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鵬
-
2 # 小邱牙醫也有大情懷
所謂渭水之盟也叫便橋之盟,是唐武德九年(626 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皇帝位,突厥進軍關中,但在涇陽被唐軍擊敗,李世民趕至前線嚴辭斥責突厥頡利可汗,迫其罷戰請和的一次戰事。
唐代初期,內亂未定,突厥乘機又對北部邊地連年不斷進行擄掠,邊疆地區烽火頻傳。對於突厥的侵犯,唐初採取守勢,繼而在弘化(今甘肅慶陽縣)、平涼、金城、武威等戰略要點上,分置重兵,當突厥人掠時,即分頭出擊,保衛邊境。唐高祖李淵曾準備遷都以避免突厥進攻,為此還曾派人到陝南、湖北等地考察適於建都的地方。由於次子李世民竭力勸阻,這個計劃才沒有實現。
唐武德九年六月,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割據今陝北和內蒙古南部一帶的梁師都,知道唐朝發生政變,認為有機可乘,就勾結突厥,大舉南下,進攻唐朝。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與其侄突利可汗統兵20萬號稱百萬,沿六盤山南下,進攻原州、渭州、涇州、秦州和隴州。八月,突厥軍主力南下突入關中,進攻武功和高陵,屯軍渭水北岸,離唐王朝首都長安僅40餘里。唐大宗李世民即宣佈京城戒嚴,派大將尉遲敬德為涇州道行軍總管,領兵北上抵抗,另派大臣長孫無忌和大將李靖領兵繞道西趨,據險設伏以阻突厥後路。八月,尉遲敬德迎戰突厥於涇陽,大敗突厥,活捉其先鋒大將,殺死突厥兵千餘人。
突厥軍涇陽失利,銳氣大挫。頡利可汗派使臣到長安觀察形勢,探測虛實,併到長安散播謠言詭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大兵百萬,已迫近長安,企圖用虛張聲勢、大言恫嚇的辦法,勒索財物,壓唐投降。在嚴峻形勢下,李世民認為若閉門固守,稍有示弱的表現,必然助長頡利可汗的氣焰,促使其縱兵大掠。於是他果斷地扣壓突厥使臣,並趁突厥既不敢輕進,又不甘撤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時機,親自出玄武門 ,率高土廉、房玄齡等六騎直馳至渭水河邊與突厥頡利可汗對話,斥責突厥與唐訂有互不相犯盟誓,已從唐朝取得無數金銀財帛,不思報恩,反而背信棄義,屢次負約,向唐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指出這種蠻不講理的侵略行徑只能激起唐朝的有力反擊,不會給突厥帶來任何好處。談話間,唐朝大軍隨後陸續而來,旌旗蔽野,兵甲耀目,其疾如風,其徐如林,軍容整肅,士氣旺盛。李世民命大軍迅速佈陣,自己仍單獨與頡利可汗對話。頡利見派出的使臣去而未返,李世民挺身而出,唐軍陣容整齊,似早有準備,大為恐懼,遂請求講和。突厥大小首領亦紛紛下馬,圍繞著李世民下拜。唐軍諸將爭相請求出戰,但李世民認為自己剛剛即位,國家尚未安定,百姓並不富足,應當休養生息,以撫慰為務。一旦開戰必有死傷,徒增百姓哀怨。即使此役獲勝,也未見得能平定突厥,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圖謀報復,將有無窮後患。於是下詔同意議和。
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在渭水便橋會盟,宰馬歃血,並贈其大量金帛,頡利可汗遂率軍北撤。
渭水會盟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兵臨城下非常不利的嚴峻形勢下,憑藉高超的謀略和過人的膽識化險為夷的一次大國軍事外交典範行動,雖然是城下之盟,卻是敵人主動求和簽訂的平等互利條約,不僅震懾的突厥各部,也為唐朝休養生息贏得了時間,更為後續平定突厥奠定了基礎,足以載入史冊!這就是渭水會盟的核心意義。歡迎關注小邱牙醫,多一個身邊的口腔健康諮詢醫生! -
3 # 麟角1
隋朝末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亂。唐國公(世襲)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當時的李淵是隋派駐太原留守,職責是抵禦突厥入侵。李淵要問鼎中原,於是就與突厥可汗約定:“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可汗。”公元618年,李淵攻佔長安稱帝,唐朝建立。後又經過7年的征討,消滅了群雄割據勢力,天下得以統一。公元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8月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至此,實力已經非常強大的突厥,當得知唐有變故,遂發兵10餘萬,一路進攻挺進到渭水北岸,直逼長安。此時長安城內兵力不過數萬,人心惶惶。在這緊張的氣氛下 ,李世民沉著冷靜,果斷地採取“疑兵之計”,大膽地親自率領中書令房玄齡、侍中高士廉等6人,策馬趕到渭水邊,隔河與突厥頡利可汗對話,怒斥其負約,同時又許以金帛財物。正在這時,唐大軍也隨後趕到,威風凜凜地排列在李世民的身後。頡利可汗見唐軍軍容威儀 ,不禁地有些膽怯,也搞不清城內有多少兵力,既然有財富贈送,那就不必兵戎相見。於是,便與李世民在渭水便橋上(今西渭橋)斬殺白馬立盟,簽署了“渭水之盟”,退兵。
