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通訊
-
2 # 毒聚一方
原因很簡單宇宙誕生並不是指所有的天體都出生,那只是演變的開始,也就是說每時每刻宇宙裡都有新的天體誕生形成,每時每刻都有恆星死亡,包括各種恆星或者行星,天體本身就是一個迴圈的,恆星死亡了變成紅巨星最後爆炸了,物質飛向宇宙,然後這些物質又形成星雲,而星雲又哺育了新的天體誕生。。。。一直迴圈
你說巨大恆星週期短沒錯,也就是說這些巨大恆星其實是比太陽更年輕,也就是更晚形成
-
3 # 壹點科譜
首先,否認一點東西,沒有任何恆星可以達到如此誇張的量級……除了大質量黑洞!
目前發現的大質量恆星R136a1是目前在巨大質量恆星列表中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位於麥哲倫星系。這顆恆星的質量是由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測量的,估計也才265倍太陽質量 。
恆星越大,內部壓力越強,為了對抗巨大外殼帶來的壓力,必須釋放巨大的能量維持穩定,而釋放巨大能量就是在消耗自身,所以大質量恆星壽命短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為什麼宇宙誕生137億年還有如此大的恆星,不是說這些恆星就存在了137億年還在,有死亡就有新生……
著名的創生之柱,科學家就發現很多恆星在形成……
眼目前能觀測到的,可以說很多都是新生恆星,但觀測也並不代表它也還在。舉個例子,觀測50億光年外的一顆大質量恆星,當我們能夠看到它時,它的光早就傳播了50億年,我們看到的是它50億年前的樣子……或許實力情況就是它已經沒在了。
-
4 # 艾伯史密斯
答:沒有那麼大!幾十億倍質量早成黑洞了,不能形成恆星,而且恆星也分第幾代,存在輪迴!
目前已發現最大質量的恆星,為劍魚座的R136a1,有265倍太陽質量;
目前已發現最大體積的恆星,為盾牌座UY,直徑約為太陽的1800~2100倍;
因為恆星質量越大,內部的核聚變越劇烈,質量消耗也越快,壽命越短,超大質量恆星的壽命,一般只有幾百萬年。
對於R136a1,目前年齡約170萬,再過100多萬年,就會耗盡它內部的燃料,走向死亡。
恆星死亡後,有可能轉變為某些緻密星體,比如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夸克、黑洞等等。
也可能進行超新星爆炸而解體,自身物質被拋灑到星際空間當中。這些物質就有可能,再次聚集其他氫元素,形成新的恆星,這類事件一般發生在星雲內部。
所以,恆星的年齡和宇宙的年齡,沒有直接聯絡!
恆星也是有輪迴的,就如人一樣,死亡後被分解,分解後的物質,有可能再次聚合形成全新的恆星!
-
5 # 花熊爸爸
嗯,再傻的問題都有不傻的答案!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傻”,我們打個比方你就會知道。我們飼養的雞鴨貓狗等家禽家畜的壽命最多也就十幾二十年,和人的壽命沒法比,為什麼我們身邊還有這些動物啊?主要是因為這些動物在不斷的生!同樣的道理,在星系中也在不斷的“生”出這些質量大壽命短的恆星。
恆星到底可以有多大?目前已經發現的最大質量的恆星是R136a1。R136a1位在大麥哲倫星系的蜘蛛星雲,於1985年發現,其質量估計為315個太陽質量(上限為375太陽質量,下限為265太陽質量),體積是太陽的27,000倍,表面溫度為53,000 ± 3000度,亮度為太陽的780~870萬倍。目前已經發現了質量大於10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大約有30餘顆。
天文學家認為在宇宙中還存在另一類恆星,即星族III(Population III stars)。這類恆星一般是質量極其巨大而熱的恆星,主要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氫和氦直接塌縮形成。星族III不含金屬(天文學上比氫和氦重的元素都被稱為金屬),是宇宙中第一代恆星。作為宇宙最古老的恆星群體,大多數星族III的恆星早已耗盡了燃料,變成了中子星或黑洞等恆星殘骸。雖然目前仍然沒有星族III的觀測證據,但天文學家(進過理論計算)普遍認為星族III的質量比現有恆星(星族I、II,分別是貧金屬星、富金屬星)質量偏大,一般在60和300個太陽之間。即將升空的JWST(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星族III作為一個重要的科學目標,相信未來人類會對宇宙第一代恆星有更多的瞭解。
綜上,(不論從觀測上和理論上)可以認為300個太陽質量應該就是宇宙中恆星質量的上限。
那麼比太陽質量大幾十億的天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星系是恆星的聚合體,是比恆星更高層次的天體。星系大小差異很大。典型的星系可以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也就是說比太陽質量大幾十億(10^9)的天體已經達到了普通星系的大小,遠遠超過了恆星所能達到的量級。
