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雲無心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尋找這種案例,關鍵在於對“變質”的理解。當我們用一種食材來製作某種特定食品的時候,對它總會有一定的要求。不滿足這種要求,就稱為“變質”。這種“變質”是廣義的變化,比如腐壞、脫水、氧化等等。脫水和一定範圍內的氧化不影響食物安全性,不滿足製作這種食品的要求,完全可以用來製作其他食品。通常說的“腐壞”是指細菌或者真菌生長,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無害的,如果生長的細菌和真菌中沒有“致病細菌”,那麼這些“變質”的食材也就還可以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變質”是針對一種具體的食物而言的。當人們用它們來製作另一種食物,“變質”就成了這種食物對原料的要去,不能在算作“變質”了。下面舉幾個例子:

    1、 香菇、牛肉等食材,在存放中脫水,相對於“新鮮食材”,它們就是“變質”的。但這種變化產生或者釋放出了一些新的風味物質,比如呈味核苷酸,使得風味更佳,也就成為了另一種美味的食材。

    2、 臭鮭魚、臭豆腐等,在特定條件下發酵,蛋白質被水解,產生了大量遊離氨基酸和小肽,以及其他風味物質。相對於鮮魚和新鮮豆腐,它們都是“變質”的,但要製作臭鮭魚和臭豆腐,這種“變質”就成為了新的標準。

    3、 在綠茶加工中,採來的鮮葉需要及時“殺青”(即透過高溫讓新鮮葉片中的酶失去活性),才能保持“綠”的狀態。並且,在殺青之前,需要儘量保持葉片的完好,否則細胞破裂,內容物釋放,多酚氧化酶和多酚化合物見了面,前者就會把後者氧化而使得產茶葉顏色發黑,泡出來的茶水顏色發紅。對於綠茶來說,葉片內細胞被破壞、或者沒有及時殺青的,都是“變質”的材料。不過,這種變質會產生新的風味。如果特意去揉捻破壞葉片細胞,並給予溫度、溼度和時間讓多酚化合物徹底被氧化,最後就得到了紅茶。相對於綠茶,紅茶產生了不同的風味和口感。

    4、 茶中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東方美人茶”。茶樹上的葉片被小綠葉蟬咬過之後,就停止發育,葉片變形,製作出來的烏龍茶形狀不好看,顏色不一致。對於“正統”的烏龍茶,這樣的鮮葉是“變質”或者說“不合格”原料。但這種原料中產生了特別的風味物質,製作成烏龍茶之後香味獨特,色彩斑斕,比常規的烏龍茶更受歡迎。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野雞變鳳凰”的例子,只是作為一種新食物的起源。當一種新的食物形成之後,所謂的“變質原料”就成為了這種新食物的“標準原料”。它的變質方式和程度,也就需要滿足新的標準,而不是簡單的“把壞的食材用來製作某某食物”。

  • 2 # 市井覓食記

    食材之所以變質是由於微生物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實際上,多達99%的微生物對於人體並沒有什麼危害,只有那1%的才對人體記憶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有危害。在微生物的發酵分解下,這些本身變質的食材卻變成了好吃或者營養豐富的食物。下面就介紹一些讓食客趨之若鶩的美味。1、一些口味美好,外觀漂亮的:酸奶,可可,乳酪,啤酒。這些常見的食物其實就是食材變質發酵而成的。不僅口味好,還富含對人體有意的細菌像乳桿菌。2、我們日常吃醬菜、酸菜、醬油、醃黃瓜、泡菜這些可口的小菜都是經過食物腐敗發酵而成。3、火腿、醃肉風乾肉(就是臘肉)、鹹魚就在大量食鹽重鹽,煙燻,風乾等條件下識時務能長久保持。四川雅江扎壩地區的燻豬能儲存10年甚至20年還能食用。4、看起來噁心,聞起來臭,吃起來別有風味的那些食物:臭雞蛋、臭豆腐(包括臭乾子)、臭乳酪、各種臭魚。

  • 3 # 仙女山老佛爺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感到不可思議了T都知道,美食,首先得色,香,味齊全,才就美食,一種可口的菜餚。它必須是先有個非常漂亮的色彩,第一直覺是眼看舒服,漂亮,鼻子聞到香味,所以,色香在前,看色,聞香,最後才有想嘗一嘗,胃覺大開產生食慾。

    好吃的美食,必須有好的優質的。食材做成。變質的材料做出的食品,有腐臭黴味,及不正常的異味,這種食品根本淡不上色香味!你更不會產生食慾。

    這嚴重違背。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規定,是不允許出售變質食品及使用變質食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螃蟹為什麼要自斷一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