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說話的葫蘆F

    倒車影像,比後視鏡倒車方便多了,沒有倒車影像 ~60%的人都不會倒車後視鏡加熱,下雨天 後視鏡有水珠模糊,加熱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定速巡航,從贛B到粵B 手動踩了7小時油門/剎車,下車後前腳掌都廢了,定速巡航釋放了右腳,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方向盤上

  • 2 # 95後小仙女

    汽車上有5大配置,老司機說是智商稅,其實是認知能力有限,思想已經落伍了,這些配置實際上非常厲害!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越是經驗豐富的老司機,越是接受不了充滿科技感的配置,總是覺得很多汽車配置都是無用的。

    汽車上確實有很多比較雞肋的配置,只是車企為了區別高低配車型,實際上用車不多,故障率卻很高。

    比如:全景天窗、大燈清洗功能、後排座椅顯示器。

    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發展日新月異,尤其現在從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車時代過渡時期,造車理念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了。

    在未來,汽車不僅是載人的工具,更是一個萬物互聯的平臺,或許稱之為“汽車”都有些不恰當了。

    在燃油車時代,評判一輛汽車是否先進,講究的是機械水平,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校都尤為關鍵。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評判一輛車是否先進,講究的是智慧化水平,無人駕駛、智慧分析、萬物互聯才是關鍵。

    現在有很多配置,老司機覺得是笑柄,認為毫無用處,總是覺得純機械結構才是最靠譜的,甚至覺得汽車掌控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全的,否定了汽車的一些智慧化配置。

    或許這些智慧化配置剛出現時,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這些配置一定是未來趨勢,不管接受與否,都將是未來汽車的必備配置。

    接下來我將具體分析,希望給讀者們帶來有價值的資訊!

    第一個配置,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說到自動駕駛,總是充滿了爭議,想必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特斯拉的智慧輔助駕駛功能。

    實際上,小鵬P7、理想ONE、蔚來ES8、極氪001這些車都具備智慧輔助駕駛能力,現在的華為、百度,以及很多科技公司都在積極發展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自動駕駛技術,一定是未來汽車必備的配置,只不過現在很多車主不相信、不敢用,甚至嘲笑自動駕駛技術不夠安全。

    我們先不論安全與否,畢竟現在沒有具體的資料支撐,沒有辦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很多老司機把自動駕駛想得太簡單,覺得就是電腦控制開車,這樣想就太小看自動駕駛技術的運用了,實際上有很多可玩性和可操控性。

    1、自動泊車功能:可以實現平行泊車與垂直泊車,現在很多汽車都具備自動泊車功能,算是入門的輔助駕駛功能。

    2、自動輔助變道:在高速公路上自動輔助變換車道,可以和老司機一樣,提前打轉向燈,然後乾脆利索變道,不存在任何多餘的動作,其操控水平比一些人類司機還要熟練。

    3、自動輔助導航駕駛:自動駛入和駛出高速公路,還可以自動駛入和駛出立交橋岔路口,遇到緩慢行駛的車輛,還會自動識別,並且自動變道超車。

    這可比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輔助駕駛功能厲害多了,在高速路上,我們就可以更加輕鬆地開車了,或許更容易犯困了,但是卻相對比較安全。

    4、識別交通訊號燈和停車標誌並做出反應:這兩個功能就非常厲害了,放在一起就可以實現在複雜、擁堵的市區道路自動輔助駕駛了,並且可以實現自動找車位,自動泊車。

    如果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汽車從起步到最後停車入庫,全程都是行車電腦控制,我們完全可以坐在車上公辦了。

    如果這些技術運用到大貨車上,那麼在未來的陸運物流領域,也許就不需要大貨車司機了。

    5、召喚車輛:停在車位的車輛會響應召喚,在停車場的任意角落找到你。

    這項功能目前很多電動車都已經具備了,只是還沒有完全放開許可權,無法做到幾公里範圍內的召回。

    如果許可權完全放開了,在現實中的場景可以有很多玩法。

    例如:附近沒有停車位,我們可以直接下車,讓汽車自動尋找附近的停車位,等我們準備走了,汽車又自動從車位行駛過來,就再也不用為找停車位感到煩惱了。

    以上5種自動駕駛技術結合到一起,就是完全自動駕駛能力,雖然現在有多少車主不相信,認為電腦控制車輛就是個笑話,但是在未來,沒有自動駕駛能力的車企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第二個配置,多功能座椅、方向盤加熱

    現在有很多高配車型都帶有多功能座椅,擁有加熱、通風、按摩等功能,可以在駕駛過程中提升舒適性,緩解駕駛疲勞。

    座椅通風在炎熱的夏季格外有用,可以直接吸走熱量,帶來非常涼爽的感覺,非常適合女孩子們乘坐,再也不會感覺到悶熱了。

    座椅按摩沒有什麼爭議,相信使用過的人都覺得比較舒服,雖然比不上人工按摩,但是舒服性還是有的,唯一的缺點就是低配車型沒有,需要加錢買高配,很多人就覺得不值得了。

    座椅加熱是比較有爭議的,和方向盤加熱一樣,很多人覺得加熱速度太慢,等加熱好了的時候,空調暖風就已經上來了,認為實際用處不大。

    其實,座椅加熱和方向盤加熱不是等上車以後再開啟的,而是提前透過手機APP開啟,這樣上車以後座椅和方向盤就是熱乎的了,在寒冷的冬天,是最直接有效提升幸福感的配置了。

    在我看來,很多配置不是沒有用,而是不會用,所以才會認為是雞肋,應該反思的是自己。

    第三個配置,360°全景影像

    很多老司機駕駛技術非常高,遇到狹窄的道路和停車位都能輕鬆面對,但是對於倒車,一直是車主們最為頭疼的問題,就算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司機也有剮蹭的經歷。

    我發現很多新手司機對於開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就是非常害怕倒車,遇到需要倒車入庫的停車位,要麼不敢倒,要麼一倒車就手忙腳亂。

    雖然現在倒車雷達都是標配了,但雷達識別能力有限,面對複雜的路況就容易引起事故了。

    還有很多車有倒車影像,相比於倒車雷達視野要開闊了很多,但是現在很多中型SUV和MPV車身都太大了,車身周圍存在很多視線盲區,需要格外謹慎駕駛,不然發生小的磕碰也是非常心疼的。

