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木老賊說社群

    社群的分類要看維度的,如果非要劃分,我認為有三大類:公益型社群、商業型社群、政治型社群,其中當下比較熱門的是商業型社群,公益型社群其次,而政治型社群在大陸暫時一般人無法參與;

    今天我就從商業型社群給題主做一個分支劃分吧,不同的社群劃分多少都有重合部分,只不過看待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一、品牌類社群

    品牌類社群分為心智型品牌和個人品牌,我們從這兩個品牌分類跟大家發散下:

    1.心智型品牌,心智型品牌指的是融入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場景IP,比如大型超市沃爾瑪、音訊聽書app喜馬拉雅、兒童樂園迪士尼、電商購物上天貓、聽歌app網易雲音樂、新鮮牛奶蒙牛等等這些絕大部分人能夠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屬於心智型品牌社群範疇,我把這些具有心聯網屬性的品牌都稱之為場景IP、他們所衍生出來的社群稱之為心智型社群,這類社群未來的價值非常巨大,非常適合普通個體以類IP身份來創業;

    2.個人品牌,基於個人魅力而凝聚的網際網路勢能以組織的形式存在的群體都屬於個人品牌類社群,比如羅振宇的羅友會、羅永浩的錘友會、吳曉波的吳曉波書友會、樊登的樊登讀書會、秋葉大叔的BetterMe等等都是基於個人影響力而凝聚的社群組織,這類社群現在也比較熱門,很多在網際網路上做內容的自媒體人,慢慢的積蓄了力量之後都會衍生到知識付費,變成學習型、培訓型的社群組織;

    如果從企業的角度垂直細分我們又可以劃分以下社群類別:

    二、企業生態社群

    1.在職員工型社群,這類社群一般是在大公司裡比較常見,當然現在很多公司也在慢慢靠攏了,這類社群有個特性,就是公司裡的員工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群主、人人都有粉絲,每個人在公司裡除了有固定的職責之外,在公司社群中還會擔任其他職務,比如小米公司、錘子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等等公司在內部都有社群的影子;

    2.離職員工社群,這類社群在我最初接觸社群的時候就在了,比如騰訊有南極圈、單飛企鵝俱樂部、華為有華友會、南方週報有南友圈、新浪有浪友會、百度有百腦匯、阿里有前橙會、阿里邦;這些大公司離開的員工其實也是公司裡口碑傳播的文化傳播者,如果他們在職期間公司的各項福利待遇、領導ok的話,我相信這些人離開了老東家也是會在社交網路、身邊好友去傳播公司的優點的,這對於後期公司的招聘新人是非常好的事兒,但是目前看還有很多公司沒有意識到這一塊,今後這塊應該會逐漸被公司意識到吧;

    3.渠道型社群,針對一些全國做分銷加盟的公司,通常會涉及到省代、市代、縣代這些代理商或者加盟商,現在的市場發展已經不是簡單的品牌授權、產品供給就可以了,還要在營銷上賦能,這個時候就要教會他們怎麼玩、怎麼和總部協同了,這就需要用到社群,教他們玩社群,怎麼拓客、怎麼做活動、怎麼運維老客戶、怎麼做復購等等

    4.門店型社群,這類社群一般屬於全國直營或者加盟的門店或者單獨開的門店都輸這個範疇,根據這類群體的特徵,大部分的社群都是在做營銷上努力,就是怎麼吸引客戶買產品,基於這類人群也誕生了一些培訓類社群;在公司而言,這類直面終端使用者的群體都會協助自建以門店為載體的本地化小區社群;

    我們再來按照其他標準做一下社群分類,如下:

    三、地區性社群,基於本地化自發組織的老鄉會、宗親會、球友會、遊艇會、Golf俱樂部、車友會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四、行業型社群,近兩年來越來越的行業都開始在關注社群,比如餐飲行業的餐飲內參、酒行業的江小白、肆拾玖坊、茅臺;母嬰行業的貝貝網、辣媽幫;教育行業的英語流利說、滬江網校;旅遊行業的驢媽媽、同程旅遊、中青旅等等,幾乎各行各業都在慢慢都有社群了;

