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萃
-
2 # 國家人文歷史
飛天的形象源自於佛教,原本指的是佛陀的八部侍從中的兩部,乾闥婆與緊那羅。乾闥婆是天歌神的梵語音譯,因為周身都散發著香氣,又稱其為香音神。緊那羅則是天樂神的梵文音譯。在唐朝年間編纂的《慧琳音義》中記載過,緊那羅作歌舞與乾闥婆一起在極樂天中彈琴唱歌,來娛樂於佛,並且不食酒肉,只採集百花香露。通常說的“飛天”指的就是對他們的合稱。當飛天的形象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了中國,也逐漸本土化,結合了中國古代文化,成為了超越宗教含義的藝術形象。
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敦煌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飛天”的形象,也是莫高窟現存的最早的飛天形象,由於是直接出自於西域的佛教石窟藝術,所以被稱作為是“西域式飛天”,代表了飛天早期的形象。當時的“飛天”主要出現在本生故事畫的主體人物的身邊。北魏時期,飛天的形象開始改變,逐漸的出現了本土化的趨勢,再加上技藝的成熟,飛天的形象比十六國時期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西魏時期,是飛天“中原風格”在敦煌首次大量出現的時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瓜州(敦煌)刺史元榮帶去了大量洛陽的工匠。隋唐時期是敦煌石窟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唐朝,飛天藝術可以說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時期,藝術創作手法上已經完全的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因此出現了至今奉為經典的飛天形象。到了宋朝時期,敦煌一帶主要是在西夏的控制之下,因此飛天的形象也體現出了西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也有一些發展,但是已經走向式微,到了明朝時期,這裡就已經被逐漸荒廢,尤其是1524年,明朝封鎖了嘉峪關,這裡的再次被發覺就要等到幾百年後了。
鞏義石窟寺的飛天造像
-
3 # 歷史研習社
2008年春晚,《飛天》一舞成名,其中優美的舞蹈造型來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敦煌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270個洞窟繪有飛天。常書鴻先生曾做過專門統計,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有4500多身,為世界之最。那麼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圖/2008年春晚舞蹈《飛天》 飛天的形象來源於古老的印度神話,是古印度神話中乾達婆和緊那羅兩位神靈的複合體。緊那羅與乾達婆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同是樂神,負責為眾神在宮殿裡演奏美麗的音樂。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佛教中吸收了很多古印度神話中的元素,乾達婆和緊那羅也被吸收進了佛教系統中。她們的使命,是散花施香,吹拉彈唱,為莊嚴肅穆的佛國,營造祥瑞歡樂的氣氛。 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當佛教從印度沿著絲綢之路由西向東逐漸傳播的過程中,飛天也隨之飛向了東方。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從公元4世紀的十六國後期開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敦煌的莫高窟連續開鑿,造像不止,飛天也因此翱翔在中國大漠深處的石窟洞壁上。
初來乍到的飛天,並不是姿態柔美的女性,而是粗短結實,略顯笨重的男性,莫高窟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帶有明顯的印度和西域風格。圖/莫高窟早期西涼石窟中的飛天隨著時間的發展,飛天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西魏時期,飛天的身姿已經變得清瘦飄逸起來。到了隋代,莫高窟的飛天形象完全擺脫了西域風格的影響,以中原女性取而代之。大唐盛世之時,飛天由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人”,變身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姿態舒展,服飾華麗,達到了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
圖/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敦煌飛天融合西域、中原、印度文化為一身,利用衣裙、綢帶等服飾,呈現凌空翱翔之美,是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的絢麗一筆。莫高窟壁畫給後人留下了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音樂舞蹈畫廊。莫高窟是一場連續上演了千年,至今都沒用謝幕的歌舞盛宴。
參考文獻:1. 惠文君:《淺談飛天藝術的淵源——從印度到中國》,《文藝生活》2015 第1期。2. 侯霄爽:《敦煌壁畫中飛天造型與服飾藝術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安工程大學設計藝術學系,2013年。
回覆列表
敦煌“飛天”最早出現在北涼時期,窟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對西域石窟的模仿,此時的飛天造型簡樸,多為橢圓臉,大鼻子,深凹的眼窩,眼睛大,耳朵大,多為男性,並且動作比較僵硬,飄帶舞動的形式單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飛舞了。
曲腿飛天(北涼 莫高窟272窟)
飛天發展到北魏,佛教開始向東傳播,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出現了漢化趨勢,開始有了由男性轉為女性的趨勢。飛天整體比較修長,有的腿為身體的兩倍,出現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臉型,但總體造型以西域飛天為主。
抱琵琶飛天(北魏 莫高窟257窟 )
西魏時期,中原的佛教、道教向西傳到了敦煌,此時的飛天顯著特點是“三合一”,有“小”字臉的西域式飛天。
西域式飛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據統計,敦煌裡畫飛天最多的是北周時期的石窟,這一時期的飛天婀娜多姿,造型更加重視音樂和舞蹈的表現,中原少女形象越來越鮮明。
少女飛天(北周 莫高窟 296窟)
到隋朝,西域畫風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飛天的造型也基本為中原造型的女性。
獻花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420窟)
敦煌石窟在唐代空前輝煌,現存唐代洞窟236個,佔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飛天曆經三百多年,在唐代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採用工筆勾勒,趨近人物畫範疇。
散花飛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
之後的五代至元代,飛天繪製逐漸衰落。飛天的繪製趨於程式化,沒有創新,基本沿襲的是唐後期的畫風。
佛寶蓋飛天(宋 榆林窟26窟 ):沿襲唐後期的畫風
發展到元代,佛教姿態的飛天不多見,此時的飛天更像是乘雲飛行的仙童,飛天漸漸消失於天際。
敦煌“飛天”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其中既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響,也有中原本土文化的影響,是中國特色鮮明的一種佛教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