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嘟嚕一嘟嚕的八月呦

    《總督之屋》是顧倫德·查達執導,保羅·梅達·貝哲斯、莫伊拉·布菲尼編劇的電影,主演休·博內威利

    電影簡介:

    影片講述了1947年蒙巴頓作為印度最後一任總督,經歷“印巴分治”的過程。

    影片2017年3月3日在英國上映。

    中文名:《總督之屋》

    外文名:Viceroy"s House

    製片地區:英國、印度

    導演:顧倫德·查達

    編劇:保羅·梅達·貝哲斯、莫伊拉·布菲尼

    這個故事可以當做瞭解印度和巴基斯坦建國前後的歷史片看看。奇怪的是,這部電影裡,印度人把印巴分制歸罪於英國,不可思議。

    雖然英國給印巴分制提供了藉口,但他並沒有拿槍逼著印巴分制呀,再說,印度國父甘地都阻止不了的分裂,怎麼能怪英國?!

    導致國家分裂的是權利之爭!

    這個故事從型別和內容上講,整個片子有點不倫不類!

  • 2 # 北海圖

    不得不說,《總督之屋》這電影有美化蒙巴頓的傾向。

    要了解這部電影所說的主題,還是應該回到歷史看起。二戰之後,一直反對印度獨立的丘吉爾被選下了臺,工黨艾德禮政府上位,其對待印度的政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以最快的速度甩掉這個燙手山芋”。當時艾德禮已經出臺了具體的時間表,他在英國下院宣佈“最遲不超過1948年6月就把政權轉交給印度人”。

    蒙巴頓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來到印度的,他也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來印度就是為了“甩鍋”,“儘早移交政權”。但有一點對的是,蒙巴頓來到印度後才發現,形勢遠比在倫敦的英華人想得嚴重得多,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對立之深,用蒙巴頓自己的話形容是“如果我不迅速採取行動,內戰即將在我任職期間爆發”。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蒙巴頓不再堅持印度的統一,而是轉而說服國大黨接受分治,之後提出的方案就是我們熟知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本人在事前還專門返回倫敦向英王和英內閣報告,受到了英王和內閣的嘉許。所以,個人認為,不存在說蒙巴頓當了英國推印巴分治的替罪羊一說,蒙巴頓本人就是分治方案的最前沿締造者,也是英國政府“儘快甩開印度這一包袱”的踐行者。

    另外,要補充一點的是,這部電影存在明顯的價值取向,神馬“獨立、自由”之類的,現實的政治博弈要比這個複雜得多,蒙巴頓是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兄弟,是大英帝國傳統集團的傑出代表,電影故意把他塑造得悲情了點,理想主義了點,以此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更加政治正確而已。

    最後的最後,現實的蒙巴頓比電影中帥!多了!呵呵。

    (含著金鑰匙成長的蒙巴頓)

    (《總督之屋》中蒙巴頓扮演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開大學校友世界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在國際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