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心飄香

    《呂氏春秋》指出,“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呂不韋以農為本,以商為末的思想很明確。

    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而且是富可敵國的大商。但是,呂不韋也是大官,而且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沒有人比他更瞭解商人,也沒有人比他更瞭解國家政治。呂不韋以農為本商為末的思想是站在國家立場,以相國身份考慮問題的。

    古代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糧食是生存的根本,糧食不夠吃,國家就得救濟,國家存糧少,救濟不了,強人就會出去搶,弱者就會餓死。社會動盪不可避免。

    為了國家穩定,朝廷要想辦法增加糧食生產。古代生產力低下,一個家庭種糧食除去交稅勉強能養活一家人。國家增加糧食生產的辦法只有讓更多的勞動力去種地。因為商業經營會與農業生產爭搶勞動力。所以,古代中國大都重農抑商。

    清朝乾隆年間,由於長期沒有戰爭,人口增長很快,一度達到1.4億,當時中國引進了馬鈴薯和玉米等高產作物,就這樣,老百姓吃飯還成問題。康乾盛世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盛世之一,身處盛世的百姓也為吃飯發愁。所以,後人稱乾隆朝為“飢餓的盛世”。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重商王朝呢?有。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齊國。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大力發展工商業,使齊國富裕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有一個是南宋。南宋失掉半壁江山,偏安東南沿海一帶,地盤小,靠農業無法支撐朝廷的消費。但是,宋朝時的東南沿海已經是中國經濟的重心,農業發展好,糧食產量高,再加上積極發展海上貿易,朝廷消費主要靠商業稅收,農業只管吃飯問題。所以,南宋不論是朝廷還是百姓,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春秋的齊國也好,南宋也好,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中國是個大國,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在農業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吃飯始終是個大問題,社會要穩定、政令要統一,朝廷大都會選擇重農抑商。

    站在當時看,呂不韋重農抑商是對的。但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始終重農抑商也是值得探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端有什麼軟體可以去除影片上的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