    五、身份標籤社群,這類社群通常都是有清晰的社會標籤的,比如老闆、運營人、產品經理、企業家等等標籤,比如創業者身份的有黑馬會、企業家身份的有正和島、運營人身份的有運營研習社;產品經理身份的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投資人身份的有中青創投社群思維學院;社群人身份的有社群場景實驗室;

    七、興趣類社群,基於某種共同愛好而聚集的人群,比如喜歡打球、爬山、游泳、畫畫、演講等等為核心依託的群體,比如深圳有一個朋友在做形色演講社群、另一個朋友在做戶外羽毛球社群、周邊爬山社群、還有一些保險公司元件的旅遊社群都是基於愛好而形成的組織;

    八、女性社群,根據性別、年齡來劃分的社群近兩年也比較火,特別是基於女性的,比如北京有個女創社群、girlup社群、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白骨精公社等等都是基於女性而打造的社群,特悶的特性是鼓勵女性要自信、美麗、魅力、獨立主權、有事業心;

    我是社群界的場景派青木老賊,從2014年就開始全職做社群,2016年跨界寫了人生第一本社群書籍《場景化社群運營實戰手冊》,2017年自創IP品牌社群系統打法,2018年在賦能實體社群和踐行社群線下場景商業的路上,希望我們能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 2 # 孫洪鶴

    無社群不創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世界上對社群最早的解釋。網際網路時代每個社群都有不同社群的信仰、文化、價值觀、目的性、層次等方面都不相同。

    未來商業重點不在於營銷而是社交,懂社交者得天下,無效的社交是經營者最大的浪費。社群有以某種信仰的、共同愛好的、親屬關係的名義建立起來的,有以周邊朋友、同志、同學為核心的成員群,任何一個社群的本質就是成交,要麼物質成交如金錢、有價值物如產品;要麼精神成交,如認同、精神安慰;信任是一切成交的基礎,而信任成交的最高層次就是精神成交即是共同的信仰。任何一個有信仰的社群,其對社群的支援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重點解析招商型社群和產品型社群這2個社群的實戰:即賣貨群和招商群的運營手段:

    1、招商型社群:招商型社群本質就是興趣型社群,但商業目的更明確,就是招商。建立招商型社群就是邀請共同認同產品的人或想靠某種經營賺錢的人群,擴充套件人群就是想創業賺錢的人群。招商型社群的核心是賺錢,所以在招商型社群中要強調收益性,講述與有關賺錢的事,其重點在於如何解決群體成員對順利完成賺錢與事業的方法介紹。

    2、產品型社群:產品型社群有一個核心特點:高品質是產品的靈魂。

    提煉出產品型社群核心要素:高品質、低價格、超值優惠、無風險保障、服務等;其中高品質的支撐絕不是單純承諾、絕不是單純強調效果,這一點一定切記,高品質的支撐是靠的絕不是產品效果承諾。患者買的不是你的承諾,因為承諾沒有真實力證、缺少真實場景,絕大多數的質疑和負評都是因為你的過度承諾引發的,如果只會靠涮功能和承諾,這是不行的!

    產品型社群,產品的靈魂是根本,群主是社群的靈魂,如何做好一個群主呢?要從身份、氣質、精神等方面做起,群主就是自明星,明星要有自己的符號、名稱、圖案、影片、產品、理念,甚至是一種獨特信念、標準化等,這些都會影響成員。

    第一步,先要找到群精神原點,故事的立足點要強,利益規劃要明確,對應群體需求要迫切,利益越明確,對應需求越迫切,社群的粘性越大;

    第二步,在原點精神基礎上,提煉出足夠影響人心的品牌思想,或是一句足夠引起群體共鳴的口號或是理念,觸發這一切的根本是“群體中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找到它,引爆它。

    第三步,強化行為,堅守信仰,不動搖,制定清晰的可實現的路徑,領導群體往前衝,並給予利益如培訓、扶植等。

    事業就是你所能說服別人的數量與質量的綜合體,而你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最終指向一個方向:影響別人,並讓別人深信不已,即選擇、相信、跟隨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四家”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