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貓野化導致地方生態被嚴重破壞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了。時至今天,在大陸,一些生物學家和野保人士,也都在大力呼籲不要隨意棄養貓狗,以避免生態被近一步破壞。(下為詳述正文,另附加兩段影片。)
已知貓造成的生態破壞。2013年2月4日,美國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候鳥中心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家貓每年可殺死14—37億隻鳥類,以及69—207億隻小型哺乳動物。而這些僅僅是美國一地帶來的數字。
當時被統計的物種滅絕記錄中,估測家貓至少涉及了14%的物種,尤其以較為封閉的島嶼生態為甚。以紐西蘭的號鸚鵡(毛利語kakapo)為例,自1840年起歐洲殖民者登入紐西蘭後,大量土地被用於耕作放牧,而他們帶來的貓狗、黑家鼠和家兔等動物,極大地威脅了號鸚鵡的生存。四十年後,因家鼠和家兔的野化,這些殖民者在1880年又引進了大量鼬科動物,不僅干擾了原有生態系統,也讓諸多原生物種被捕食、滅絕。到1895年,短短的50多年,紐西蘭的北島就再無鴞鸚鵡的身影了。
由貓完成的一次‘種族屠殺’。然而不止是號鸚鵡,如斯蒂芬島異鷯(Lyall"s wren)和紐西蘭鶇鶲(Turnagra capensis)等鳥類的滅絕過程,就是由家貓獨立完成的。顧名思義,異鷯是一種生活在單一島嶼上的小型如鵪鶉般的禽類,它們並不善於飛行(下附圖)。據最早的記錄聲稱,其在1894年被人類登島時發現,被燈塔看守人飼養的一隻名為“點心Tibbles”的小貓悉數殺光,就此滅絕。
這個故事引發了學者的興趣,開始重新調查。事後發現雖然沒那麼危言聳聽,但也是很典型的,單一物種對生態破壞和多個物種滅絕的案例。
1879年6月,人類的足跡出現在島上;
1892年4月,人類開始著手建造燈塔並清理土地。這時關於異鷯的報告被建築工提到;
1894年1月,燈塔開始工作;2月20日,被估測為是貓的登島時間;
1894年6月,貓為燈塔看守人帶來了一隻小鳥的屍體,此事被記錄,並被人意識到是新物種;
1895年1月,對異鷯有興趣的學者,帶著三名助手在島上搜索,但並沒有發現;同一時期的記載稱“貓的狂野,讓那些鳥兒悲傷地面對浩劫”。
1896年1月,被發現的異鷯很多成了當時被高價買賣的標本。此期間的一次標本收集,正是這些島上的鳥類最後一次被記錄。
1897年7月,燈塔負責人索要霰彈槍,意圖殺掉‘貓島’上的絕大多數野貓。
1899年1月,新的燈塔看守人Robert Cathcart拍攝了超過100野貓。
1907年,某位作者出版了一本關於這些滅絕鳥類的書,並講述了上述那個聳人聽聞的故事。
1925年,島上的最後一隻貓被消滅。
對貓和受害物種的一些猜測。在今天的有些影片中可以看到,貓幾乎無所畏懼,無物不‘撩’,這是因為它們的獵殺天性和好奇心引發的,而原生物種對於貓的獵食性並沒有認知,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對人類而言,貓的可愛是基於無害的基礎上產生的。然而正是因為對這種生物的錯誤認識和痴迷,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它們在散養或是野化後,會對周圍那些小動物造成怎樣的威脅。
今天人類依舊還有巨物恐懼症(megalophobia)這種心理疾病,在觀看鯨魚的眼睛、巨大的月亮時會特別明顯(也有人將孩子凝視車燈後會哇哇大哭與之關聯……)。有些人便因此猜想,它或者代表了人類對緣故時代,直面恐龍或隕石後,烙印在本能中代代流傳下來的記憶。或許可以在網上搜索下,看看當你凝視這些圖片之後,會不會出現恐懼感。如果有,或者多少能體會到這些‘小不點’在面對毛茸茸的大貓後,心中的畏懼之情。
最終說到非洲。非洲今天同樣有很多生活艱難甚至於瀕臨滅絕的萌物,比如象鼩這種易被人誤以為是鼠類的存在,雖然它們並不喜歡吃糧食。對這些小傢伙而言,蝗蟲就已是一頓豐厚的美食,而大象的糞便,壯觀幾如小山。那麼可想而知,一隻貓對於它們的威脅是多麼地可怕。(附圖及影片,並強力推薦觀看BBC製作的《隱秘王國》,非常很有趣的一部紀錄片)
