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古代的休假制度建立於西漢時期,秦朝以前的官員想要休息,只能選擇請假,稱之為“告歸”,例如《史記·高祖本紀》有載““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自西漢之後,歷朝歷代均設立有相應的休假制度,假期長短各有不同,總體來說唐宋兩朝最為輕鬆,元明兩朝最為苦逼,並自清朝中後期開始逐漸向西方靠攏。

    兩漢時期:始建“休沐”制度,官吏五日一休

    漢朝時期,由於官員平日裡辦公、住宿均在官衙,且家屬不允許跟隨,如此一來官員們的洗漱、換洗便成了問題,於是朝廷便規定官吏每五天可以休假一天,返回家中休息、洗漱,“休沐”一詞也正是因此而來,其中“休”指休息,“沐”則指洗漱沐浴。

    關於這一休假制度,《漢律》之中有明確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而《史記·百萬君傳》對此也有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而除了常規休假之外,朝廷還會在重要節日給官員們放假,不過漢朝時期的節假日並不多,按照《續漢書·禮儀志》的記載,漢朝官員只在夏至、冬至兩節各放假五天,皇帝誕辰則放假三天。

    唐朝時期:改為旬休制度,常假減少但節日增多

    西漢時期設立的“休沐”制度一直延續到隋朝,直到唐朝以後才對這項制度進行改革,主要源於唐朝時期官員們雖然白天在衙門辦公,但夜間除值班官員外,其餘官員均可返回家中居住,且朝廷也允許家屬隨異地為官的官員居住。

    按照《唐律》的規定,由於元日(春節)、冬至、清明時常有重大祭祀活動,而官員們也要返鄉祭祖,因此這幾個節日每次放假七天,而中秋、夏至、臘日則放假三天,而放假一天的節日更是多達二十一個。除了傳統節日之外,唐朝還曾增加了很多特殊假期,唐玄宗李隆基便因崇通道教,因此規定道誕日(二月十五日)放假一天,同時又於開元十七年(729年)將皇帝誕辰命名為千秋節,也可放假三天(唐肅宗時改為一天)。

    兩宋時期:官吏們最幸福的時期,假期為歷朝歷代之最

    宋朝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之中官員福利最好的時期,不僅官員待遇極好,而且假期同樣極多,宋朝的“休沐制度”基本延續了唐朝,但放假時間卻有所延長,因此宋朝便成為了歷朝歷代之中傳統節日最多、假期最長的時間。

    與此同時,宋朝寬鬆的休假氛圍,使得官員們的請假也隨意了很多,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便曾記載,宋朝官員如果不想值夜,只需在本人名下寫上“腹肚不安,免宿”之類的簡單理由,便可返回家中。根據統計,宋朝除了常規假期之外,各種法定節假日和節令節假日合計達百天,全年假期更是長達一百二十天以上。

    元明時期:最為苦逼的時期,官員假期縮水嚴重

    元朝時期,由於統治者受遊牧習俗影響嚴重,結果大部分節假日被取消,並規定每年的假期只有短短的十六天。

    朱元璋去世之後,官員們開始大訴苦水,朝廷於是重新恢復了“旬休”制度,然而即使如此,官員們每年的休息時間,仍然不過五十天左右,相較於唐宋兩朝,可以說縮水極為嚴重。

    清朝時期:前期延續明朝制度,後期開始向西方靠攏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三個節日,但由於三個節日在時間上太過接近,於是乾脆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將三個假期予以貫通,每年年末的臘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官衙“封印”停止辦公,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開印”辦公,至於具體哪天放假,則由欽天監選擇吉日。

