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行夜雨中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公曆4月4日到6日之間,是為了悼念祖先和掃墓的節日。以下是一些關於清明節的知識:

    起源和歷史:清明節起源於古代中國春秋時期,古人在這個節日會祭祀祖先和掃墓。清明節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節日活動: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祖和掃墓,人們會帶上鮮花、燭香、紙錢等物品到祖先的墓地祭奠,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

    掃墓

    飲食文化:清明節的飲食文化十分豐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食俗。例如,江南地區的人們會吃青團、蒸米糕、壽桃等食品,而北方地區則有吃青餅、鹹肉等傳統食品。

    青團

    習俗與民間信仰:在清明節期間,有一些與民間信仰相關的習俗,例如放風箏、踏青等。此外,在清明節前後,也有一些與風水相關的民俗活動,如“破土”、“添土”等。其他傳統活動:除了祭祖和掃墓之外,清明節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活動,如“草人節”、“打馬球”等。這些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

    總之,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代表著人們對祖先的尊重和懷念。同時,清明節也是一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機會。

  • 2 # 北方的雪花飄

    1.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左右。

    2. 清明節是祭祀祖先和掃墓的日子,人們會前往祖墳或墓地,獻上鮮花、食品、紙錢等物品,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思念。

    3. 清明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祭祖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

    4. 除了祭祀祖先和掃墓,清明節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活動,比如放風箏、踏青、採摘等。

    5. 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清明節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寒食節”,這一天人們不生火做飯,而是吃冷食。

    6. 清明節也是一個重要的氣象節氣,標誌著春季的正式開始,人們可以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比如草木的萌發和花卉的盛開。

  • 3 # 承訊生態種養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也是祭掃先人的習俗日。它通常在陽曆的4月4日左右(具體日期根據農曆而定)。

    清明節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古代帝王為緬懷先人而設定的節日,後來逐漸成為全民性的祭祀節日。

    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前往祖先墓地,向祖先敬獻鮮花、食品、水果等物品,並在祖先墓前燒紙錢、點香等。此外,還有一些地區的人們會打掃墓地、修整墓山等,以表達對祖先的敬仰之情。

    此外,清明節還有一些與其相關的傳統活動,比如踏青、草鞋舞等。

    總的來說,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家庭、親情和文化節日,它飽含了人們對於祖先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 4 # dcmini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也被列為法定節假日,主要活動包括掃墓、祭拜祖先、獻花、放風箏等。

    1、祭祀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會將鮮花和食品等物品供奉在祖先墓前,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懷念之情。

    2、放風箏:在南方地區,人們喜歡在清明節這天放風箏,飛旋的彩色風箏在蔚藍的天空下飄舞,給人們帶來歡樂與快樂的感覺。3、吃清明果:在某些地區,人們會在清明節期間吃一種叫做“清明果”的食品,它是由糯米制成的,通常呈圓形或長條形狀,口感軟糯甜美,寓意著追思、懷念親人。

    4、種植柳樹枝:在中國南方地區,人們喜歡在清明節期間種植柳樹枝,寓意著生命的延續和重生。同時,柳樹枝還有驅邪避祟的作用,可以保佑家庭平安。

    總的來說,清明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祭祖節日,也是人們感念歷史、銘記過往的重要時刻,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之一。

  • 5 # 直爽愛你多一天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也是漢族傳統的祭祖祭掃日。以下是關於清明節的一些常識和習俗:

    1. 時間:陽曆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前後。

    2. 由來:清明節最初源於古代皇帝祭祀先人的儀式,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並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節日。

    3. 主要習俗:掃墓、祭掃、踏青、緬懷先人、清明節遊戲等。

    4. 飲食:清明節的飲食以清淡為主,有些地區還有吃青團、清明果、壽麵的習俗。

    5. 法定節假日:2008年起,清明節被列為中國法定節假日之一,放假一天。

    6. 民俗文化:清明節與烈士紀念日、農曆二月初二踩春節、重陽節等古老傳統民俗聯絡在一起,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傳統。