李世民“力挽狂瀾”地避免了一場對己不利的戰爭,為自己發展經濟,養精蓄銳贏得了時間;“渭水之盟”的意義就在於此。之後,唐朝政局穩定,國民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在不斷壯大實力的同時,李世民還培養了一支支能征善戰的精銳之師。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八月,李世民決定出擊東突厥。次年正月,李靖攻陷東突厥的大本營定襄 ,頡利可汗領殘兵敗將逃跑,被李勣堵住退路俘獲。
-
4 # 一點昊然氣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登基,東突厥的頡利可汗見有機可乘,於是率領二十萬騎兵進攻唐朝,一度兵臨長安城。此時,長安城內只有幾萬兵力,相差懸殊。
唐太宗臨危不亂,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蕭瑀以上輕敵,叩馬固諫,上曰:“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中國內有難,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禦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複製。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之必戰;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則克,與和則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卿第觀之!”結果頡利可汗退兵,唐朝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如果唐朝在當時的情況下交戰,一則兵力懸殊,國力無法支撐;二則剛剛經歷玄武門之變,朝中大臣還沒有完全聽命於太宗,軍心不穩。即便當時尉遲敬德初戰告捷,但大唐很難抵擋這樣的對手。即便突厥久攻不下,周圍的另一些民族,如鮮卑、句麗難免不會趁火打劫,如此這樣,大唐國家岌岌可危矣。
萬幸的是,突厥退兵之後,大陸出現了分裂勢力,開始走下坡路。而唐太宗登基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操練軍隊,國力蒸蒸日上。最終唐朝在公元630年,滅掉了東突厥汗國。
當最好的突厥遇上最差的唐朝,一場原本毫無懸念的戰鬥,得益於太宗皇帝高超的外交才能,使得唐朝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回覆列表
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大工程和連場戰爭導致國力衰微,義軍遍地,反隋群雄有許多人攀附北方突厥,如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李淵初期也曾臣服突厥。《舊唐書》記載,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部隊曾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為了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李氏父子決定忍辱負重,修好突厥,年年朝貢。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之後李世民隱忍不發,沒有做任何打擊突厥的事情,而是加緊訓練兵士,增強軍實。
隱忍多年後,貞觀三年(629年),唐軍主動攻打突厥,其中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突厥軍大敗,連續打擊後第二年,頡利可汗被唐軍活捉。東突厥滅亡。657年,唐朝派蘇定方等征討西域,俘獲沙缽羅可汗,西突厥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