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琉球沒有屬於自己的特定語言和文字,但所謂“日語”其實只是注音的具象化表現。

    很多人在看琉球時,會將其視為是一個國家或較固定的地區。但對琉球本身來說,它更多是一個“聯合王國”。這種聯合類如中國詞彙中三苗、九黎的性質,因此帶來的就是語言上的不完全一致。這裡先放個截圖:

    這是2010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的世界瀕危語言,可以看到琉球群島有六個顏色不一的標識,這分別是:

    嚴重瀕危-八重山Yaeyama(即琉球群島地區,圖中橘色標點的)

    嚴重瀕危-與那國Yonaguni(同上)

    奄美Amami

    國頭Kunigami

    宮古Miyako

    沖繩Okinawan

    而在實際交流中可以發現,真實的琉球語之間,以及它們與日語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發音。舉例日語的“謝謝你”是這樣的(Arigatō),而在奄美Amami的發音中卻是這樣(Arigassama ryoota),可到了與那國Yonaguni卻這麼說(Fugarasa)。所以這就是第一個問題,原本琉球群島的“聯合王國”為何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語言,又該使用什麼特定文字。

    在知道上述的問題後便應引申,沒有自己語言或文字的……無論是民族或國家,都無法很好記錄自己的人文歷史。就這點來看,琉球目前在這方面的確沒有很好的保留。以明嘉靖十年至天啟三年(1531-1623年)編撰並留存至今的琉球古歌集《おもろさうし》來看,其內容是以漢字和假名的形式出現的。無獨有偶,弘治十四年(1501年)出現的玉陵碑碑文(琉球第三代尚真王陵墓)或是更早時間,於弘治七年(1494年)的小祿墓也是如此,如圖:

    此圖是成化七年(1471年)的“琉球國金丸世主書狀”,也可看到有大量的中文,尤其是日期、國名、職務的出現。因此第二個問題出現,琉球在沒有自己固定語言的情況下,會更多受到中、日兩國哪種文字的衝擊更多?

    很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在當下或可稱為未解之謎。因為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薩摩藩侵略琉球的事實證明,日本方面的衝擊顯然更容易,自然也應更強力。但這一問題就要從琉球王國的短暫歷史說起了。中國於洪武五年(1372年),由楊載出使琉球群島並使之成為明朝藩屬時,它是“琉球諸國”,於《明史·志二十五·禮三》中可見原文:“六年,琉球諸國已朝貢,祀其國山川。”此後在宣德四年(1429年)包括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在內才統一為琉球王國。

    無論是此前,還是此後短短180年(1429-1609)之間,琉球國內本身就面臨外來人文的強力衝擊。而在今日,從上述奄美Amami和與那國Yonaguni的“謝謝你”卻又可看出其成為王國後,自身語言上的融合也並不是很好,自然無從談及發明文字或注音了。再加之漢語傳播的時間短暫,且推廣層次上更狹隘(多見於貴族使用),所以日本假名在琉球地區有著更易接觸、推廣的天然優勢。這樣一來,其發音延傳之間,必然會更貼近於日語。

    然而透過琉球群島各處發音的不同,我們可以得知即便是使用日語發音,它也不能稱之為是日語的一種。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琉球地區的語言大致與日語有著70%的相同,其他則完全異於日語。無論這些異同來源於何,彼此是否相似,都應視為獨立語言而非是日本所稱的“方言”。但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中國認可五十六個民族,而日本只有“大和”之稱。於是也無怪“阿依努Ainu”會滅絕,“八重山Yaeyama、與那國Yonaguni”會嚴重瀕危了。因為在日本,唯有日語才可以繼續保留下去,哪怕它的發音再奇怪或多樣化,如“龍(中文lóng/英文dragon/日文ryuu、ryou、tatsu)”這種,都只能叫日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一生下來大致軌跡就確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