    於是在光緒六年(1880年)以後,星期日休息制度開始出現在個別新式學堂,當然其主要目的仍然是照顧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例如福州船政學堂在光緒八年(1882年)規定,在洋教習任教的一個班,學生可以隨教習星期天休息,但在其他三個由中國教習任教的三個班,則無此規定。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舊曆開始逐漸被公曆取代,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起,清政府開始逐步推行星期日放假公休制度,率先推行的是一些新設立的中央機構,例如主管教育的學部、主管經濟的農工商部、主管外交的外交部等,陸軍部則於次年開始推行,而最守舊的吏部和禮部則從宣統三年(1911年)夏開始推行,至此星期天公休日開始得到廣泛推行。

  • 2 # 志存高遠慕先賢

    五一長假已經結束了啦~,是不是感覺時間過得好快呢,大家快來分享下都去哪裡玩耍啦?假期,無疑是生活最好的調節劑,從古至今未曾改變,然而,假期總是那麼短暫,你知道古人是怎麼放假的嗎,我們一起穿越過去看看吧~

    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說政府工作人員,每工作四天就休息一天。

    到了唐代,延續了數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變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後一天休息。但唐代的官員平常是可以回家的,每天早來晚走,到專門的衙門裡辦公。看起來唐朝相比以前假期少了很多,但實際上並不是。由於唐代經濟發達,民間的一些生活習俗也影響了假期的制定。每逢春節、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分別休3天假;元宵節、中元節、孟蘭盆節、端午節、重陽節、三伏天幾乎每逢節氣都要休假一天。

    是不是以為唐朝的假期很多呢?宋朝人的假期更加讓人羨慕。宋朝基本上是繼承了唐朝的休假制度,但是也做了一些調整,正是因為這個調整,使得宋朝在歷朝歷代中,創造了放假最多的記錄。據《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一年的法定假日達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除此之外,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官員“封印”,停止公務,回家探親,次年正月二十返回衙門“開印”辦公,是不是感覺宋朝人很輕鬆!

    和之前的各個朝代相比,元代在節假日製度上顯得迥然不同。因為宋朝過於寬鬆的休假制度,導致了後來的吏政渙散,所以一方面為了防止重蹈覆轍,另一方面由於元朝是少數民族討厭漢族的繁文縟節,元朝的假期被大大縮減。元代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這待遇跟宋朝一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或許是受了元朝的影響,到了明清兩代,政府官員就沒有唐宋時期寬鬆的休假制度了。明朝旬休制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辰能有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

    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 ,不過到了清末,休假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鴉片戰爭後,受西方假日製度影響,例假由原來的每月3天旬休,變為了星期日休假制,並一直沿襲至今。

    古代條件有限,既沒有什麼夜生活,也沒有手機、電腦、電視,更別說什麼電影院,那麼古人放假都在幹什麼呢?一般是郊遊,訪友,沐浴,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還有他們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刻苦努力學習了,畢竟金榜題名可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啊!

  • 3 # 富美鄉村

    秦代時候官吏告假稱作“告歸”,到了漢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根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官員每五日當眾可以休假一天,所謂“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務人員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發刮臉(看來漢朝的官員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嘿嘿)後來這個制度又有了放寬,《史記》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可見官員不但可以洗澡休息,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團聚。放假時間:一年總計休息73天。

    除了類似週末這樣的休假外,漢代政府也規定了節慶的假日。漢代規定:冬至、夏至為例假。古時候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祀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為了消除疫病、荒年、飢餓和死亡。漢代對於冬至甚為重視,《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在漢代這兩個節日必須放假,但是放幾天,沒有明確地記載。放假時間:不確定。

    漢代時候另外規定有臨時的假日,即告假,分為“予告”和“賜告”。予告是因為有功,國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賜告則是因病給予的假期,但是時間不能太長,漢代明確規定,請假三個月免官。放假時間:可以因具體情況來確定,但是一般不能超過三個月。

    唐代《假寧令》規定:休假制度從五日休息一天改為十日休息一天,稱之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後一天,各休假一天。到了南北朝時期,官員開始編組在夜晚到官署輪流值班,從唐代開始,不值班的官員從下午以後就可以回家了。由於大部分官員和他們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沒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於官員留在官署的時間減少,削減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宋朝官員休假日較唐代官員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寬鬆。放假時間:每旬一日,合計36日,約佔全部假期的32%