    因此,360°全景倒車影像誕生了,可以透過車載大屏,透過鳥瞰的方式,瞭解車輛周邊視線的盲區,具有超寬的視角和無縫拼接的實時影象。

    有了360°全景倒車影像,面對複雜狹窄的停車位,倒車就更加方便安全了,而且還可以用於複雜路況的會車。

    很多司機沒有走過農村的水泥路,不知道這種道路不僅狹窄,而且道路兩邊還存在落差,就像臺階一樣,輪胎一旦不小心掉下去了,且不說會不會傷到底盤,能不能安全脫險都是問題。

    只要有了360°全景倒車影像,我們在對面複雜路況會車時,就不用害怕發生剮蹭和危險了,可以很直觀地觀察車身四周的實時影象,做出相應的調整,不僅對新手司機很有用,對老司機同樣存在價值。

    第四個配置,感應後備箱

    感應後備箱是在我們需要開啟後備箱的時候,不需要用手進行操作,只需要用腳掃一下後保險槓底部的感應器,後備箱門就會自動打開了,想要關閉後備箱的時候,操作方式和開啟方式是一樣的。

    很多車主都覺得感應後備箱非常雞肋,用手按一下或用鑰匙按一下就能開啟,沒有必要用腿掃一下再開啟,認為既搞笑,又多餘,還增加了故障率,簡直就是浪費錢的配置。

    其實,真正用過感應後備箱的車主都知道,這種配置在需要的時候就非常方便,當我們騰不出手時,又不想彎腰把東西放到地下,只要用腳就能開啟後備箱,這樣就可以省了很多步驟,省心又省力。

    第五個配置,智慧語言助手

    現在很多汽車上都有智慧語言助手,可以直接透過語言指令的方式,控制汽車上的絕大部分功能,比如:開啟空調、開啟天窗、開啟後備箱等功能。

    可是大部分車主很少用,甚至用過一次就再也沒有用過了,認為語音助手非常雞肋,要麼是反應慢,要麼是聽不懂人話,總之使用體驗非常糟糕。

    我能夠理解大家的感受,現在有很多語音助手都像半成品一樣,看似功能強大,實際上說話的功夫用手都搞好了,存在感很低。

    可以實現連續對話,不需要說一句,等電腦做出反應後再說第二句,而是做到了可見即可說、語義打斷、無效語義過濾、雙音區鎖定等高階能。

    說得簡單易懂一些,以前智慧語音助手每一句話都是指令,必須等電腦識別語音指令後才能完成相應的工作,整個操作流程是封閉的,非常緩慢,可以說一點都不智慧。

    現在我們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隨時說、連續說,電腦都可以自動識別,自動分析,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了,就像智慧管家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語音助手。

    這樣的語音助手就不是雞肋了,而是非常厲害的存在,以後我們在開車過程中,就不需要單獨喚醒語音助手,而是直接開口說話,即省事,又能注重駕駛,保證安全行車。

    現在很多我們感覺到是笑柄的配置,在未來一定是非常厲害的存在,一定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

    語音助手和自動駕駛都是未來汽車必備的功能,只要這個兩個功能實現了,汽車就成了萬物互聯的載體,我們躺在車上就可以完成很多工作,甚至汽車都可以自己出去打工,成為一輛自動駕駛的“專車”。

    即使現在很多功能還不完善,我們可以不用,但是請不要嘲笑,因為未來的一切,都是從現在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的。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汽車的進步,不斷重新整理認知,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全新體驗。

  • 3 # 東營寶盛修汽車

    一 渦輪增壓發動機

    1渦輪增壓器的優點

    ①省油增加動力

    渦輪增壓器是瑞士的工程師比希發明的,於1905年申請了專利。當時的渦輪增壓器主要是應用於飛機和坦克的柴油機上面。使用渦輪增壓器的發動機功率可以提升40%甚者更多,節省燃油20%左右。以1.8T發動機為例,動力輕鬆超越2.4自然吸氣發動機,油耗比2.4的自然吸氣發動機百公里要節省3~5升汽油。渦輪增壓發動機扭矩輸出更加暴利,以更小的排量輸出最大的動力。

    ②經濟環保

    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在保證了動力輸出的同時,養車成本更低。比如購置稅、車船稅、進口車關稅等費用,相對於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一年就可以節省萬把塊。

    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之所以會越來越流行,和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標準有很大關係。比如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無論是怠速還是加速都會排出大量的汽車尾氣。渦輪增壓發動機就不一樣了,怠速狀態下是小排量發動機排放,當發動機轉速在1500轉/分以上時,渦輪增壓器開始介入,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明顯提升。

    渦輪增壓器的出現,讓小排量發動機擁有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動力,兼顧了小排量發動機的油耗,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當然了,渦輪增壓發動機還是有缺點的。

    2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缺點

    ①渦輪增壓器有遲滯現象,加速不如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順暢

    渦輪增壓器的動力來源於發動機排出的廢氣,當發動機低速運轉的時候,發動機排出的廢氣達不到渦輪增壓器的工作需求。目前汽油機的渦輪介入轉速在1500轉/分鐘,當你輕踩油門時,車輛會很平順地起步。這時候動力輸出一般,繼續踩油門,渦輪增壓器開始工作,發動機的動力一下子爆發,這就會讓發動機的動力輸出變得突兀,突然間發力,駕駛員會覺得車子被人猛推了一下。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在加速順暢方面,不如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順滑。如果深踩油門起步,會容易讓車輛產生頓挫,這就增加了變速箱調校工作的難度。

    ②渦輪增壓發動機積碳比較多,壽命不如自然吸氣發動機長。

    渦輪增壓器的工作溫度非常高,最高溫度可到800~900攝氏度,渦輪增壓器是靠發動機的機油來降溫的。這就需要機油的級別足夠高,抗氧化強度足夠高。一般的機油,在900攝氏度的高溫下,非常容易碳化。碳化後的機油,潤滑度下降的厲害,碳化的機油還會生成積碳,加劇各運動零件的磨損。所以,渦輪增壓器必然會燒機油,發動機的使用壽命會降低。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故障率,是高於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工作溫度比較高,發動機線束容易老化,點火線圈,氣門室蓋墊子,很多橡膠製品老化的比較快,所以很多渦輪增壓發動機比較容易漏機油。

    3渦輪增壓發動機是大勢所趨,未來燃油車的發展趨勢。

    渦輪增壓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被調侃的物件。比如奧迪車主,後備箱隨時準備機油。其實,不光是德系車燒機油,美系渦輪、日系渦輪一樣會燒機油的。為了降低汽車排放汙染,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比如比較保守的日系車,也頂著壓力玩起了渦輪增壓器。

