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傅斯鴻
-
2 # 中孚鑑
西漢初年,劉邦因為眾人有功,就封了百餘名列候,和七大異姓王。
楚王韓信,最後被呂雉殺於未央宮內。
梁王彭越,最後被剁為肉泥。
淮南王英布,最後被殺,
燕王蔵凃,最後被殺,
趙王張耳兒子張敖,由於是呂雉的女婿,最後被貶列候。
韓王信:由於害怕,無奈逃到匈奴。
長沙王實力最小,留下來了。
七大異姓王,對劉邦的威脅基本消除後,和天下諸侯大臣,殺白馬起誓,
“非劉氏者,不得封王,”不然群而攻之。
又大封劉氏,封了九大劉姓王
就是這一誓言,後來知道西漢滅亡,才被打破。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曾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趙王張耳死後,其子張敖襲位,燕王臧荼被誅殺後,盧綰獲封燕王。因此,在漢初的歷史上,異姓諸侯王先後有九位。
九位異姓諸侯王的下場,除趙王張耳病死其子張敖被貶,長沙王吳芮得以留存外,其餘不是被誅殺就是逃亡匈奴。
張耳病死,子張敖即位,後因罪被為貶宣平侯。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親兵討平。後燕王盧綰也被逼而叛變,最後老死在匈奴。楚王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被呂后處死。梁王彭越被貶,之後也被呂后處死。淮南王英布謀反,被劉邦抱病徵討,後被外甥吳回所殺。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後來為匈奴作戰時被漢軍殺死。而得以善終的,可以說只有吳芮一人,長沙國曆經五世而亡。
因此,在平定了諸多異姓王叛亂之後,劉邦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他開始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並且宣佈:“天下非劉氏而王者,人人得而誅之”。
然而,在劉邦死後,呂后擅政,將他的幾個侄子全部分封為王:呂王呂臺、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可惜,呂后一死,周勃等人迎代王劉恆為帝,又發起了一場誅諸呂的行動,漢初以來的異姓諸侯王,除吳芮外,皆不復存在。
那麼,同姓諸侯王就真的可靠嗎?當然不是,到漢景帝時期爆發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很好的證明了即使是同姓,諸侯王也同樣有叛亂的可能。自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起,對王國之權進行了如下限制:
1、王國重要官吏不得自置,只有2000石以下級別的官員王國才可以自置;2、諸侯王無朝廷虎符不得發兵,限制了諸侯王之軍權;3、山海湖澤之利歸朝廷,王國不得擅自開發利用;4、諸侯王必須定期朝覲,平時不準私自出國境。5、諸侯王不得爵人赦死罪,亦不能收納亡人藏若亡命。6、諸侯王不得私交外戚,不得對朝廷大臣私行賞賜,不得與其他諸侯王私下交往。自此,藩國問題便慢慢不再成為漢朝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