    唐宋時期,除了常規假日外,政府還規定官員在一些傳統節日、新型慶祝性節日、宗教性節日享受休假的權利。這些節日按照節日性質可放假1、3、5、7天。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節和冬至等節日,每次可放假七天,已經相當於今天的黃金週了。在唐代有53個各類節慶假日,學生有專門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共有54個各類節假日,只有18個節假日官員可以自由活動,其餘36個可能要出席相應節假日慶典活動。放假時間:由《假寧令》可知,節假日構成了唐代假日所佔比例的最大部分,約佔68%。具體為:春節,冬至各七天;寒食、清明合二為一,共四天;中秋、夏至、臘八各三天;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正月最後一日、春社、秋社、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三伏、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天;學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

    在唐代,婚假、喪假、探親假已經非常完備,很具有人情味。具體為:探親假,父母在3000裡以外,每三年有30天,父母在500裡以外,每五年有15天。婚假,兒子行冠禮時,有3天假,親戚有1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其他親戚結婚則減少到5、3、1天。喪假,父母喪事,文官強制性退職三年,武官為100天;親身授業老師去世,給假3天。特殊假日,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皇帝勝過老子和佛祖,唐代重要人物放假,主要是有三個人,老子誕辰,佛祖誕辰都要放假1天,皇帝誕辰放假三天。但是到了宋代,老子和佛祖的誕辰日節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換,所以說這個假日也是最不確定的一個假日了

    到了元代,情況發生了變換。在元朝的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休息,什麼旬假、大休都沒有了,全年節假日減少到了16天。明清時期,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喪假期,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了,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們特批才能獲得。這段時期全年只有三個節日假期,即春節、冬至和皇帝的誕辰,這種改變顯示了個人對於父母和皇帝的義務的強調。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經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認為與自己的經歷相比官員們很受優待了,所以有官員提出要恢復前朝休假制度的時候被朱元璋給駁回了。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春節、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實際實施後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後來規定從12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朱元璋死後假期逐漸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節日可放假18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後期開始有所變化。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時間一長,中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層基本上實現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 4 # 飛奔而來的橙子

    這裡的休假主要是指官員的休假,而且古代這個範圍太寬泛,每一朝都有不同的休假制度。

    古代官員的假期還是挺多的,休沐、事假、病假、喪假、節假等都有,不過具體到某一朝就會有所不同,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

    漢朝,休假制度成為定製,實行五天工作日製。“吏五日得一休沐, 言休息以洗沐也”。不過,為了不影響公務,實行的是輪休制度,也就是說雖然每個人每五天都能休息一天,每個人的休息時間不同。

    當然,這是定製,跟現在的週末一樣。除此之外還有探親假,喪假,冬至夏至假,皇帝誕辰假,元旦假等等。

    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隋朝。

    到了唐朝,因為公務繁忙,自高宗永徽年間開始,五日一休改為十日一休,稱為“旬休”。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等節日也會放假。

    另外,唐朝的事假特別多,官員因距離老家距離不同,每年都有不同時間的假期。父母在3000裡(唐制一里合現在450多米)以外的每年休假30天;500裡外者每年休15天。此外節假日,兒女及近親結婚,父母忌日,師傅喪事等都有假期,父母去世文官要守孝三年,武官100天,等等,這些加起來唐朝官員每年有百天假期,怪不得要改為旬休呢。