    總之,清明節不僅是一種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

  • 6 # 京小路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樣,寓意深刻。最主要的風俗就是掃墓祭祖。人們會在這一天,攜帶鮮花、紙錢、香燭等祭品到祖先的墓地,掃除雜草,祭拜逝去的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懷念之情。這個習俗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崇孝道的精神。

    除了祭祖之外,清明節還有豐富的風俗活動。踏青是清明節氣氛最濃厚的活動之一。隨著季節的更替,春天的景色漸次盛開,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親近自然,遊玩郊外,欣賞繁花似錦的美景,揮灑青春的活力。在一些地區,還會舉行各類親水祈福、放風箏、盪鞦韆等活動,表達人們對生活、健康和幸福的憧憬。

    在清明節期間,人們還有特殊的食俗。北方地區普遍有吃寒食粿、糯米餅等食品,寄託對先人的思念;南方地區則有吃青團、清明粿等綠色食品,寓意春天、生命和希望。

    清明節的習俗雖因地域差異而略有不同,但都體現出了對祖先的敬慕之情、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如今,清明節已不再只是一個傳統節日,而是成為了國家法定的公祭日之一,使得這一尊重、團聚的傳統精神得以傳承。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表現了華人民對家國情懷和生活信仰的真摯。

  • 7 # 文翼翱翔

    在我的印象中,我記得最早的清明節,叫寒食節。

    就是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生火做飯,而只能吃一些幾天前準備下的食物。

    這裡因為沒有見到火,也就是我們說的不動爐灶,不是熱吃,而是冷吃事先準備好的食物,所以被稱為寒食節。

    這是為什麼呢?

    傳說是這樣的,春秋戰國時代,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在他還沒有成為國君的時候。

    在外邊流浪了十幾年,而在這十幾年中,他的生活和經歷,可以說也是坎坷艱難的。

    有一次,他們走到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好幾天也找不到食物。

    餓著肚子,還在向前奔跑著趕路,走了許久許久,只見到一位農夫,他們想讓農夫給找點吃的來。

    但農夫也是一個非常貧窮的種地人,也是在半飢餓,飢餓中勞作,也是非常困難之中的人。

    他根本沒有吃的,怎麼辦呢?嘿,他隨手拿起了一塊土塊,交給了晉文公派來找吃的人了。

    這人把這個土塊拿起來,回去交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身邊的一個人,看了這一件事以後,提起車上的馬鞭,準備去教訓這個農夫。

    可是這時車上的另一個人雖然也一樣餓著肚子,但他說,不能這樣去毆打農夫,這是老天爺給你土地的象徵。

    無奈,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們繼續往前趕路,晚上休息的時候。

    同行的一位晉文公的忠實追隨者,名字叫介子推的,在弄了一些野地裡的柴草,熬了一碗湯,端來給晉文公當飯吃。

    那這一碗飯是用什麼糧食做的呢?

    其實,他們都是在極度缺糧的情況下繼續趕路的,而這一碗熱湯,又是肉湯,是介子推揹著人割自己腿上的肉來熬製成的。

    過了這一段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段,晉文公回到晉國,終於當上了晉國的國君。

    這樣,那些跟隨晉文公出行的好幾位人物,紛紛表功,獻殷勤,他們一個個都封官加爵了。

    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晉文公偏偏把在最艱難的時候,割自己大腿肉,為晉文公熬湯做飯的介子推,給完全忘掉了,等他想起來的時候。

    派人去找介子推。可怎麼也找不到?

    向許多人們打問來打問去,只是聽說介子推揹著他老母進山去了。

    那是進哪一座山呢?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介休縣的綿山。

    當時這一座山,山裡有茂密的森林,晉文公派出許多人進山去找。

    找了好幾天,也沒有什麼結果。

    後來,不知道是什麼人給晉文公出了一個主意,說這樣許多人,在這麼大一座山裡邊,找他也不是個辦法。

    那還有一個辦法是什麼呢?

