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含糖的冰激凌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的古訓,揭示了封建時代對無盡忠誠的嚮往。這是儒家哲學的精髓:無限尊重與服從權威,把忠誠和孝道提升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家則強調法律和規則,而不是個人對君主的忠誠。因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儒家思想的鮮明標誌,而非法家。

  • 2 # yinyin1983

    典型的法家思想,沒有骨氣,生存之道:拍皇帝馬屁。秦始皇不做兒子,不立皇后,他要做唯我獨尊的老子。所以他自稱皇帝,不當天子。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帝國時代,沒了天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儒家人眼裡則是:君要臣死,臣得尋思尋思該不該死。如果臣想明白了:皇帝混蛋,咱高尚,那咱憑什麼死,誰想死誰去死!爺不伺候你!影視劇裡,無論多麼混蛋的皇帝臨死前,總會有效忠他的人去上演最後一場悲涼的“忠君愛國”。

    “反封建”反得是“封建思想”。當然,封建社會這個名詞並不代表帝國時代。皇帝不會允許任何人分邦建國。何謂“封建思想”?面子儒家,裡子法家。皇帝們管這個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這個人,與其說他“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不如說他秦始皇再世。“伴君如伴虎”的漢武帝,為什麼甘願獨尊儒術?因為儒家思想已經被董仲舒篡改了,而且篡改的十分精彩。

    孔孟之道在於:皇帝混蛋,爺不伺候你!甚至要把你推翻。董仲舒的篡改版本在於:皇帝混蛋,大家要冷靜,彆著急,有人收拾他。誰?上天。漢武帝基於這種思想,差點把大漢王朝毀在自己手裡。大漢王朝之所以沒有毀在漢武帝時代,一是祖宗底子打得好;二是關鍵時刻上天救了他。漢武帝及時下了“罪己詔”,救了自己,救了大漢王朝。

    漢武帝“罪己詔”成功後,帝國時代捋順了表面上宣揚著孔子的王道,實際上奉行著秦始皇的霸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此只能是歷史。咱記得《雍正王朝》裡大阿哥胤禔對康熙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後,康熙罵他:“放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真正用孔子的思想治理過天下的王朝極其罕見,趙宋王朝似乎貼了點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君要有個君樣,臣要有個臣樣,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丈夫整天吃喝嫖賭,妻子可以休了他。這是儒家思想。可見儒家在董仲舒之前是有骨氣的。

    以下列舉一些法家思想。

    用黑惡勢力來統治民眾,讓民眾屈從於不講理的統治,接受任何不講理的現狀,這樣民眾才能越來越懦弱,越來越屈從強權。這是法家“以奸民治”的思路,用有良心的人治理奸惡之徒,國家必亂,用奸惡之徒治理有良心的人,國家必強。

    法家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在法家人眼裡,世上沒有好人。如果有一兩個,也是君主和變法者。法家完全圍繞著君主利益,完全不顧及其他階級。民眾是什麼?君主的工具。作戰時,貢獻生命,和平時,貢獻勞力。要想維護這種不講理的統治,只有透過嚴刑峻法,把百姓變成亦工亦農的斯巴達戰士,把國家變成高效的戰爭機器。法家和儒家針鋒相對,甚至水火不容,焚書坑儒的爆發點正是法儒正朔之爭。

    商鞅治國的要訣是:“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只有民弱了國才能強,只有讓民眾既愚昧又貧窮,這個國家才能強大。商鞅很懼怕中產階級,他說治國首先要讓百姓窮下來,失去生存的基礎,讓他們乖乖地服從命令聽指揮,所以治國貴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利,多利者王。

    看看“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怎麼“大成”的。

    韓非子:聰明人頭腦太活躍,不容易統一指揮,知識雖然有用,但副作用太大,因此只好割愛。把賢能和有知識的人趕走,這是必須致力的。

    韓非子:不懂政治的人才會說要爭取民心,如果要爭取百姓的支援後施政,政治家有什麼用。民眾都像無知的嬰兒一樣,政府要讓他們吃點小苦,以謀求永久的大利,犧牲一代人的幸福,換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竟然全然不能瞭解。如果治國的時候,聽取老百姓的意見,那國家必然陷入混亂。

    韓非子:百姓愚蠢,自私自利。最高統治者只可以信任三樣東西:法、術、勢。以法刑人,以勢壓人,以術馭人。

    法,嚴刑峻法。嚴酷是前提,賞罰是其次,對不聽話的鐵面無情,對賣命的高官厚祿。

    術,權術。皇帝出於算計,任用大臣,大臣們也是出於算計,才給皇帝服務,所以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相互算計的關係。君臣之間,一日百戰,一天需要玩一百次心眼,因此皇帝一定要精於權術。當然,法家更要精於權術,更要不擇手段,不惜殘忍,致力於做一個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者。