    二自動擋變速箱的流行

    1時代不一樣,需求不一樣。

    時代變了,人們的用車需求也變了。早些年,人們的收入有限,買車追求的是皮實耐用,經濟實惠。像自動擋變速箱的汽車,就不被大多數人接受。早些年自動擋汽車給人的感覺就是提速慢、費油、故障率高、維修保養成本高,更有人調侃:自動擋汽車是給殘疾人開的。早些年的自動擋汽車,賣車的時候不好處理,市場不接受,後來很多車商把自動擋變速箱改成手動擋汽車,然後再出手。我記得2010年左右,我還改過自動擋Jetta和桑塔納超人,都是自動擋改手動擋。

    最近幾年,人們的收入提高了,買車不再是單純追求實用性,還要考慮舒適方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自動擋變速箱汽車,主要是駕駛技術不好,靠科技來湊數。目前的二手車市場,自動擋變速箱汽車反而成了香餑餑了,世事無常啊。

    2自動擋變速箱分類

    自動擋變速箱又分為AT自動變速箱、CVT無極變速箱、DSG雙離合自動變速箱,這是世界三大主流自動變速箱。

    ①AT自動變速箱

    AT自動擋變速箱出現的最早,目前的AT變速箱技術比較成熟穩定,故障率也是最低的。市場上有4AT、6AT、8AT、9AT、10AT自動變速箱,檔位數量越多,變速箱跳檔平順性和燃油經濟性越好,當然了,成本也是很高。

    AT自動擋變速箱結構複雜,維修保養成本高,在行駛過程中,會有跳檔產生的頓挫感,燃油經濟性不如CVT和DSG。

    ②CVT無級變速箱

    CVT無級變速箱,是靠一根鋼帶來連線變速箱的兩根軸,行駛過程中不需要換擋,根據車速,電腦來調整主動輪和從動輪的直徑來改變傳動比例。無級變速箱的好處就是加速順暢,因為不用換擋,所以沒有頓挫感,動力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出,從而獲得一個非常經濟的油耗。無級變速箱的傳動效率非常高,結構簡單,維修成本低。當然了,CVT變速箱也有致命的缺點。

    CVT變速箱這根用來傳動的鋼帶,在冷車和變速箱過熱的時候會打滑,還有一點不好,不能承受太大的扭矩輸出。這就失去了暴力駕駛的樂趣,還有動力的限制。大排量發動機,不能使用CVT變速箱。購買了CVT變速箱的車主,也不要暴力駕駛和杜絕地板油,否則非常容易損壞鋼帶。

    說得簡單一點,DSG雙離合變速箱就是手動擋變速箱的升級版本,手動擋變速箱+機器人換擋。DSG雙離合變速箱又分為乾式雙離合和溼式雙離合,其中乾式雙離合變速箱的故障率比較高。雙離合變速箱跳檔時間段,動力中斷時間就短,傳動效率接近手動擋變速箱,燃油經濟性非常不錯。溼式雙離合變速箱幾乎不怎麼維修,質量比較可靠,乾式雙離合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乾式雙離合變速箱,比較怕水,雨天涉水對離合器傷害非常大,離合器生鏽容易卡滯,容易造成不跳檔和頓挫嚴重。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選擇溼式雙離合比較靠譜。

  • 4 # 馬頭人車庫

    汽車歷史發展已經超過了100年,在這期間無數設計師工程師在汽車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們的發明深遠影響了今天的汽車製造。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安全帶的發明,這個偉大的意義非凡的發明在最初卻受到了無數的嘲諷,今天我們用文字來了解一下汽車安全帶的發展。

    安全帶是沃爾沃發明的嗎?

    其實不是,早在汽車還沒有發明之前安全帶就已經發明瞭,當時還是運用於顛簸的馬車上。後來到了1902年,在紐約舉行的一場賽車比賽上,一名賽車手為了預防自己被甩出,用幾根皮帶將自己綁在了座椅上。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比賽中這輛車真的就衝入了觀眾席,造成了大量傷亡,而賽車手卻因使用了安全帶毫髮無損,所以安全帶第一次被運用在汽車上就發揮出了巨大作用,從此安全帶便成了賽車上的標配。不過那個時候的安全帶樣式並不統一,系起來很繁瑣,不舒適,而且安全性差,再加上當時家用車的車速普遍都很低,因此並沒有得到推廣。

    沃爾沃發明的安全帶有什麼區別?

    1958年,汽車歷史上最偉大的安全配置誕生了,瑞典沃爾沃汽車工程師Nils Bohlin發明了V型三點式安全帶,並且將它首次使用在了沃爾沃的量產車亞馬遜上。、三點式安全帶剛問世的時候,人們普遍對它充滿敵意,它被稱為是反人類且無用的設計。但很快隨著安全帶挽救了越來越多人的生命,漸漸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和過去的兩點式和多點式安全帶不同,三點式安全帶從左肩延至右胯扣入固定點,用最簡單的結構同時約束了乘客的上身和下身,並且還給予了乘客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可以說既安全又舒適,這個設計也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安全帶上的所有技術升級都是基於當時這個原型的改進,並沒有跳脫出它的原理。

    為什麼說要致敬安全帶的發明?

    如果說Nils發明三點式安全帶是偉大的,那麼他的偉大還不僅限於此。這個安全帶的技術他是申請了專利的,按理說所有車企如果也想在自家車型上配備三點式安全帶,必須要向沃爾沃和Nils支付專利費,這既可以讓沃爾沃增加一項一勞永逸的收入來源,也可以從此提升沃爾沃的車型價格優勢,而對Nils本人來說,更是可以後半輩子什麼都不用做,躺著賺專利費,這如果換作是我,尼瑪做夢都要笑醒。但偉大的人總是會作出與常人不同的決定,Nils立即將此專利無條件開放給所有車企使用,在私利和大愛面前,他果斷選擇了後者。

    安全帶卡扣害人不淺

    致敬完偉大的工程師,接下來我要怒噴一些無良商人。最近我在網上買東西,又刷到了安全帶卡扣這種喪盡天良的汽車用品。很奇怪啊,我記得這個東西早幾年不是已經禁售了嗎,怎麼現在還有?然後我試著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搜索,發現“安全帶卡扣”這個關鍵詞確實被遮蔽了,但只要你稍微更改一下說法還是能搜到,最氣人的是銷量還都不錯。所以我明白一個道理,這種糟粕屢禁不止,問題還是出在根上,正因為有市場,所以才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商家冒著被封號的風險去賺這個錢。