    那就是放火燒山,逼著他們母子兩人從山裡自己走出來。

    但是,大火把山裡邊的樹木全部燒燬了,也沒有見到介子推走出來的身影。

    過了好幾天以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已經被燒成焦炭了。

    晉文公因此下令全國,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不能再生火做飯,像平常一樣,享受吃熱飯的美好生活。

    這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定下來的寒食節,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

  • 8 # 南坡先生讀書旅行記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清明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為了紀念祖先和緬懷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在古代,人們相信祖先在天之上,透過祭祀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時,清明節也是紀念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的節日,如伍子胥、吳王夫差、楚懷王等。

    清明節的氣候特點是陰雨連綿,嚴寒已過,暖意漸濃,是一個適合採摘嫩芽、踏青遊玩的好時節。人們在清明節期間也會進行一些與春天相關的活動,如賞花、盪鞦韆、放風箏等。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人們會到祖先的墓地掃墓、獻花、上香、祭拜等。在古代,清明節的祭祀活動非常隆重,一些貴族還會進行祭祀大典,如舉辦鳴鼓之禮、射箭之禮、行舞之禮等。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祭祀活動變得更加簡單,不過也越來越注重環保和文明祭掃,提倡綠色、簡約、文明的祭掃方式。

    除了祭祀活動,清明節還有一些傳統食品,如青團、清明果、清明香包等。青團是一種用糯米和豆沙製成的糕點,形狀類似於圓球,寓意著團圓和家庭幸福。清明果是一種用糯米和豆沙製成的小球,寓意著吉祥如意。清明香包則是一種用草藥和香料製成的小袋子,可以放在衣櫃裡或床底下,可驅蚊除溼。

    清明節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習俗,如江南地區的草人、掃馬桶等。草人是一種用麥稈、稻草等材料製成的人形,寓意著驅邪避祟和保佑平安。掃馬桶則是一種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在清明節期間會將家裡的馬桶清理乾淨,以示對衛生環境的重視。

    在現代社會,清明節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法定節假日,通常放假3天。人們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回家探親、旅遊踏青、進行文化活動等,感受春天的氣息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它不僅是祭祖掃墓的節日,還是紀念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的節日,也是與春天相關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節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 9 # 進取小小杜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是祭祖掃墓的日子。以下是關於清明節的一些知識:

    清明節起源於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去祭祖掃墓,祭拜已故親人和祖先,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和敬意。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燒紙錢、懸掛柳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掃墓,意在清理墳墓,祭奠祖先。清明節也是一個重要的戶外活動時節,人們會在這個時候踏青賞花、放風箏等,享受春天的美好。清明節也是一個重要的氣象節氣,它標誌著春季的正式開始,一些農民會根據清明節前後的天氣變化來制定農事計劃。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 10 # 無可奉告遠離就好167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時節淚紛紛!勿忘先人!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

    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

    春分已過,清明悄然到來。

    少年時,喜歡“人間四月芳菲盡。

    感悟世事滄桑後的,更多的是緬懷故人,感嘆生命的短暫。

    好景,君需記;故人,不能忘;人生,更值得。

    百代過客,人生逆旅,歲月在一點一點流失,對生活的感悟卻越來越多。

    它是慎終追遠、薪火相傳的節日;是天朗氣清,風和景明的節氣;

    很多年前的清明節,李白詩仙登上洛陽周邊的老君山,和老君閣的牧童一起遠眺洛陽城。

    眼前祭祀之情景,“華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

    在華人為祖先點燃香火的同時,有一種高於生命的東西也在莊重地傳承著,那就是華人的歷史使命感。

    正是這種使命感,讓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遊子,在這一天回到家鄉、為先人掃墓。

    踏青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種植樹苗成活率高。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此外,通知還要求,各地要加強對祭掃服務場所的安全檢查,從源頭上消除火災、踩踏、坍塌等各類安全隱患。要有效管控清明節期間零散祭祀行為,對農村公益性墓地、歷史埋葬點、散埋墳地及街頭祭祀活動,安排專人負責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避免祭掃群眾扎堆聚集,嚴防使用明火引發火災事故。