    勢,嚴刑峻法造成的一種威勢,一種恐怖氣氛,這樣就可調動起所有的社會資源,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韓非如此,管仲、吳起、商鞅等更是一丘之貉。一群為了自己,扶持君主、利用君主,不顧道德底線,殘酷壓制民眾的利益集團。

    管仲開妓院。吳起殺妻求將、母死不歸,臨死前還拔出射中自己的箭插在“知遇”他的楚悼王的屍體上。

    商鞅呢,更具有諷刺性。臨死前連個住的地方都找不到,真不知他拍秦王的馬屁意欲何為。

  • 3 # 畫蝦仁

    是儒家思想,屬於三綱五常的的君綱。

    但要注意的是,這是漢武以後的儒家,是最容易讓人忽略的董仲舒,在孔孟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搞出來的治世儒家。

    董伸舒為了忽略漢武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在孔孟之學的仁、義、禮、智四德之上,又加了信,成為了符合皇權治世的三綱五常,將儒學詮釋成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出於替儒家立下擎天架海之功,卻一直不受待見的董仲舒之口,是董仲舒為組建君權神授新儒學的思想核心。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孟子也被後世儒生稱為聖人,顏回、子思也為聖人,明之王陽陽被尊為最後一位聖人、清之曾國藩被尊為半個聖人。

    做為最大推廣者的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傳播貢獻不可謂大不,可以說是功蓋所有儒生,可後世儒生對他的評價卻並不高,即沒有評其為聖,也沒為他歌功頌德,甚至是待見。

    談到儒學時,他屬於被忽略的那種存在。哪怕到了今日,對他的介紹也只是,稱他為西漢儒家思想代表之一,對後世影響巨大之類的虛詞。只有提到“廢除百家,獨尊儒術”時,才會提一下他。可事實上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及“君臣三綱”等後秦儒家核心思想都是出於他口。

    孔子時期核心為三大德:仁義禮。

    孟子時期加入了智,仁義禮智稱四德。

    董仲舒為往聖繼絕學,終成“仁義禮智信”五常。

  • 4 # 離道太久

    《 論語 · 八佾 》:君待臣有禮,臣事上以忠。其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說法最早也只不過是出現在清朝,統治需要而已。談不上思想,有利於統治需要而存在的言論而已。

  • 5 # 灑脫的冷場大王

    這是法家思想。源於″君為臣綱”的三綱五常。其實不管儒家,法家的思想都是服務於統治者,服務於國家這個機器,做為管理被壓迫階級的思想基礎。

  • 6 # 昆藍酶製劑宋宵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法家思想的經典表述之一,最早由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法家強調法律高於一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臣子應該絕對服從於君主的命令。即使君主要求臣子做出不合法或不道德的行為,臣子也不能拒絕執行。這種思想的根源是韓非子所提出的“君為臣綱”思想,即君主是國家的主人,享有無上的權力,而臣子應該效忠於君主,絕對服從於命令。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則強調“君為民綱”,即君主是國家的主人,但君主的權力來自於民眾的授予,而非天生的君權神授。儒家認為,君主應該關注民眾的利益,為民眾謀福利,而非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此外,儒家還強調忠誠、孝道、禮貌等道德觀念,認為這些價值觀念比個人利益更加重要。

    因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是法家思想的表述,其背後的思想源頭是韓非子的“君為臣綱”思想,而非儒家思想。

  • 7 # 梨花園主

    簡單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法家思想。

    據史料記載:在先秦,提出“臣要絕對效忠於君的是法家;戰國末期南韓法家一韓非子說“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此話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頭。

  • 8 # 淡泊天之涯地之角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既不是法家思想,也不是儒家思想。

    而是有人為了投機鑽營,拍皇帝的馬屁所說的話,這句話的流毒是非常深的,對人的危害也是非常之大,它要人們放棄自己的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並且敢於替老百姓說真話,而一味地去忠君,不管這個皇帝是暴君還是仁君,也不管這個皇帝說話對與錯,反正皇帝說的話一句頂一萬句,你必須無條件的聽他…

  • 9 # 樂觀的自由星星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流毒不是法家思想,亦不是儒家思想。

    此句只應封建思想,封建朝代有。皇上掌握生殺大權,即是說,皇上要誰死,誰得死。可謂,“伴君如伴虎”,人人自危。

    換言解讀,有時也叫“愚忠”。宋江要花榮,李逵陪葬,二人不得不選擇但願同日死。

    此外,殺人滅口。該死的人知道的“秘密”太多,必須得死,以絕後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後男人真正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