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粉」很明顯是一個形聲字:左形右聲。
這裡要說一個冷知識: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粉」的本義就是表示食物:「稻黍等穀物磨成的粉末」。
《說文》說得很清楚,古代文獻也有記載:
我不是女孩,今天的粉底我不知道是什麼做的。但古人跟今天一樣「以白為美」,就用穀物磨成粉末當「粉底」用:
當然,古人不可能拿著麵粉就往臉上塗,肯定是經過加工後很細膩的穀物麵粉,再新增一些丁香之類的香料。
《齊民要術》這個書有記載:
中國用穀物磨粉當化妝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出土文物就出土過東漢裝脂粉的粉袋:
一起出土的還有古人用的化妝包:
古書記載,古人還用鉛、珍珠等材料做化妝用的粉。
所以,漢語中「粉」可以表示那種淡淡、暖暖的紅色。如下圖:
而「粉紅」與「溫馨、少女、浪漫」的連線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紅蘭花」是從北方匈奴傳入中原的,所以,「胭脂」最初叫「燕脂」。
《本草圖經》也記載紅蘭花來自西域∶
「紅蘭花」也是一味中藥,東漢時的《雜病論》:
明代《本草綱目》則稱其可「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件非常漂亮的化妝盒:【雙層九子奩】,裡面有胭脂、粉撲等化妝用品,
我們的辛追夫人想必生前非常愛美,可能是一個大美女:
傳世畫作和出土文物中塗胭脂和製作胭脂的女子:
還有一種紫色的胭脂叫做「紫粉」,《齊民要術》記載:用紅蘭花和鉛粉、米粉調和而成。
當然,古代的胭脂還有很多種,紅蘭花只是其中一種顏料配料: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古人用的化妝品並不比今天人簡單,甚至更要複雜,而且是純天然。華人的化妝品、以及製作方法和審美觀,強烈影響了整個東亞南韓、日本等中華圈國家。
但今天,日本南韓的化妝品產業卻走在我們的前面。
---------------------------------------------------------------------------------------
泛指「粉末」狀的東西:
名詞「粉」作動詞用,表示「使之成為粉末、粉碎」。
「粉」也可以表示動詞「粉刷、粉飾」。
「粉」表示穀物粉末製作的食品,如米粉、粉絲等。
(網路用語「粉絲」「粉你」其實來自英文fans的音譯。就不屬於引申,而是屬於「假借」。)
-------------------------------------------------------
比如:很多語言中「血」可以表達「紅色」,「血」和「紅色」又與「危險、禁忌、慘烈」有關,如:血光之災、血戰。
漢字「粉」很明顯是一個形聲字:左形右聲。
這裡要說一個冷知識:
可能大多數人認為「粉」的本義就是表示食物:「稻黍等穀物磨成的粉末」。
但其實,漢字「粉」的本義就是「化妝用的脂粉」。《說文》說得很清楚,古代文獻也有記載:
《說文》: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急就篇》「芬薰脂粉膏澤筩」,顏師古注:「粉謂鉛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潔也。」我不是女孩,今天的粉底我不知道是什麼做的。但古人跟今天一樣「以白為美」,就用穀物磨成粉末當「粉底」用:
所以,「粉」引申又可以表示「白色」。當然,古人不可能拿著麵粉就往臉上塗,肯定是經過加工後很細膩的穀物麵粉,再新增一些丁香之類的香料。
那古人是怎樣將穀物粉做成粉底的呢?《齊民要術》這個書有記載:
引自:李芽. (2008). 中國古代妝容配方.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頁3中國用穀物磨粉當化妝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出土文物就出土過東漢裝脂粉的粉袋:
東漢刺繡雲紋粉袋 (新疆民豐出土)一起出土的還有古人用的化妝包:
引自:李遇春:《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漠中古遺址墓葬區東漢合葬墓的清理簡報》,《文物》1960年第6期。古書記載,古人還用鉛、珍珠等材料做化妝用的粉。