    清明節期間,居民外出遊玩和祭祀活動增多,加之春季天乾物燥,大風天氣多,火災風險高。

  • 11 # 小島26度Sunny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中國古代。其歷史典故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紀念故人:清明節最初是為紀念故人而設立的。古代人認為,清明節是祭祀祖先和掃墓的好日子,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2. 寒食之變:西晉時期,著名詩人謝靈運在《陽春白雪》中,描寫了寒食時節,百姓都不敢生火,以防引火燒國,這一情節被稱為“寒食之變”。

    3. 忠義節:北宋時期,民間流傳著“忠義節”的傳說。相傳,南京一位忠臣危險地救助了國家重要人物。但當他求助於朝廷時,卻遭受了無情的打壓。後來,他死後喪事被查封,無人得以緩和。百姓和忠臣年年在清明祭拜忠義之士,以表達悼念之情。

    4. 踏青遊玩:清明節也是中國春季遊覽的黃金時間之一,《詩經》中還有“行人於乎彼野”之杏花節踏青的古典描寫。元代詩人陳師道曾有“遊春趁良辰,不放逐旅人”的詩句。因古人把歸去親故的墓地稱作“故里”,又有“去故而後來”的說法。所以,也有人說清明節是一個迴歸自己迴歸大自然的節日。

    綜上所述,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除了悼念祖先和故人外,還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態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文化傳統。

  • 12 # 安之樂i

    以我淺見,只知道上墳、添土,做好飯吃,早晨吃單餅卷蔥和雞蛋,中午做好多菜,要供祭。以前也沒有在意,春雨貴如油之說。今天醒來,外面不知何時下的雨,仍在繼續,心裡非常高興,老天又可以幫農民們減輕很大的負擔。人忙天不忙,天忙只一場。適時雨降臨,乾旱空氣新。植物有生機,動物煥然新。二三不一般,樣樣不從前。閏月年又長,兩春同年陽。龍頭二次抬,春雨早到來。清明又值下雨天,祖宗顯靈把心關。濃深加雨情更重,眼淚未約又出行。不能到墳去拜見,唯有眼淚難控湧。心到神知應屬情,老祖在天保佑紅!

  • 13 # AIf釋出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等活動外,清明節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習俗,例如:

    放風箏:清明節是春季的一個節氣,氣溫適宜,風力適中,非常適合放風箏。許多地方的人們會趁著清明節放假的機會,一家老小一起去公園、山頂等地方放風箏,享受春天的美好。燒紙錢:在清明節,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還會燒紙錢,這是一種祭祀先人的方式。燒紙錢是表示對逝去的親人的敬意和懷念之情,許多地方的人們還會在紙錢上寫上祝福或寄語。吃青團:青團是一種用糯米制成的糕點,外層裹著青草或桂葉,因為顏色是綠色的,所以也稱為“綠團”或“青草團”。青團的製作方法和形狀因地區而異,但都是清明節期間必備的美食之一。清明節遊艇節:在中國南部的一些地方,清明節期間還會舉辦遊艇比賽等水上活動,例如在廣東省江門市,每年都會舉辦清明節遊艇節,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這些傳統習俗都是華人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它們代表了人們對生命、親情、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珍視。

  • 14 # 唉呀真香

    1、清明節習俗之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2、清明節習俗之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3、清明節習俗之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4、清明節習俗之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5、清明節習俗之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6、清明節習俗之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7、清明節習俗之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8、清明節習俗之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近年來,在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鍊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9、清明節習俗之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清明節習俗之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11、清明節習俗之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拓展:

      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XX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關於清明節的資料,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徵著中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願採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摺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願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華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了三十歲的女孩子還不著急找男朋友,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