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魯生

    而今當下南北面點已然大同小異。所謂南甜北鹹西酸東淡,大都上輩子人的嘮嗑回憶。試想,還有哪家麵攤老闆無視“眾口調和最大化”?早年去蘇州,偏愛觀前街的頭澆面;再說西北的泡饃、拉麵,乃至東北的水餃、冷麵,惟有五花八門風情,惟有三教九流習俗,品嚐到的何止地大物博中華百味,箇中更有浩瀚鄉土無盡情懷。精明老食客,話中多哲理:家鄉的麵點未必最香,媽媽的味道卻是最美。那日打工路過五角場,居然發現了三國荊州特產鍋盔。價格不菲,尚未腹鳴,卻也咬牙跺腳買了一枚。俺鍾情於三國英雄好漢,咬一口噴香清脆鍋盔,你猜咋滴,眼淚叭叭往下掉 ……

  • 2 # 亞洲食學論壇

    南北飲食差異自古就有,晉代的《博物志》已寫到:“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 如果說在麵點製作上,那無論是選料、口味,還是製法、風格,都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自然環境導致的南米北面主食差異。雖然南方愛吃麵,北方吃大米的地區和人群不少,但從大範圍機率看還是這樣的。北方面食種類和製作水平肯定比南方好,這點大部分人應該是贊同的,在晉陝地區吃過麵條後,回到南方很難找到可以媲美的,再說家常做麵條,北方很多家庭都會做,而且很麻利,在這邊包個水餃都是買現成的皮兒,更不要說擀麵,估計擀麵杖常年看不見。糕點型別上也是,北方的大饅頭、花捲兒、各種大餅,南方是湯圓、年糕、拉糕等米做的。

    社會環境導致的南細北粗。在北方與吃有關的常用“大”字,大蔥、大醬、大餅、大白菜、大碗吃喝,南方是小饅頭、小燒餅、小白菜、小籠包……也是有趣。玉米餅、窩窩頭、棒子麵、麵疙瘩等製作烹飪上,展現的也是粗、硬、實在,南方則是柔、暄(鬆散、鬆軟之意)。深有感觸的還有餐館的菜量,人家開玩笑說同樣一盤菜哈爾濱能是南方的三倍以上。

    還有南甜北鹹。北方師傅做花捲喜歡加點鹽,南方師傅做饅頭喜歡在麵糰加點糖,北方肉包子、水餃餡兒以鹹味為主,南方做餡兒喜歡用糖來吊鮮增味。可能在炒菜的口味上這種差異更明顯,記得有個作家在談到無錫人喜甜的時候,寫到: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麼多糖,包子肉餡兒也放糖,沒法吃!

    其實少數民族南北在點心上也有個明顯差異,不知道大家感覺沒有?就是以奶製品為主的民族和以稻米為主的民族。北方,內蒙、青海、新疆、寧夏,喝的是奶茶、奶酒,吃的是奶片兒、奶餅,南方如雲貴地區,逢年過節以糯米舂粉,製作年糕、餈粑、粘米糕,還有各式的糯米飯。

    GSN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用“冬至更寒,初九雪添”寫一首藏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