位置的人體作品拍攝,形式上類似於裸態裝身。看過國內一些設計大咖拍攝過的裸態裝身的人體作品,一般都是取材於天然,原生態;獸皮、樹葉裝置的比較多,印第安風格的羽毛飾品的作品也有;配合拍攝的效果,很多模特的面部和身體,還著以泥彩或繪畫的元素。

    這類作品其實真正的受眾不多,也就是說很多人欣賞不了(有人肯定會反駁這點,說喜歡看的人很多,以情色、裸體眼光欣賞的人一定很多,但是從藝術眼光欣賞的真心很少。)在我學習設計的科目中,應該屬於裝置和裝飾藝術的範疇;記得畢業交裝置作業的時候,大家都很焦頭爛額,我們班最漂亮的一個女生,就是用彩繪自己身體然後拍攝人體照片的形式交的畢業作業,作品很驚豔。作品完成的過程很輕鬆,但是這種為藝術獻身的魄力和精神,即使是學藝術的人,也要鼓起相當大的勇氣的。當然,作品最終只限於內部觀賞。

    攝影和繪畫、裝置等其他藝術一樣,攝影師拍攝題材會越來越廣泛,而且對自己沒有拍攝過的題材,會有相當的興趣及探索創新精神。沒有“情色”等世俗的思想作祟,攝影師才能拍攝出藝術,而非情色。

    因為你的心中、眼中她是什麼,你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什麼。

  • 3 # 柳侍墨
    什麼是“裸態裝身”?

    我知道“裸態裝身”這個詞是源於我看過的那本《服裝概論》。

    二十年前看過的,書早就沒有了,但是,書裡的知識現在還能回憶起來一部分。

    這書,也沒算白看。

    就我自己的理解來講,“裸態裝身”就是在裸露的面板上進行裝飾。

    與“裸態裝身”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覆蓋裝身”。

    打個比方。

    原始人不會做衣服,但是會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羞恥心。

    有了羞恥心,就會有遮蓋的行為。

    沒布,不會紡,怎麼蓋?

    獸皮?樹葉子?

    對,但,用獸皮和樹葉子什麼的作為遮蓋物,那叫“覆蓋裝身”。

    原始人的羞恥心呢,產生於“覆蓋裝身”之前。

    也就是說,他們是先有了羞恥心,然後才會想到找東西遮蓋。

    那在沒東西覆蓋之前,要怎麼辦呢?

    塗泥。

    刺青。

    這就是“裸態裝身”。

    其實裸態裝身的刺青和塗抹顏料也不完全是為了遮蓋,這裡面還摻和著圖騰崇拜。

    不然您以為原始人的那些紋身和彩繪的圖案是從哪裡來的?

    說句最直白的——您就是紋個蠟筆小新,也得先知道蠟筆小新是誰吧?

    同理,原始人在身上紋畫,也得明白紋畫的內容是啥啊!

    “裸態裝身”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原始人的“裸態裝身”其實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紋身和彩繪的鼻祖。

    也就是說,“裸態裝身”的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紋身和彩繪。

    呃,其實……濃妝豔抹也算。

    而在“裸態裝身”後續出現的“覆蓋裝身”,表現形式就更好理解了——穿衣,配飾。

    比如咱們大家都熟悉的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

    您看下圖。

    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穿著的背心,就是“覆蓋裝身”;

    而他身上的紋身呢,就是“裸態裝身”。

    你見過、拍過哪些“裸態裝身”主題的攝影作品?

    既然,紋身和彩繪是“裸態裝身”現存於世的最常見的表現形式,那就好辦了。

    紋身和彩繪的攝影題材又不難拍。

    這一類的攝影主題,我當然是拍過的,街頭表演人體彩繪的有很多嘛,很多商家為了促銷都會搞活動的。

    雖然彩繪的質量差了點兒。

    但其本質還是“裸態裝身”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的iCloud相簿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