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心老師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心不死,這個心是指人的大腦,

    道不生,這個道是指人的本心

    意思是如果人不能走出大腦,就不能迴歸本心,其實也就是說人不放下小我,很難連結高我,也就是金剛經裡面說的,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2 # 聽歌夢曲

    “心不死,道不生”的真正內涵和精髓是對人類生命價值的探索和思考。首先,我們需要保持內心的敏感度和純潔度,摒棄物質慾望的干擾,以更偏向於靈性追求的方式去體驗生命。其次,我們需要尋找修身養性的方法,保持內心的沉靜與平和,引領自我的靈魂昇華,走向真正的自我與生命。最後,我們需要尊重自然與世界,敬畏生命與人性,以一種溫和而又深邃的方式去理解人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不斷洞悉世界之美與人類之神秘,達到真正的“心安和樂、道高一尺”的境界。在行走中不忘初心,保持靈性、藝術的純淨,領悟人生真諦,成就自我,最終實現人類內涵精神的提升。

  • 3 # 劍雨1358

    “心不死,道不生”這句話我是這樣淺解的:

    凡夫的心始終處在顛倒妄想之中。如果把心中的顛倒妄想,貪嗔痴慢疑化除(指死)。人的“自性”就彰顯出來了(彰顯為生)。

    “自性”就是那個“道體”。就見道了!

  • 4 # 天涯說歷史

    “心不死,道不生”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原意是說只有心中有道,才能活得有意義,否則人生就像枯木一樣枯燥無味。

    很多人誤解這句話是因為沒有理解其中的“道”。

    在中國文化中,“道”代表了一種超越人類感官的宇宙意識,是一種比人類意識更高深的存在。

    這種超越感官的“道”,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一種本源力量,是宇宙的本質,也是人類的內在靈魂。

    “心”指的是人內心的本質,是人生命動力的源泉,而“死”則是指心靈的麻木和停滯。與此相對人若能“心不死”,即擁有一顆飽經磨練,能夠超越困難和挫折的心靈,才能夠尋得“道”的真諦。

    “道”在道德經中是有著深刻含義的,它指的是宇宙的規律,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存在方式。老子提倡的是“道法自然”,即順應大自然和生命的規律,避免過度干預和強求。

    “心不死,道不生”實際上是在表達“心存敬畏之心,才能領悟天人合一的道”,既要保持一顆謙虛、敬畏之心,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也要努力探尋宇宙的本質,尋找與宇宙之道相通的方式。

    這句話的精髓是人心靈的自我調整和修煉,尋找並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夠超越塵世的功名利祿,領悟人生真正的意義,並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 5 # 遠見卓識百靈鳥jk

    慧能: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

    管子: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蘇軾:君子可以寓意於物,不可以留意於物。

  • 6 # 青春加冕之路

    這句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的一部分,原文是這樣的: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中,“覆命”就是指“道心”,“不知常”就是指“人心”。

    從道家的角度來說,心不死則道不生,意思是隻有當人的心清靜無為,不被外界的慾望和幻相所擾動,才能體悟到自然的道理,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道心是一種順其自然,清淨無染,應物不變的心性。人心是一種攀緣妄動,執著分別,迷失真性的心態。人心和道心是一心兩面,只有當人心死了,道心才能生。 這句話是對修行者的一種指導和警示,讓他們不要被世俗的事物所迷惑,而要回歸本性,尋找真道。

  • 7 # 四海聊經濟

    我認為精髓是:道凡唯心,不論表象,修道的秘訣就在於:死盡凡心,出生道心。

    一個人到底是凡人還是道人,只看他的心,不看錶象。一個修道的人,如果凡心不死,道心就不會生出來。

    “心不死,道不生”等同於: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人人都有心,不是凡心,就是道心。這是道凡一如、亙古不變的道理。

    一個人的心,如果是凡心,就是俗人;如果是道心,就是道人。這是道凡的區別。

    凡俗之人,只有凡心,沒有道心。這是凡俗之人的病根。

    悟道的人知道,什麼是凡心,什麼是道心。這是悟道之人的境界。

    修道的人,去除凡心,安住道心。這是修道的要訣。

    證道的人,只有道心,沒有凡心。這是證道的境界。

    心,其實就是見地與思想。這是修心的方向。

  • 8 # 滄海一粟了無痕

    《道德經》裡的許多話都要辯證地去理解,否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以及有悖於常理的結論。

    這句話首先要理解“道不生”。

    所謂的道,無論你宇宙在不在,道首先是恍兮惚兮存在的,而且宇宙也是應道而生的,所以,至於你這人生不生,死不死的都和道沒有關係,何況個人所謂的心動與心死。

    道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宇宙死了,道都依舊在優遊自在地執行著。

    然後,再看這個“心不死”。

    所謂的心死,其實就是沒有波瀾,不再為情為欲所影響。因為還有一句話叫“欲不死,道不存”,其意義基本類似。

    照理說,情感豐富應該算精彩人生,為什麼要心死呢?正因為心不死,所以為世俗的慾望所打攪,很難去悟道。並且,即使抽出一定的時間裝模作樣地去思考去悟道了,但被紅塵俗世矇蔽了心智,根本也悟不出道來。

    所以,不管你悟不悟道,道始終在那裡,根本沒有所謂的“生”一說。這裡所謂的“生”,其實是指當一個人清心寡慾不再為世俗所困擾了,並且心智也夠了,德行也到位了,那麼就能大概窺視到“道”的核心和作用——“道”便如新生一般地呈現了。

    也因此,“心不死”的大多數人是悟不到“道”的真諦的,即“道不生”。

  • 9 # 觀天佛

    下大決心去追求,

    才能有好的結果,

    世上本來無有路,

    來往多了路才出。

    遇到困難就躲避,

    則將一事無有成,

    堅持下去才能勝,

    成功屬於達道人。

  • 10 # 白石286036966

    心不死,道不生。此語出自《道德經》,欲解老子,首要明先天與後天,先天為道,後天為德,無即先天,有即後天,德者心之為,中庸之心即是德。心死則後天歸於善而返先天,心不死則後有,流連後有則不能還虛歸本,故道不生也,不出世不悟。修道在復歸先天。此句是內觀境界之言。

  • 11 # 蒲守莊

    心不死,道不生,

    這兩句話有雙重含議,

    一是站在歪門上表達自己的內心方向,

    二是站在正義上的反擊決心,

    就看當時人的處境與環節而的心態,才有這個人寫出內心事的面對話題。

    它是含有雙觀語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書中有沒有記載確實發生過的刀下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