    簡單瞭解不繫安全帶的後果吧

    為了告訴大家不繫安全帶有多可怕,我給大家一組資料作為參考。假設你的體重是72公斤,坐在一個時速為50公里的車內,當車輛撞到一個固定物體,你需要承受的瞬間衝擊力為150G,而戰鬥機飛行員在高空極速轉彎時所承受的G值也僅僅只有9-12G而已。換句話說,在碰撞瞬間,乘客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約等於0,下一秒你的身體會出現在哪個位置,純粹是牛頓他老人家說了算。

    工程師花了100多年去完善的安全帶,如果最後被一個小小的鐵片給終結,那簡直就是諷刺到了極致。安全帶卡扣的作用是消煩人的安全帶提示音,好讓乘客更安心地迎接死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說安全帶卡扣是一種精神鴉片也不過分。各位老鐵,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安全帶卡扣吧。

  • 5 # 閱動力

    對於汽車來講,安全裝置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們來盤點一下容易被人忽略的安全裝置功能,只要使用一次日後就很難離開的一些功能。

    第一項功能:倒車鏡加熱系統

    對於倒車鏡加熱功能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事實上還有很多的一部分人不會使用。如果在下雨天,雨水滴到倒車鏡上會嚴重影響駕駛視線,甚至很模糊能見度也極大減低。如果對倒車鏡進行加熱,上面的雨滴就會被烘乾,就像正常的倒車鏡一樣使用。能見度極大地提高,為安全保駕護航。

    第二項功能:後擋風玻璃加熱

    後擋風玻璃如果有加熱系統的話,玻璃上會有很多細長的金屬條,如果有此功能,意味著下雨天后面也可以有清晰的視線。比較常見的使用場景:倒車、檢視後方車輛等等,可以極大地提高行駛安全係數。

    此開關一般是獨立安裝的,下雨天開啟以後指示燈會點亮。

    第三項功能:天窗以及玻璃自動升級

    這項功能一般隱藏在智慧鑰匙當中,不過由於車型不同,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日系車在P擋的情況下熄火後,會自動關閉車窗。但是對於大眾車來講,需要長按鎖車鍵大約3秒,車窗玻璃還有天窗都會自動進行關閉。如果下車後發現車窗未關,無需再進入車內,只需遠端長按鎖車鍵即可。

    第四項功能:自動駐車

    這項功能建議大家開啟,確實是解放雙腳的利器。尤其是等待紅綠燈無論在什麼檔位的情況下,只要踩下剎車兩秒左右就會自動剎車。功能的特點是省去了頻繁換擋的麻煩,也省去了一直腳踩剎車的困惑。此功能開啟後同樣有指示燈會點亮,如果沒有點亮說明功能尚未開啟。

  • 6 # 國強極客生活

    汽車上有一個功能,我一直覺得是雞肋,從來沒有用過,但是,有一次卻幫了我大忙!那就是車載熱點

    因為手機一直有流量,而且流量套餐也比較多,我買車的時候,車機有熱點的功能,一個月送2G的流量,流量很少,所以,除了用車載導航,其他用流量的比如酷我音樂,我也一直沒有用過,所以一個月2G的流量,基本上都用不到。

    就在2月1號的時候,我開車外出,發現手機沒有網路了,應該是月初扣費,直接給扣停機了,現在的社會,手機沒有網路,基本就是與世隔絕了,關鍵是停機了,電話簡訊也發不出去,實在沒辦法,也只能去路邊的超市找人幫忙充值或是讓別人給開個熱點。

    我突然想起來,我的車機好像有熱點的功能,我就找了一下,果然有車機熱點,而且還能用。

    車機中控熱點功能。

    我就連上車機熱點,交了話費,瞬間覺得這個功能太好用了,簡直就是關鍵時刻的救星呀。

    以前覺得,送的流量這麼少,有啥用,可是關鍵時候,哪怕有1M的流量,也能讓我們完成手機的充值。

    如果流量不夠用,也可以購買流量加油包,不過這價格。。。

  • 7 # 玩車情報

    汽車發明一百年多來,一直在不斷的完善和進化,最開始的汽車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汽車,可謂是天壤之別,很多功能和配置都是經過很多工程師反覆試驗最終成為了我們看到的樣子,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下,最開始被認為是笑柄,最後發現是真的厲害的汽車功能。

    倒車影像

    倒車影像剛剛興起的時候,只有高階車型才會配備,很多老司機對它不屑一顧,只有新手才用倒車影像,我們老司機都是聽雷達或者看倒車鏡,倒車影像沒啥用,現在呢?倒車影像幾乎成為了標配,沒有倒車影像的也會出廠加裝一個,誰還敢說倒車影像是雞肋嗎?

    日間行車燈

    日行燈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質疑,這玩意有啥用?晚上照亮馬路有大燈,日行燈用不上,白天你能看見日行燈的時候,不就早就看見車了麼?事實證明,這些人的言論真的是反智,想一想,日行燈要是真的沒用,為什麼還會被歐洲立法為出廠標配?很多時候,比如說光線不太好,過隧道、逆光的場景,日行燈的反射光能讓別人更容易注意到你,有時候,燈不是為了照路的,而是讓別人看見你的。

    安全帶

    很多人以為安全帶是沃爾沃發明的,其實沃爾沃發明的是三點式安全帶,早在1885年,安全帶的雛形就出現了,最開始用在馬車上,防止乘客掉下去,但是那時候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一條小小的帶子沒什麼用,汽車出現後,也沒有引起車企的重視。直到1902年,在美國紐約的一場汽車比賽中,一位賽車手安全起見,用皮帶把自己和副駕駛捆在了座椅上,正好那天他們駕駛的車衝出賽道,導致兩位觀眾喪失,而他們因為安全帶死裡逃生,自此之後,安全帶的作用才被大家所知曉,汽車上才大規模採用了安全帶,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安全氣囊

    安全氣囊和安全帶類似,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玩意沒什麼作用,安全氣囊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工程師約翰·赫特里在1953年發明的,靈感來自於消防員救人使用的充氣墊,但是發明的推廣應用卻很慢,絕大多數的汽車廠家,都認為這個東西沒有太大的作用,並且會增加車輛的成本,因此拒絕安全,但是現在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安全氣囊已經被公認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配置,除了極少數的低端車型以外都有搭載。

    正是這些曾經被認為是笑柄,但是實際上非常有作用的配置,組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汽車,你們曾經對哪些汽車配置有過誤解,後來又大呼真香呢?