因家貓野化導致地方生態被嚴重破壞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了。時至今天,在大陸,一些生物學家和野保人士,也都在大力呼籲不要隨意棄養貓狗,以避免生態被近一步破壞。(下為詳述正文,另附加兩段影片。)
已知貓造成的生態破壞。2013年2月4日,美國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候鳥中心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家貓每年可殺死14—37億隻鳥類,以及69—207億隻小型哺乳動物。而這些僅僅是美國一地帶來的數字。
當時被統計的物種滅絕記錄中,估測家貓至少涉及了14%的物種,尤其以較為封閉的島嶼生態為甚。以紐西蘭的號鸚鵡(毛利語kakapo)為例,自1840年起歐洲殖民者登入紐西蘭後,大量土地被用於耕作放牧,而他們帶來的貓狗、黑家鼠和家兔等動物,極大地威脅了號鸚鵡的生存。四十年後,因家鼠和家兔的野化,這些殖民者在1880年又引進了大量鼬科動物,不僅干擾了原有生態系統,也讓諸多原生物種被捕食、滅絕。到1895年,短短的50多年,紐西蘭的北島就再無鴞鸚鵡的身影了。
由貓完成的一次‘種族屠殺’。然而不止是號鸚鵡,如斯蒂芬島異鷯(Lyall"s wren)和紐西蘭鶇鶲(Turnagra capensis)等鳥類的滅絕過程,就是由家貓獨立完成的。顧名思義,異鷯是一種生活在單一島嶼上的小型如鵪鶉般的禽類,它們並不善於飛行(下附圖)。據最早的記錄聲稱,其在1894年被人類登島時發現,被燈塔看守人飼養的一隻名為“點心Tibbles”的小貓悉數殺光,就此滅絕。
這個故事引發了學者的興趣,開始重新調查。事後發現雖然沒那麼危言聳聽,但也是很典型的,單一物種對生態破壞和多個物種滅絕的案例。
1879年6月,人類的足跡出現在島上;
1892年4月,人類開始著手建造燈塔並清理土地。這時關於異鷯的報告被建築工提到;
1894年1月,燈塔開始工作;2月20日,被估測為是貓的登島時間;
1894年6月,貓為燈塔看守人帶來了一隻小鳥的屍體,此事被記錄,並被人意識到是新物種;
1895年1月,對異鷯有興趣的學者,帶著三名助手在島上搜索,但並沒有發現;同一時期的記載稱“貓的狂野,讓那些鳥兒悲傷地面對浩劫”。
1896年1月,被發現的異鷯很多成了當時被高價買賣的標本。此期間的一次標本收集,正是這些島上的鳥類最後一次被記錄。
1897年7月,燈塔負責人索要霰彈槍,意圖殺掉‘貓島’上的絕大多數野貓。
1899年1月,新的燈塔看守人Robert Cathcart拍攝了超過100野貓。
1907年,某位作者出版了一本關於這些滅絕鳥類的書,並講述了上述那個聳人聽聞的故事。
1925年,島上的最後一隻貓被消滅。
對貓和受害物種的一些猜測。在今天的有些影片中可以看到,貓幾乎無所畏懼,無物不‘撩’,這是因為它們的獵殺天性和好奇心引發的,而原生物種對於貓的獵食性並沒有認知,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對人類而言,貓的可愛是基於無害的基礎上產生的。然而正是因為對這種生物的錯誤認識和痴迷,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它們在散養或是野化後,會對周圍那些小動物造成怎樣的威脅。
今天人類依舊還有巨物恐懼症(megalophobia)這種心理疾病,在觀看鯨魚的眼睛、巨大的月亮時會特別明顯(也有人將孩子凝視車燈後會哇哇大哭與之關聯……)。有些人便因此猜想,它或者代表了人類對緣故時代,直面恐龍或隕石後,烙印在本能中代代流傳下來的記憶。或許可以在網上搜索下,看看當你凝視這些圖片之後,會不會出現恐懼感。如果有,或者多少能體會到這些‘小不點’在面對毛茸茸的大貓後,心中的畏懼之情。
最終說到非洲。非洲今天同樣有很多生活艱難甚至於瀕臨滅絕的萌物,比如象鼩這種易被人誤以為是鼠類的存在,雖然它們並不喜歡吃糧食。對這些小傢伙而言,蝗蟲就已是一頓豐厚的美食,而大象的糞便,壯觀幾如小山。那麼可想而知,一隻貓對於它們的威脅是多麼地可怕。(附圖及影片,並強力推薦觀看BBC製作的《隱秘王國》,非常很有趣的一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