恆星壽命和什麼相關?決定恆星壽命主要原因在恆星的質量身上。恆星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向外的輻射壓與向內的引力相平衡保持穩定的。從這方面講,也會要求存在恆星質量的上限(引力和質量成正比、恆星發光的亮度和質量的3.5次方正正比),當恆星質量過大,中心核反應劇烈,產生大量的能量,輻射壓會把恆星外層物質吹散,導致恆星撕裂瓦解。
質量越大,要抵抗引力的作用,使恆星保持穩定,所需要的向外的輻射壓就要越強才行,這要求核聚變反應的強度要強。而核聚變反應的強度越強,消耗的反應物質就越多,物質消耗的速度就越快。恆星到達演化晚期,進行(超)新星演變後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一般來講,恆星的體積和質量在演化過程中和死亡速度成正比,壽命成反比。
恆星質量和壽命具體的對應關係為:
星系中恆星怎麼形成?恆星的形成從上面已經展示“恆星的一生”這張圖片可以看出來,恆星的生命從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聚變成氦的核聚變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開始作為恆星主要生命主要階段的主序星的時期。
題目所問的問題,主要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都在同一時刻一起產生。如果是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如題目所講,宇宙中的大質量恆星應該都不存在,只能剩下小質量的恆星。假設宇宙大爆炸之後4億年時恆星產生,那麼現在宇宙殘存的恆星的質量只能小於1個太陽質量。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太陽還活的好好的,並且正值壯年,說明宇宙中恆星在源源不斷的產生。如下圖所示,根據觀測和理論計算估計的恆星形成率歷史。橫軸是從現在(z=0)到132億年前宇宙(z~10)。可見宇宙從誕生之初,恆星形成率越來越高,到距離現在約100年時,恆星形成率迅速降低。
-
6 # 笑熬醬糊1
因為宇宙也有“新陳代謝”!老恆星“死”去了,新恆星“誕生”了!太陽就不是第一代恆星,太陽至少是第三、四代恆星,因為第一代恆星,產生不了較重的原素。而在物質較“密集”區域也容易產生質量較大的恆星,比如,著名的老鷹星雲,又被稱為創生之柱,那裡可以說是“孕育”恆星“嬰兒”的搖籃,在那裡時刻都有新恆星的“誕生”,有的非常巨大!還有位於Taurus著名的昂星團(夏季晴朗的夜空下可以看見,北半球),一個年輕的星團,還有我們都熟悉的天狼星、大火、織女星、水委一、老人星、參、畢宿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巨大恆星。
-
7 # 原黃烈平
你說的幾十億倍是有些人在網上胡侃瞎吹,以吸引點選率。舉幾個例吧,一,一根筋就是堅守宇宙大爆論,奇點論,轟一聲,10秒原子出現,二十秒又咋樣,好象他就就在現場,二,中子星,超新星製造黃金,一口認定是經典,那地球之重金屬又重那裡來?地核之高溫高壓創造地球原素不行嗎?地核機理不明就不能否定。一點就是上億噸,中子星目前知認識難定論,吹的神乎其神。科學,無理沒瞎吹,誤導青年一代。三,外華人說的不一定全對,奉為經典,在網上大肆炒作。四,為太陽定生死論,說生了5○億年,還活50億年。宇宙是個能量體,宇宙不亡,太陽不滅。何來50億。當然你說的恆星壽命與大小無關,目前還沒有誰和任何論點斷定恆星壽命。
-
8 # 點滴生活933
誰說恆星越大壽命越短的?有什麼根據嗎?有事實證明嗎?這些都只不過是科學家們的猜測吧。既然沒有大量的資料和事實依據就不要妄加定論。宇宙是一個超乎了我們人類社會的多重世界,很多事情並不是用我們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去推判的,因為人類現在所掌握的技術水平還處在低端水平,只是人類的初始文明而已。你看一下,我們對於海底世界的認知是少的可憐;對不明飛行物根本無法追蹤和認知;對金字塔的理解也是停留在表面.........你的這個問題可以打個比喻:大象的體積是蚊子的n倍之多,那麼你看看它們的壽命比較。如今人類所處的發展文明就好比我們地球上的螞蟻一樣,它知道什麼叫原子、微分子?更不知道它所處的地球有多大,給它一顆糖果估計它研究幾千年都不知道這是什麼。
-
9 # 刁博
沒有比太陽質量大幾十億倍的恆星。目前的理論認為恆星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300餘倍,發現的最大質量的恆星質量大約就是太陽質量的300倍。大質量的恆星晚年會變為一顆紅超巨星,體積會急劇膨脹,體積有可能會變為太陽的幾十億倍,但質量不會。
另外,恆星並非都是在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時期形成的。宇宙中有很多星雲,星雲裡的物質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聚集的過程由於引力做功導致溫度升高,聚集在一起的物質足夠多就能點燃核心處的核聚變,這樣就可能誕生了一顆恆星。可見只要有足夠大的星雲,就有可能誕生出恆星。太陽就是誕生在大約50億年前,著名的創世之柱就是7000光年外的星雲,裡面孕育著成千上萬的恆星。