  • 8 # 老侯解車

    汽車上哪些東西曾被當做笑柄,後來發現是真的厲害?其實汽車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人當做一個笑柄。當時的世界是馬車的天下,第一輛汽車發明出來後,噪音極大,故障率極高,經常在路上拋錨,不是車拉人,而是人推車,被世人笑話得不行,斷言這又是一個“富爾頓的蠢物”,活不了幾天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馬車除了在旅遊景點能看到,在其它地方都絕跡了,而汽車真正成了這個世界的主宰者。

    汽車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有無數里程碑式的發明創造。每一個新技術被髮明應用的初期,都會由於不成熟、故障率高、不符合使用習慣等因素不被人接受。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越來越成熟,在後期的應用過程中,人們也會越來越發現新技術的好處,逐漸從抗拒到接受到喜愛,最後發現都離不開它了。下面我們就來說幾個汽車上曾經被當做笑柄,後來發現是真的厲害的幾個發明。

    1、充氣輪胎:在汽車發明之初,使用的車輪都是木製或者鐵製的,後來又在上面包裹了一層橡膠。這樣的車輪減振效果是極差的,汽車舒適性很差,也無法快速行駛。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約翰·鄧錄普製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後托馬斯又製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充氣輪胎就此誕生。但是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這樣的輪胎經常爆胎、漏氣,並且還不耐磨,所以並不被人們接受,甚至一度淪為笑柄。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汽車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充氣輪胎技術越來越完善,最終成為汽車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充氣輪胎,汽車是無法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的。

    2、前置前驅結構:早期的汽車,基本都是後輪驅動的,這似乎也成了汽車的標準結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一小部分的乘用車開始採用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的結構。這是一個破天荒的創舉,在當時深受詬病,甚至有汽車大佬直接出手打壓,並且大肆宣揚前輪驅動的缺點,一度讓前置前驅發展舉步維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前置前驅的好處,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逐漸成為乘用車的主流結構型式。現在市場上的乘用車90%以上都是前置前驅的結構,甚至某些以後驅自居的豪車,也開始使用前置前驅的結構了。這彷彿應驗了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潰縮吸能式車身結構:我相信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潰縮吸能”這一觀點。在汽車發展的初中期,人們都認為,汽車的外殼越結實,汽車就越安全,因此人們就把汽車的外殼做得堅硬無比。但是在實際的汽車碰撞事故中卻發現,有時候車的損傷不大,但車內的人卻受傷了,這就與汽車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背道而馳了。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汽車工程師開始研究汽車潰縮吸能技術,並在汽車上應用。但是這樣的汽車在實際碰撞時,外觀看起來非常慘烈,損壞部件嚴重。如果不看車裡面的人,人們都認為這樣的汽車安全更差了,因此都不接受這樣的汽車,認為這是一個笑話。但是隨著汽車技術與文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汽車安全的本質是保護人這一觀點,汽車的損傷是次要的。而潰縮吸能式車身結構在保護車內乘員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現在的汽車幾乎全都是這種潰縮吸能式車身結構了,誰再說“車身越硬越安全”的話,就會被人笑話的。曾經的笑話,現在變成了真理,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吧!

    4、塑膠保險槓:我的一個朋友,直到有一天追尾了一輛賓士,才知道汽車的保險槓原來是塑膠做的,並且豪車的保險槓也是塑膠的!這對於他來說,就是毀三觀的存在。在他原來的觀念裡,汽車保險槓應該是鋼製的,堅硬無比,這樣才能起到保險的作用。但是事實卻告訴他:所謂的保險槓就是薄薄的一層塑膠殼子!為此他還鬱悶了好幾天。其實塑膠保險槓的應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是潰縮吸能式車身結構的配套產品,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汽車對行人的傷害。但是在很長時間內,人們對這一變化都是不能接受的,認為把鋼製的保險槓換成塑膠的,就是在簡配,降低成本,對汽車安全是不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汽車安全法規益發規範,塑膠保險槓的優勢逐漸凸顯,人們最終接受了這樣的事實,並且發現這個改變大幅度的降低了行人的傷亡率,確實是非常好的。

  • 9 # 大力抱錦鯉

    1.雪鐵龍世嘉的“山不轉水轉”方向盤2.汽車夜視系統3. 後備箱感應開啟

    這個功能通常都被設定為“踢腿感應開啟”。即在車尾門的下方設定後感應裝置,只需要在該區域內完成踢腿動作,後備箱門會自動開啟。當你大包小包地從超市走出來,雙手都拎著物品,只需瀟灑地一踢腿,就可享受這項超實用的人性化功能了。

    4.全景天窗的不透光內襯板

    全景天窗成了國內車主趨之若鶩的配置,豪華車必備裝備。然而大多數品牌的全景天窗都採用了網狀簾子作為內襯,這會導致兩個問題:1、遮光性差;2、夏季暴曬後車內迅速升溫。所以,將全景天窗的內襯使用和小天窗車型相似的遮光板材質是更好的解決方案,遮光且隔熱。

  • 10 # 車車哈哈

    作為老司機,我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配置:定速巡航+自適應巡航。

    老司機都知道,長途高速駕駛,有了定速巡航了,真好用!不用一直踩油門了;也不用因為車速不穩,一會超速,一會又落後於規定時速,需要不停的調整油門大小。但是,定速巡航是有缺點的,如果前方道路發生意外情況,如堵車了,如前車在慢速行駛等等。就需要駕駛員及時解除定速巡航功能:或是腳踩剎車,或是按定速巡航按鈕。因此即便有定速巡航,司機也還是要時刻警惕,把腳放在剎車上。但是這樣也還是非常辛苦的。因此定速巡航,一段時間後,從司機寵兒,變成了雞肋,遭人嫌棄

    那麼,怎麼才能真正輕鬆駕駛呢?