    宋代與唐代的不同之處在於節假日特別多,逢節必休,事假比較少,每年大概有120多天假期,比唐朝還要多一些。

    元代大概是假期最少的朝代,每年只有16天,當然,事假、喪假還是有的。

    明代的法定節假日也不多,旬假被取消。朱元璋時期只有18天,元旦5日,冬至3日,元宵節10日,朱元璋後增加了月假三天,一年有50多天假期。

    清朝沿襲明制,最大的特點是“封印”,由欽天監擇以冬至日前後的日期,封印,然後到元宵節後解除封印,中間都是假期,一個月左右。

  • 5 # 指尖阻擋流年088

    首先,我們要問,在傳統中國是否有相當於星期天的例假日?答案是有的。在漢代,官員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辦公,這個假日稱為“休沐”,下至隋代仍然奉行這一個假日。不過在漢代以後的分裂時期,南方中國曾經有所改變;我們知道,至少建都在今日南京的樑朝曾經規定每十天之中才僅有一次的例假。自唐至元都奉行這一個規定。這些假日稱為旬假或旬休,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後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明、清時代再進一步削減,完全廢去這一類假日的規定(直到民國時期,星期天才成為官方假日)。

    我們如何解釋中國歷史上對例假日的不斷削減?可以想得到的簡易答案有兩個:第一,這種改變可能反映出需要由公務員處理的政府職責(或許是繁文縟節)長期的增加;第二,中國歷史上可能有這樣的一個趨勢,皇帝對待他的官員越來越像一個嚴厲的主人。大致說來,這些解釋可以用於統治權力較前代集中的明、清時期。唐代的事例則有所不同,因為如我們將要談到的,唐代的節慶假日和其他假期相當多。

    要了解從五天之中有一天假期的漢制轉變到在比例上只有一半的唐制,我們必須考慮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官員的住所。可以斷言的是,漢代官員習慣上住在他們的官署,而不是住在家裡。因此在理論上,雖然平常他只在清早和傍晚正式辦公,但是在日夜的任何時間他都可以處理公務。由於大部分官員住在他們的官署,休沐的假日對於家庭在一定距離內的官員來說,等於是一個回家的休假。

    根據史籍所載的例子,在這樣的一個假日裡,一個清廉的官員由於無力乘車或乘船,會步行回家。一個喜歡交際的人在回家途中,會首先拜訪他的親戚朋友。無疑地,很少官員會不肯休假。下述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有趣而且發人深省。

    前漢時期,薛宣守左馮翊(一個鄰近首都的郡),在夏至或冬至,所有官員都休假,只有賊曹掾張扶不肯休假,照常坐曹治事。因此,郡守薛宣下了這樣的一個教令給他:

    “蓋禮貴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來久。曹雖有公職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從眾,歸對妻子,設酒餚,請鄰里,壹笑相樂,斯亦可矣。”

    張扶因此自覺羞愧,而其他的官屬則讚美這個教令。

    漢代以後,可能繼續有一段時期官員必須住在官署裡。這可以用公元3世紀曹魏時期的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個苛刻的官員不肯給一個屬僚一天的假期去探望他生病的父親,而這個屬僚的父親就住在官署附近。大司農王思在他年老的時候變得疑心很重,當這個屬僚因為父親病篤而要求請假時,王思生氣地表示:“世有思婦病母者,豈此謂乎?”第二天,這個屬僚的父親死了,王思一點也沒有悔恨的意思。

    在南北朝時期,當官員開始編組在夜晚到官署輪值時(這個方法在此後的帝制時代中國一直施行),休假的制度就可能有了改變。從唐代開始,官員習慣上是上午或上、下午在官署裡,然後回家。當然,如果是一個朝會的日子,京城裡的官員會先在清早上朝,然後才到他們的官署。由於大部分的官員和他們的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沒有必要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於官員留在官署的時間減少,削減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

    除了類似星期天的休假外,政府的法令也規定了節慶的假日。在唐、宋時期,有放假一天、三天、五天或七天的大小節慶。最長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七天。在唐代,據我統計,一年共有五十三天的節慶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誕和老子的誕辰各放假一天。宋代有五十四天這樣的假日,但只有十八天被指定為“休務”,可以推測到其他的假日至少有一部分時間要照常辦公。宋代不認為佛誕和老子誕辰是法定假日,這可能反映佛教、道教影響力的衰退。