質量大的恆星引力強,核聚變進行的非常快,大質量的恆星壽命只有幾百萬年。質量小的恆星壽命可能達幾百億年甚至更久。太陽的壽命大約100億年,目前已50億歲,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一個體積碩大的紅巨星,會把地球吞噬掉。在紅巨星階段經歷幾百萬年的時間後再變為一顆白矮星。
-
10 # aging74755260
恆星的形成可以分一系列階段,從氣體凝聚成為盤狀,到自轉,公轉,向中心沉降,到一定球面溫度,壓力升高達到核反應臨界點。確切的說,應該是此時的質量和反應全部時間呈反比關係。當然現在仍然有星雲僅僅處於冷凝聚階段,恰恰說明,至少在時間這個第四維上看,宇宙是不均衡的。
-
11 # 趙凡丁201
1丶關於宇宙學(人類目前對宇宙的認知)大部分內容是假說。包括主流學界認可的大爆炸宇宙論。狹義的科學定義有2條:(1)經過嚴密的數理邏輯推理和計算得出無矛盾結論。(2)計算和推理得出的結論,透過反覆實驗得到確認。兩者缺一不可,同時具備。宇宙大爆炸理論達到這2個標準了麼?沒有。
小恆星比大恆星壽命長,只是一種假說性質的推論,並不是嚴謹的科學定律。
2丶決定恆定壽命長短的根本原因是:恆星內部的結構是否穩定,而不是恆星的大小。
-
12 # 該吃飯了2
宇宙是什麼?宇宙就是人類文明無法理解的無限大!說宇宙誕生137億年是某些“磚家”以點帶面做出的結論,本身就沒有邏輯性!所謂恆星越大壽命越短也不是絕對的,這與每個恆星內部的組織結構有關,有些很大的恆星要比相對小一些的恆星壽命更長!
-
13 # 醉臥紅塵笑
你得搞清楚一個問題,不是最小質量的恆星持續時間越長。
科學家指的是那些超越一定範圍的恆星,才加速滅亡。
比太陽大幾十倍,算超出這個範圍了嗎?顯然沒有。
那它持續的要比太陽時間更長,也沒有什麼問題。
過於巨大的恆星,內部更不穩定,很容易內部分裂,從而導致恆星也發生分裂。
回覆列表
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大爆炸,經過138億年的膨脹,現在的宇宙已經有930億光年直徑的可視範圍,宇宙膨脹還在繼續。
時間、空間、物質是在大爆炸那一刻同時出現的,三位一體,缺一不可。但大爆炸開始物質極端緻密,混沌一片,連光線都發不出來。一直到了30萬年後,才產生了第一個中性原子,其後,才漸漸形成了星雲、恆星、星系。
銀河系的年齡已經有130億歲了,所以星系幾乎都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恆星的形成有原始星雲和再生星雲。宇宙發展到一定時期,宇宙中充滿了均勻的中性原子氣體雲,這些氣體雲由於自身引力而不穩定,漸漸聚集收縮,隨著中心收縮的加快,星雲開始成數量級坍塌,壓力和溫度急劇升高,終於引爆了氫核聚變,核聚變巨大的張力頂住了引力收縮,一個較為穩定的恆星胚就形成了。
這就是宇宙原始星雲生成的恆星。
恆星都是有年齡壽命的,大多數恆星的壽命在10億到100億歲之間,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恆星年齡有134億歲了。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主要是因為恆星質量越大,恆星核心區的壓力也越高,燃燒氫的速度就越快,因此一些大質量恆星壽命只有100萬年左右。
質量很小的紅矮星,由於中心壓力相對較小,燃燒速度很慢,壽命就可以很長,甚至達到幾千億上萬億年,這種恆星的壽命完全可以與宇宙同輝。
我們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壽命約100億年,現在正當壯年,年齡約50億歲。
剛才說過,宇宙中並不只有原始星雲生成恆星,還有再生星雲也會生成恆星。越到後來,再生星雲生成的恆星就會越多。宇宙中,恆星的生成和死亡都在不斷的進行,所以題目說的宇宙137億年了,怎麼還有大質量恆星這種說法之間毫無邏輯關係的。
這些大質量恆星壽命短,它們並不是宇宙開始就形成的。比如現在人類發現質量最大的一顆恆星R136a1,其質量有太陽的265倍,其壽命大致只有300萬年,現在的年齡170萬歲,比咱們太陽年齡小多了,可以說襁褓嬰兒都不如,但它已經星過中年,還有100多萬年就會一命嗚呼。
這些大質量恆星在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其亮度和爆炸威力十分巨大,其伽馬射線爆會摧毀若干光年外被掃中的星體,有些超新星爆發殺傷範圍達到數千光年。
超新星大爆炸拋去了外層物質,這些物質變成再生星雲遊離於太空中,超新星爆炸後的中心部分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這些再生星雲經歷若干年的飄逸流動,遇到一些新的擾動,比如超新星大爆炸、黑洞碰撞等等催動,又會重新聚集,形成新的恆星。所以大質量恆星雖然壽命不長,但生生息息永無止境。現在我們的銀河系每年都要誕生約7顆新的恆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