    這就要給大家推薦一個配置:自適應巡航。也就是在定速巡航基礎上,加上一個自適應巡航。

    自適應巡航是一種車輛的自動控制系統,主要由雷達紅外感測器、數字訊號處理中心和控制單元三部分組成。

    車輛行駛中,汽車前部的雷達紅外感測器,會不斷掃描汽車前方車道,如果發現前面道路上有車輛減速、慢速等異常情況發生,數字訊號處理中心就會控制發動機油門和制動系統,調節車輛速度,使車輛保持安全車距。一旦道路通暢,數字訊號處理中心又會控制發動機油門,自動加油,提速至設定速度。該系統完全替代駕駛員控制車輛速度,不用駕駛員操心控制。使駕駛員完全解放雙腳,把注意力集中在前方道路判別上。

    那麼自適應巡航如何使用呢?第一步,啟用自適應巡航系統。按下自適應巡航按鍵,然後按動滾柱向下滾動。這時,儀表顯示自適應巡航指示燈亮起,表明自適應巡航開啟。第二步,設定自適應巡航跟車車距。自適應巡航一般分為三檔車距,在城市擁堵道路行駛時,應該使用第一檔;在一般道路行駛時,可以使用第二檔;在高速公路行駛時,可以使用第三檔。第三步,退出自適應巡航。在使用自適應巡航中,可以按自適應巡航按鍵,直接退出;還可以用腳踩剎車退出自適應巡航。

    另外,在使用自適應巡航中,遇到道路限速發生變化了,你還可以按動滾柱上下滾動,來調整車速大小。

    汽車技術的發展,使駕駛更舒適、更智慧、更安全。雖然在過程中,有些技術發展還不成熟,但是汽車的智慧化駕駛的方向,是不會變的!定速巡航+自適應巡航,恰恰很好的詮釋了汽車技術,從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程。

  • 11 # 非專業車評

    其實汽車上大部分設計,都屬於科技的結晶,都是凝聚無數技術人員的心血而產生的;我們覺得有些設計很搞笑、或許只是我們不懂,亦或者說我們站的角度不對罷了;很多配置一開始就是好的,只是我們不明白、所以發笑,而當我們明白後、才知道設計師得不易!

    倒車影像,咱們國內的汽車文化起步的是比較晚的,所以早期的車輛配置很低、很多功能都沒有,雖然硬體不行、但也造就了一批基本功紮實的老司機;而後來出現了倒車雷達、以至於後期的倒車影像,都令這些老一代的技術流人士大笑不以,認為倒車影像、是傻瓜才需要的配置,正常駕駛者沒必要!而在他們大笑之後,倒車雷達、倒車影像完成了普及,沒錯這玩意的確能退化駕駛技術,但讓我們更方便的配置有什麼不好呢?

    日間行車燈

    與其它車燈不同,日行燈並不是給自己照亮用的燈具,而是給他人照亮的燈具,提示他人這塊有輛車?可能很多朋友不解,車子很大、誰又可能看不見呢?實際上日行燈是在特殊環境下、對其他駕駛者起到提示的作用;比如車輛在逆光行駛中、通過後視鏡來檢視後車可能出現的情況,後車如果配備日行燈,那麼會顯示得更為清晰(如上圖所示);而現如今日行燈更是集成了各家車企的元素,所以當初日行燈剛出現的時候,被很多朋友嘲笑無用,而如今日行燈則是最精緻、巧妙、美觀的設計!

    塑膠車窗

    現如今很多車子的後窗、往往會採用一種塑膠質感的材料,很多朋友認為這是減配?實際上只是採用聚碳酸酯材料,實際上這種材料得成本並不低,它廣泛被用於醫療、航空領域,目的在於減重,所以用於汽車領域上、也不算委屈對吧?畢竟使用它替代玻璃,可以實現減重35%左右,這對於如今這個非常提倡燃油經濟性、輕量化得時代,減重是優先順序、所以最近這十幾年間,咱們的車子越來越輕!除此之外、其它的一些誤解依然很多,比如軟塌塌的機器蓋子,為什麼那麼軟?實際上並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為了防止撞到人、頭部磕在機器蓋子上時不至於受傷;而用塑膠保險槓取代金屬保險槓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設計師所設計的每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要用自己的好惡、去挑戰人家的飯碗,因為那樣做的結果只有啪啪打臉!還是那句話,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去嘲笑,只是因為我們不懂而已,就像青蛙會嘲笑天很小一樣,當層面上升後、才知道。。。

  • 12 # 東拉西車

    事實上汽車誕生的時候就被人當過笑柄,當時賓士一號一度被戲稱為“鋼鐵怪物”。即便最高車速不過15km/h左右,但它的執行還是噪聲非常之大,加上鍊條質量一般,在跑動時容易發生斷裂,和當時的馬車相比很不實用。

    因為汽車經常發生故障,人們經常看到的是人推車而不是人駕車,現在想想看,汽車不僅耐用度超強,還能進行激烈的極限駕駛,現階段人造車的速度最快的是 ThrustSSC(極速 1281 km/h),當時的人誰敢想到這一步呢?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比如自動駕駛。準確說,現在依然有大批人不認可自動駕駛,認為投入大量資金在這裡面毫無意義,而且安全性根本得不到保證。但如果你體驗過這項技術,我相信你很可能會愛上它。特別是長途駕駛(高速公路),前所未有的輕鬆感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雖然自動駕駛依然存在諸多難點,比如鐳射雷達、V2X、AI、超級晶片等需要攻克,但行業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會在未來大有可為,只不過需要時間和資金一步步發展。

    又比如說可降解材料造汽車。

    幾年前,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生物汽車團隊釋出出了一款可降解汽車Lina,這款車除車輪和懸架系統外均使用由亞麻和甜菜製成的生物基複合材料。

    因為這種環保材料有接近玻璃纖維的強度重量比,所以Lina車體架構總重量僅為310kg,比同尺寸的汽車輕100kg多。

    不過這種材料的強度還是不如鋼材和鋁合金,就現今嚴苛的碰撞測試來說,想要將可降解的生物材料使用在車身上確實很有難度,因此有些人批評說這種設計是不切實際。

    不過現在已經有可降解的汽車零部件出現,像北汽純電動超跑概念車ARCFOX-7就採用了可降解的內飾板;早在2011年,美國Ecovative公司就利用蘑菇的菌絲研製出了可分解材料。他們與福特合作,利用這種材料生產汽車零部件,像擋板,保險槓、泡沫塑膠和隔熱體等。

  • 13 # 六臂車服官方

    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會經歷一段“從不接受到接受”的過程,汽車的發展同樣是也吧例外,而關於汽車上的配置,有不少曾被當做笑柄,後來發現是真的牛逼的存在,下面讓筆者為大家介紹介紹幾個吧。