    元代規定有十六天的節慶假日。明、清時期,節慶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還少。政府法令最初只規定了三個主要的節慶:新年、冬至,還有皇帝的生辰。實際上,端午節和中秋節也變得重要了。不過明、清時期的主要改變是採用了長約一個月的新年假或寒假。欽天監的官員會選擇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的一天,作為全國官員“封印”的日子。大約一個月之後,又會宣佈另外一天來“開印”。在這一段期間,官員仍要不時到他們的官署,但是司法案件完全停止處理。寒假可以看作是對例假日和節慶假日損失的補償。

    當個人為了執行對家庭和宗族的責任時(例如,近親的婚喪),政府的法令也規定有回家的休假和相類似的假期。最寬大的是唐代的規定,包括:

    一、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二、兒子行冠禮時,有三天假期;如果是親戚,則有一天。

    三、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的近親行婚禮,則分別有五日、三日、一日的假期。

    四、父母親去世,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

    五、其他的近親去世,分別有三十日、二十日、十五日或七日的假期;如果是遠親,則分別是五日、三日或一日。

    六、親身受業的老師去世,給假三天。

    七、個人的忌日,給假一天。

    八、在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在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後一項,這些規定似乎大部分為宋代所遵循。明、清時期,許多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成為特殊的,必須等待皇帝的批准。唯一完全嚴格執行的規定是,父母親去世之後強迫解官三年。這些改變似乎顯示了個人對皇帝及父母親責任的增加或不斷強調,相對的忽視了其他的社會關係――譬如對其他親戚和老師的責任。這顯然是明、清時代道德的一個特色。

    關於每日的工作時間表,令人覺得有趣的是地方政府長官的地位有很多地方都像皇帝。這種類似甚至從他們官署建築構圖的相像反映出來(當然,在比例上完全不同)。一個地方衙門,就像皇帝的宮殿,在前面有大門和庭院,兩側有警衛和屬僚用的小戶間,大堂相當於皇帝的正殿,主要用來執行儀式和其他正式的事情。二堂相當於皇帝的其他殿堂(特別是後殿),主要用來完成每日的職務。在一個小衙門裡,二堂或二堂的部分常被指定為簽押房。這個私人的辦公室或事務室,官員可以用來閱覽公文,也可以和他的親信幕僚商談,無論是在上午例常的辦公時間,或者在下午、晚上其他隨意的工作時刻。皇帝也會為了同樣的目的,指定一個內殿或事務室,雖然不稱為簽押房。衙門後面的部分,用作長官家庭的住所,相當於皇帝后妃的後宮。

    皇帝的時間表通常從清早的朝會開始。儀式性質的集會通常在節慶的日子,或每隔三天(三日、六日、九日)、五天(五日、十日)舉行。比較不正式的集會則在其他各天甚至每天都可以舉行。朝會的時間早得驚人,約在早上五點或六點。如果朝會到七八點才舉行,就被認為晚了。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有名的圓明園視朝,許多官員為了準時到達,必須半夜起床。大致上,清朝的統治者相當忠實地遵守這個早朝的時間,這一事實無疑有助於清代成為一個穩定而長久的朝代,雖然它是外族。

    不過,清朝皇帝的榜樣並非一定為地方官所仿效,雖然他們在自己的官署或者會依據類似的一個時間表。甚至當雍正皇帝對各省長官作特別嚴密的監察時,官員工作仍然十分弛慢。根據雍正朝刊刻的《州縣事宜》,許多府、縣官簡直都不在早上開始辦公。《州縣事宜》要求他們改革,至於效果如何,那就很難說了。

