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rd, S. K., Robertson, G. G., and Mackinlay, J. D. (1991).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er: An information workspace. Proc. ACM CHI"91 Conf. (New Orleans, LA, 28 April-2 May), 181-188.
[2] Miller, R. B. (1968). Response time in man-computer conversational transactions. Proc. AFIPS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Vol. 33, 267-277.
[3] Myers, B.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percent-done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computer-human interfaces. Proc. ACM CHI"85 Conf. (San Francisco, CA, 14-18 April), 11-17.
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載入時間,如果時間短,那可能使用者基本還沒察覺到就結束了,但如果時間長的話,就需要透過產品設計或互動設計來讓這段時間變得「好過」,透過人感知認識上的研究,學術界上有3個基本的時間段來區分[2],以最佳化web或者app的設計。
1968年Miller et al. [2]與1991年Card et al.[1] 關於載入時間的認同基本一致,包括這3個時間:
0.1 秒 :這個時間的延遲使用者是察覺不到的,這時候系統不需要給予一些特殊的載入介面給使用者1秒 :這個時間的延遲使用者已經能稍微覺察到了,但一秒內的延遲是不會打斷使用者的工作流。所以0.1s 到1s的延遲,是不需要系統給特別的載入過程的,但這時候的操作已經給使用者的 直接流暢操作造成了困擾。10秒:超出10s,使用者就很容易分析,並且希望去執行其他的操作,所以這段時間的的載入反饋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由於時間過長,載入時間無法精確預測,這時候反饋會顯得尤為重要,否則使用者會不知道接下來的頁面會是什麼。正常來說,反應時間當然是越快越好,但也有的時候由於反應載入太快,使用者都無法跟上反饋。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在滾動列表的時候,一下子向上滑太用力,都沒辦法及時地停下,而找到我們想找的東西。所以電腦有的時候太快,表明加載出來的時間不一定是執行的真實時間,只要是真用使用者體驗好的時間。即使有的時候可以提供毫秒級的相應速度,但也得故意放緩來保證可用性。
當電腦無法提供合理的相應速度的時候,對應的反饋就變得尤為重要,常見的反饋就是百分比進度條度( percent-done progress indicators)[3],根據過往經驗,進度條應該在載入時間超過10s的時候被使用。進度條有3個主要的有點:1. 表明系統目前沒有宕機;2. 提示還有多長時間需要等待,可以讓使用者去做其他的事情;3. 至少提供了一些東西讓使用者可以看,不會等到花兒都謝了。比較建議使用常見的進度條而不是剩餘時間數。
有的時候,並不能提前預知什麼時候能完成工作,這時候就不能用百分比進度條,但依然可以使用一些反饋機制來告知系統正在運作。比如當在搜尋一個未知大小的資料庫的時候,可以不斷地打印出目前搜尋出的條目。如果這都不行,就是一個轉圈圈的「小菊花」來告知目前並沒有宕機。
如果是2-10秒的的等待,在頁面正中間使用進度條就有點過了,因為這樣的話,會破壞視覺慣性原則(快速劃過的進度條會讓使用者感覺到很有壓力)。一些常見的方法是講滑鼠轉化為「忙碌」狀態,或者在頂部或者底部有一條很細很細的進度條,表示目前的還在執行。
[1] Card, S. K., Robertson, G. G., and Mackinlay, J. D. (1991).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er: An information workspace. Proc. ACM CHI"91 Conf. (New Orleans, LA, 28 April-2 May), 181-188.
[2] Miller, R. B. (1968). Response time in man-computer conversational transactions. Proc. AFIPS Fall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Vol. 33, 267-277.
[3] Myers, B.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percent-done progress indicators for computer-human interfaces. Proc. ACM CHI"85 Conf. (San Francisco, CA, 14-18 April),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