    第一,安全帶。

    安全帶算是有比較長的歷史了,剛剛衍生出雛形的時候正是在1885年,英國的一位工程師發明了馬車安全帶,用來防止乘客在顛簸的路面上從馬車上摔出去。至於發展到汽車上的時候,已經過了17年之久,當時還是一位賽車手防止自己在高速中被甩出賽車,用幾根皮帶將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

    效果雖然不錯但是沒有人會去承認這個東西的實用性,或者說不願意用一根安全帶來束縛住自己嚮往自由的心,直到1959年,沃爾沃汽車的尼爾斯·博林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為了讓安全帶能夠被大眾所認可,1967年,他拿出了他們公司在使用三點式十年後的事故資料,證明了三點式安全帶對乘客的保護性。然後,美國政府就立法了,所有新車都得裝。

    第二,車頂行李架或行李箱。

    這一配置對於大部分車主而言總會被當做裝飾,感覺這個東西安裝上就是為了好看,和實用性更是不沾邊,然而事實情況並不是這個樣子,如果沒有搬運的行李你或許覺得這東西沒什麼用,但是當你需要搬運幾百斤的物品時,在兩條基礎杆上加上橫杆,在橫杆上裝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整車的氣質會瞬間發生變化,這項配置還是很牛的。

    第三,汽車USB介面。

    今天的社會我們會發現,以前流行的是車載CD和DVD機,但是現在還不如一個小小的USB方便。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汽車上安裝USB介面反而是最LOW的存在,是要被人嘲笑的,CD揚聲器才能稱得上是高大上的配置,不過現在從車載CD和DVD機逐漸被淘汰的趨勢來看,汽車U口意義真的很大。

    第四,頭枕顯示器。

    這個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人嘲笑了很長時間,原因也簡單,因為車行動的時候是晃動的,要是再聚精會神的看點東西,頭暈眼花的症狀不想來也不行啊。不過現在來看安裝頭枕顯示器的人數是越來越多,嘲笑的人也越來越少,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坐在後排可以打發時間,經歷不用太過於集中就可以,有時候還能引發有趣的話題。二是面對那些有孩子的家庭,在後排有個顯示器播放畫面能很好的減少孩子的哭鬧,也算是不錯的配置了。

    第五,智慧化配置,一個是遙控駕駛,一個是自動駕駛。

    雖然這兩項配置功能不同,但是在汽車上出現後無一例外的成為笑柄,並且被定義為是對老司機駕駛技術的侮辱。不過仔細想想,這些智慧化的配置還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理念。先說遙控駕駛,如果你面臨下雨但是車輛距離你比較遠,這個時候是溼淋淋的跑過去呢,還是去旁邊避雨的角落將車遙控過來呢?

    再就是自動駕駛,筆者認為這將是以後的大趨勢,畢竟只要車開的久,誰都能稱之為老司機,但是自動駕駛不同,除了能幫助你避免駕駛失誤的同時,還能在你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這樣比較下來的話,自動駕駛也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配置吧。

    第六,有電機的插混汽車。

    在之前,人們對電機的理解不夠全面,也一度認為是玩具車和低速車才使用的配置,但是現在來看的話理解就有些片面了,畢竟國家都在積極推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插混汽車也逐漸的被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可,曾經的理解被瞬間否定,也算是打開了一個新的汽車理念吧。這是好事。

  • 14 # 午夜萌犬

    安全帶啊,歷史就更早了。1885年,一位英國工程師發明了馬車安全帶,用來防止乘客在顛簸的路面上從馬車上摔出去。最早出現在汽車上,是在1902年紐約的一場汽車比賽中,一名賽車手為防止在高速中被甩出賽車,用幾根皮帶將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這算是最早的汽車安全帶雛形。但即便有了雛形,依然有很多人不願意用安全帶來束縛住自己嚮往自由的心。然後,1959年,瑞典的一個“海盜”——一個原來造飛機的後來開始造車的——沃爾沃汽車的(請沃爾沃給我廣告費)尼爾斯·博林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就是我們今天用的。不過當時,三點式安全帶也一直不被認可,社會人覺得我幹嘛非得套個這,不夠巴適。直到1967年,他拿出了他們公司在使用三點式十年後的事故資料,證明了三點式安全帶對乘客的保護性。然後,美國政府就立法了,所有新車都得裝。

  • 15 # 天和Auto

    曾經被當做笑柄、使用後發現再也離不開的汽車配置,真實體驗有以下這麼幾種。

    第一種為汽車USB介面,作為資深音樂愛好者(曾經從業)有一種偏執,聽音樂要用CD揚聲器必須高階,所以U口一度被業內人士理解為低端的代名詞;然而在對音樂的理解逐漸深刻,小孩子在車上總要看動漫之後,終於發現車載CD和DVD機為什麼被淘汰,一枚小小的隨身碟能裝進去極其豐富的內容,汽車U口意義真的很大。

    第二種是頭枕顯示器,在平板時代這項配置可能是古老的代名詞,然而在經常帶孩子駕車時能在前排控制後排同步播放內容,不會讓駕駛分神還是很有意義的;使用頭枕顯示器不在於播放的內容是什麼,有些時候只是共享同一內容增加交流的次數而已。

    第三種是車頂行李架或行李箱,這一配置對於大部分車主而言總會被當做裝飾,然而是在兩條基礎杆上加上橫杆,在橫杆上裝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自駕出行時會發現能夠多攜帶幾百升的物品,而且整車的氣質會瞬間發生變化,這項配置還是很牛的。

    第四種是智慧化配置,比如遙控駕駛,這項配置在汽車上出現後一度成為笑柄,被定義為是對老司機駕駛技術的侮辱;但是在下雨的時候看著別的車主淋的溼漉漉的跑進車內,燃油淡定的掏出遙控器把車遙控到面前,這種體驗有一次就會發現科技與汽車的融合有多牛。

    第五種是電動機,在燃油車時代對汽油機和柴油機都算熟悉而且很有感情,對於機械美感的理解已經僵化成為內燃式發動機的震動和聲音,對電機的理解也一度認為是玩具車和低速車使用;但在使用過第一臺有電機的插混汽車後,狀態基本是曾經的理解被瞬間否定,能接受被否定的話會認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不能接受則要默默承受打擊繼續用謊言哄騙自己了是。