    中央政府通常用鼓或鍾宣告辦公時間的開始(或結束)。地方政府,特別是府、縣級,一般使用聲音比較不威嚴的傳梆和打點。在笞打的處罰下,衙吏和差人不得不準時到衙。在元代,權相桑哥甚至在相府嚴格地使用這個方法對付他的屬僚;有名的藝術家兼學者趙孟就曾因為在晨鐘之後才到達而受笞打。在趙孟向更高層的機關控訴之後,桑哥才把這個處罰限於曹吏以下。

    對於官員的升遷,服務的時間(勞)和服務的表現(功)同樣地受到考慮。至少早在漢代,就已經如此規定了。不過,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政府使用簽到簿讓官員簽到,則不十分清楚。在元代有一個例子,政府倉庫的官員、胥吏和警衛必須在所謂“卯酉文歷”上籤到。明、清時期,在許多機關裡,使用類似的簽到簿似乎已成常例。在唐代,定期值夜的官員要在“直簿”上籤到,這種直簿大概在較早時期已經存在。有時候值夜只不過是虛應故事,譬如在北宋時期,四館的官員常常冒稱肚子痛來躲避值夜。結果館閣的值夜簽到簿“宿歷”得到了“害肚歷”的外。

    當然,一個謹慎的官員不只遵守辦公時間,而且還會增加許多額外的工作時間。我要引用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內的工作時間表作為例子,當時他正領導平定太平軍的戰事。曾國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九日的日記記載,他決定他的每日時間表必須包括下列各項:

    上半日:見客審貌聽言―作折核保單―點名看操―寫親筆信―看書―習字

    下半日:閱本日檔案―改信稿―核批札稿――查記銀錢賬目

    夜間:溫詩―古文――核批札稿―查應類事目

    曾國藩又決定在早上特別留意吏事和軍事,下午特別留心餉事,晚上則專心於文事。大致上,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來這是他每天工作的方式,雖然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些變化。我還要補充一件事,為了平衡他的工作,他每天要下一兩局的圍棋。但是由於他不是一個特別高明的弈手,因此他只是偶爾玩玩,可能不花很多時間。很顯然,他非常勤勞謹慎地恪盡他的職責,他的榜樣影響了很多和他同時的人。

    曾國藩是一個謹慎的家長,他不僅為自己訂下了工作時間表,對他的家人也是一樣。根據他幼女的自傳,1868年他在兩江總督任內時,他為家裡的婦女訂下了這樣的一個時間表:

    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巳。

    午刻後:紡花或績麻、衣事。

    中飯後:做針黹刺繡之類、細工。

    酉刻(過二更後):做男鞋、女鞋或縫衣、粗工。

    家中的男子則要做四種功課:看、讀、寫、作。曾國藩親自驗功,有些功課每日驗一次,有些幾天一次,有些則每月一次。

    這使我們聯想到帝制時代中國學生的時間表。中央官學(太學或國子監)學生的待遇大致和官員相同,同樣地有相當多的假日。這些學生的數量不多,多半是數百人,而數千人的時候較少。大部分學生在私學私塾讀書,他們在上、下午都用功,只有主要的節慶才放假。明、清時期,私學私塾也有大約一個月的新年假或寒假。

    和學校的時間表有關的,我們必須注意到中國教育史上通常被忽略的一點,那就是農家子弟的學校只在農閒季節上課。漢代的作品《四民月令》(這本書主要是業農者的時間表)載,九歲到十四歲的幼童要在一月、八月、十一月人小學,十五歲到二十歲的成童要在一月和十月人大學。唐代的中央官學學生,在五月也有十五天的田假,

  • 6 # 一路堅持560

    在秦朝及以前,是沒有法定的節假日,也沒有具體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員每天都要按時上班,如果遇到什麼特殊情況,需要提前請假,經皇帝或相關部門的批准後,方能離開。秦時的官員請假稱“告歸”,告歸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養,二是身體老邁需告老還鄉。

    西漢“五日一休沐”

    到了西漢時期,正式確立了休假制度,據《漢律》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即官員每五日可以放假一日。這個休沐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星期六、星期天。除了常規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於官員的喪假和探親假,要根據遠近定天數,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誕辰放假3天,這樣算起來一年總共能休假73天;這種慣例一直沿襲到隋朝。