用常識想,化妝用的粉肯定不止白色,還有粉紅色,用來模擬人很健康臉上的那種顏色,也就是所謂的「胭脂」,胭脂塗抹在臉上也就是「粉紅」。所以,漢語中「粉」可以表示那種淡淡、暖暖的紅色。如下圖:
而「粉紅」與「溫馨、少女、浪漫」的連線是不言而喻的。
根據傳世文獻記載,古人是用「紅蘭花」作為顏料製作胭脂:因為「紅蘭花」是從北方匈奴傳入中原的,所以,「胭脂」最初叫「燕脂」。
引自:李芽. (2008). 中國古代妝容配方.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頁15《本草圖經》也記載紅蘭花來自西域∶
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今處處有之。人家場圃所種,冬而布子於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匯,多刺,花蕊出上。圃人承露採之,採已復出,至盡而罷。中結實,白顆如小豆大。其花曝幹,以染真紅及作燕脂。主產後血病為勝,其實亦同,葉頗似藍,故有藍名,又名黃藍。「紅蘭花」也是一味中藥,東漢時的《雜病論》:
「婦人六十二種風,乃腹中氣血刺痛,紅藍花酒主之」。明代《本草綱目》則稱其可「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
在考古中也經常發現胭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件非常漂亮的化妝盒:【雙層九子奩】,裡面有胭脂、粉撲等化妝用品,
我們的辛追夫人想必生前非常愛美,可能是一個大美女:
傳世畫作和出土文物中塗胭脂和製作胭脂的女子:
還有一種紫色的胭脂叫做「紫粉」,《齊民要術》記載:用紅蘭花和鉛粉、米粉調和而成。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調。」當然,古代的胭脂還有很多種,紅蘭花只是其中一種顏料配料:
引自:李芽. (2008). 中國古代妝容配方.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頁18-19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古人用的化妝品並不比今天人簡單,甚至更要複雜,而且是純天然。華人的化妝品、以及製作方法和審美觀,強烈影響了整個東亞南韓、日本等中華圈國家。
但今天,日本南韓的化妝品產業卻走在我們的前面。
---------------------------------------------------------------------------------------
漢字「粉」經過不斷的引申,可以指:泛指「粉末」狀的東西:
《正字通.米部》:「凡物磑之如屑者皆曰粉。」名詞「粉」作動詞用,表示「使之成為粉末、粉碎」。
《釋名.釋首飾》:「粉,分也,研米使分散。」《周禮.天管.籩人》「糗餌粉餈」,鄭玄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北宋蘇軾〈葉嘉傳〉:「臣山藪猥士,幸惟陛下採擇至此。可以利生,雖粉身碎骨,臣不辭也。」「粉」也可以表示動詞「粉刷、粉飾」。
《集韻.問韻》:「粉,傅也,飾也。」《史記.滑稽列傳》:「共粉飾之,如嫁女床蓆,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太玄.視》:「粉其題䪻,雨其渥須,視無姝。」司馬光集註:「偽久必敗,如粉其題額而遇雨,沾渥其須,他人視之,安有好乎?」「粉」表示穀物粉末製作的食品,如米粉、粉絲等。
元代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宰下羊,漏下粉,蒸下饅頭。」《警世通言.第五卷》:「王三郎正蒸進一籠熟粉,擺一碗糖餡,要做餅子。」(網路用語「粉絲」「粉你」其實來自英文fans的音譯。就不屬於引申,而是屬於「假借」。)
-------------------------------------------------------
綜上所述:漢字「粉」本來是指古代以穀物粉為原料製作的粉狀化妝品,所以,很自然的可以引申表示「白、粉紅」等顏色,同時又指粉狀物。這是十分符合【認知語言學】原理的,在很多語言中常見。這裡就不深談了,否則篇幅太長了。比如:很多語言中「血」可以表達「紅色」,「血」和「紅色」又與「危險、禁忌、慘烈」有關,如:血光之災、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