    汽車上的配置曾經認為無用但使用後非常有意義的有這麼幾項,不過以上五種還不是普遍不能被接受的型別,個人認為比較實用但是太多人不能接受的是【中置儀表盤】。

    中置儀表的第一點優勢是減少了正面可視範圍盲區,其次稍微有些角度偏向駕駛員一側的儀表盤方便觀察,因汽車在中間車道或快車道行駛時需要觀察的路況主要是左前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所以中置有角度的儀表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尺寸加大後顯示的內容會更豐富,每一項顯示的內容尺寸更大更便於觀察,這是喜歡中置儀表盤的原因,對配置的顛覆性理解大致有這幾項,供參考。

  • 16 # 淡墨車事

    其實要說是笑柄的話,更不如說是有些東西本身消費者不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的覺得還是比較有用的。

    就拿現在汽車上必不可少的安全帶來說,別說是現在了,這東西剛出來的時候也沒幾個待見的,當時也有很多人覺得開車的時候勒著這東西一點都不舒服,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的效能越來越好,安全帶也隨著汽車一直在發展,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又很有用的配置了,可幾遍如此,到現在還是很多人覺得系安全帶是一件麻煩事,就是怕扣分罰款才系,要不你自己想想有幾個人坐後排會習慣性的系安全帶?

    然後就是城市型多功能汽車這個類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城市型SUV,其實豐田推出第一代RAV4的時候,很多人是看衰的,因為這個車型沒有越野車那樣的越野能力,論操控也沒有轎車和旅行車那樣的行駛質感,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SUV車型反而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因為空間功能性比較靈活,實用性強,而且底盤離地間隙高,坐姿視野也不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SUV車型可以說成為了很多廠家的搖錢樹了。

    還有汽車的尾翼,確切的說這東西是叫擾流器,並不是大街上那些隨便改裝的大尾翼,而是真正的根據車型研發的擾流板,其實最開始歐寶的工程師在測試車上是把這東西放在側面的,類似於飛機的機翼那樣,後來蓮花在F1賽事上用上了這東西,並且放在了車尾的地方,但是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只覺得這東西醜,直到後來汽車空氣動力學的發展越來越明朗,人們才清楚這麼一塊小小的板子的威力,到今天,如果按照300KM/H的速度來說,F1賽車可以依靠前後的翼片產生大約1T左右的下壓力。

    最後就是家族式設計,俗稱“套娃”,這種設計語言剛出來的時候,可以說是不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甚至很多聲音覺得這是設計師在偷懶,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可以看看,現在一個品牌要是沒有一個家族式的設計風格,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各種各樣的設計,雖然大放異彩,但是放在同一個品牌下,還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不過這種設計語言也讓人們對品牌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和印象,就拿賓士來說,賓士C賣得好,除了產品本身,那麼跟S級差不多的設計語言也是一大方面吧?

    以上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參考。

  • 17 # 汽車諜報

    汽車是一個神奇的物種,有人說車輛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功能,只會在購車初期帶有新鮮感的時候會使用,之後大部分功能都會被閒置,事實證明這句話的精準度非常高!之前購車會看中的一些配置,之後都會慢慢被時間帶走新鮮感,只留下一些被動配置和常用的,那麼汽車上哪些配置曾被當做雞肋,後來發現是真的是實用呢?

    想來想去排名第一的應該是沃爾沃的外接氣囊了,有人大概會想內建安全氣囊聽說過,外接氣囊是什麼鬼,嫌人出事故撞的還不夠高再加點緩衝力嗎?

    其實不然,有資料顯示在眾多交通事故發生時,頭部首當其衝。嚴重的頭部傷害主要來自汽車發動機罩下端的堅硬結構、風擋下端邊緣以及A柱部分,而這些部分往往很難有有效的緩衝措施減緩頭部撞擊。頭部一旦受到重創,危險不言而喻。

    而官方稱,在發生撞擊時,沃爾沃引擎蓋的底部會被升起,氣囊會形成緩衝墊,減少撞擊時對行人頭部的傷害。這樣一聽是不是很靠譜?

    定速巡航也是一個褒貶不一的配置,一般對於長期跑高速的朋友來說喜歡的成分還是居多的,這個配置在車輛行駛中,司機按要求的速度合開關之後,不用踩油門踏板就自動地保持車速,使車輛以固定的速度行駛。採用了這種裝置,當在高速公路上長時間行車後,司機就不用再去控制油門踏板,減輕了疲勞,同時減少了不必要的車速變化,既可以節省人長期踩油門的能量,也能節省車輛能量,往好的地方想,還會減少在高速上長期駕駛不經意的超速,是不是覺得實用多了呢?

    最後還有一個汽車潰縮吸能設計,不少人肯定會說這個吸能就是日系車的謊言...但是汽車這玩意還真不是鐵越重越科技含量高的配置,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豪車去追求碳纖維減重了。最早的汽車潰縮設計,使用在1959年的某型賓士轎車上,它的目的是在發生碰撞時用產生的動能變形來吸收碰撞時的衝擊力。

    汽車潰縮吸能是指在車頭到駕駛室之間,用不同強度的金屬材料,從車頭開始,設計成階梯式強度不同的區域,在發生碰撞時,最脆弱的車頭先發生潰縮變形,其次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依次潰縮變形中,為乘客提供一定的緩衝時間。要知道現在在世界各國的汽車行業,潰縮設計,已經成為了衡量一輛汽車安全與否的重要依據,當然拿著縮減材料打折吸能潰縮這種wuchi的行為我們這裡就不聊了,真正的吸能還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

  • 18 # 巴巴汽車

    五菱宏光

    2010年北京車展,這玩意兒被擺在展臺上,但就算是公眾日都觀者寥寥

    就算是五菱自己,當時都不會認為這款車能成為雄踞中國車壇半壁江山的神車,畢竟宏光之前的鴻途可是個實實在在的失敗車款。

    日行燈

    日行車燈的目的不是為了看清路面,而是為了提高車輛辨識度,由於日行燈為Led光源色溫在6000K以上高於日光色溫,在早晚太陽角度低,日光刺眼的環境下,有日間行車燈的車輛辨識度高。

    尾翼(原廠自帶的)

    尾翼不是用來增大下壓力的,而是給日以繼夜辛勤勞作的司機朋友們當餐桌的,每當嘀嘀拉活沒時間回去吃飯時,又怕停車在路邊吃飯要交停車費時,他們就會叫外賣,但又考慮到車裡吃完再拉活會讓車內留下異味,從而導致差評,因此他們到後尾門上吃飯是最好的選擇,此時就要用到大尾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AMD的CPU和顯示卡是怎樣分型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