    到了唐朝永徽年間,採用了南朝的樑國“旬假”,改為了每十日休假1天,分為上中下旬各一天,又稱作“浣”;唐朝除了這樣的常規假,每年還有3個“黃金週”,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分別休3天假,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端午節、重陽節、三伏天幾乎每逢節氣都要休假一天,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假,這樣算起來,假日超過了百天(也不少啊)。

    到了宋朝,在唐代假期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節日最多的朝代,不但開創了“天棋節”這樣的新節日,幾乎是逢節必休,《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還有一個省親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各級官署停止辦公,回家過年;各種假期加起來比記載要多很多,每年合計有一百多天;和我們現在差不多。

    到了元朝,假期制度發生了大變化,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不需要什麼假期,法定節假日只有十六天。

    明朝的jiaqi

    到了明朝時候,朱元璋是個工作狂,規定每年只有18天假期,元旦五日,冬至3日,元宵節10日。朱元璋過世後,增加了月假3天,加上原來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天,比宋朝少了將近一半。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但到了清末,休假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鴉片戰爭後,受西方假日製度的影響,例假由原來的3天月假,變為了週日休假,這種制度一直沿襲至今。

  • 7 # 跪射俑

    在漢朝之前,放假制度還不太完善,實際上工作制度也不是那麼完善,所以官員基本是有事可以告假,具體怎麼操作就看情況了。直到漢朝,才把放假的規定整體落實,並寫進了法律中。

    西漢時《漢律》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也就是幹五天休息一天。休沐這個詞也是符合古代國慶的,因為古代洗澡或者洗頭髮不像現代那麼方便,所以天天都洗澡也不容易,因此會把放假叫做休沐,意思就是休息,沐浴。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因為漢朝的規定是官員在工作日都不能回家,要住在官府, 因而如果一直不放假就一直見不到家人,長久顯然是容易出心理問題,因此五天一休息也是給官員回家團聚的機會。除了五天休息一天以外,漢代還有一些固定的節假日,比如夏至、冬至都會休息一天。這種操作一直延續到隋唐。

    休沐

    古代放假稱之為休沐

    到了唐代,由於不再要求官員工作日住在官府,或者是家人住在府衙後面的居住區,因此黑心朝廷選擇壓榨官員,改成了十日一休,也因此稱之為“旬休”。《滕王閣序》裡面那句“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就是指的這個旬休,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可見唐初就是這個制度了。這個休息日也被稱作“浣”,即洗沐的意思,和休沐實際上是一個含義。

    而且唐代政府對於“旬休”卡的很死,不能隨便放假,規定了三品以上官員在休假前要“告假”,而且結束假期之後還要去銷假,稱之為報到。如果心大忘了,是要扣錢的,甚至會因此丟掉官職。

    不過雖然黑心朝廷減少了日常休假,節假日卻有所增加,其中春節和冬至堪比“黃金週”,放整整七天假,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神奇的假期,比如皇帝的生日,休息三天,釋迦牟尼、老子誕辰也會1天,相信唐朝人對這兩位的感激和我們今天對屈原帶來的三天假的感激是一樣的,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唐代中國各種教派的融合和包容。

    這樣的假日還有很多,根據《唐六典》中的記載:“內外官吏則有假寧之節”,這一條下的註釋是這樣的: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各一天假日。五月給田假,九月給授衣假,各十五日。”--《唐六典》

    這麼算其實唐朝的各種迷之假期很多,而且很任性,三伏天還給放假,更不要說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了。這樣算來,大大小小的假期林林總總加起來有50多個,可以說是非常幸福了。

    中秋放假

    中秋等節日在唐宋就有假期

    宋朝也是一個幸福的朝代,假日甚至比唐朝還多,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黃金週可以盡情high;還有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現代是節日的,不是節日的也都有假期。這樣一來,一年的法定假日足足有七十四天,日常休假還是一樣有,因此還要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一共有一百一十天。

    除此之外,唐宋都有探親假,喪葬假期等規定,在家裡有事的時候也是有操作空間可以請假的。

    不過到了元朝,幸福的生活就再也沒有了,法律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這種生活壓力,只有養家餬口的信念和工作狂支援元代的官員每天辛勤工作了。

    本來以為到了明朝能好一點,結果遇到一個終極工作狂朱元璋,皇帝都沉迷工作無法自拔,大臣顯然只能更加努力追隨天子的腳步。於是明清都是平時一個月休息三天,就算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加起來也沒有多少天的休息,比起唐宋來更是能讓官員們感慨沒有早出生幾百年。

    據記載,朱元璋由於太過工作狂,把假期瘋狂削減遭到了抗議,於是被迫加了一些假期,雖然依然是剛剛提到了那麼點,但是這已經是明朝爆肝的官員們努力抗爭的結果,十分令人感動……

    總的來說,大部分朝代對於傳統節假日都還是會人性化的放假的,平時的休假也有明文規定,可以讓官員們不沉迷工作到過勞死。如果遇到了一個極為勤奮的皇帝,那官員們只能上行下效,學習艱苦奮鬥精神了。

  • 8 # 蘋果的歷史

    朝代不一樣,休假的方式也不一樣。假期的稱呼也不同。

    秦漢時期的休假叫"告歸"。

    漢代對喪假的規定是36天到3年不等。同時,漢朝還建立了5個工作日製度,即"吏五日得一休沐"。漢代人的休假制度,從《漢律》中便可瞭解到相關內容。根據漢律記載,“吏員五日一休沐”。這也就是說以五天為一個週期,工作四天就休息一天。這個制度的確是夠人性化的,官員連續工作四天也的確夠辛苦的,那就放他們一天的假,回到家裡好好洗洗頭,刮刮鬍子以及洗洗澡。其實,這種制度設計也是有很深刻的意涵的。因為古人極重視孝道,尤其是漢代以孝治天下。其中的一種選官方式就是舉孝廉,另外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之所以會每五天放一天的假,不僅是為了讓官員們休息,也是為了能讓他們有時間照顧父母、陪伴家人。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百萬君傳》中所言;“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

    到了隋唐時期,這一制度做出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五日一休變成了十日一休。一個月有上中下三旬,會在每荀的最後一天休息。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這一規定在唐高宗時期正是確定下來。唐代永徽三年(652),朝廷鑑於國事頻繁,所以決定將“五日休沐”改為“十日休沐”,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荀休”制度。王聘三在《古今事物考》記載:“永徽三年以天下無虞,百司務簡,每至荀假許不視事,以寬百僚休沐。”這就明確規定了官員每十天休息一天,一月可休息三天。而這三天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浣”,自此以後,假日又有了“浣”這一稱謂。

    宋元時期總體上沿襲了唐代的“荀休”制度。但宋代時,除了“荀休”制度外,在一些法定節日也可以休假。如根據宋人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太后生日)、夏至、立春、人日、中秋節、清明、七夕、末伏等這樣一些節日也可放假。這樣,統計起來,共有七十四天法定休假日,再加上規定的三十六天的“荀休”,總共有一百一十天休息日。這已經和今天的休假制度非常接近了。到了元代,由於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討厭漢族的這一套繁文縟節加上對漢族官員懷有歧視態度,故而將休假日期進一步縮減為一年十六天。

    到了明清時期,我們就明白了還是宋代好。宋代不愧是文人士大夫政治,所以權力很大,享有的權利也有很多。而明清時期呢,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皇帝使用大臣如同主子使喚家奴一般。別的不說,就拿這休假制度來說吧,明代逐漸地減少或取消了“荀假”制度,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即春節、冬至及皇帝的生日。總的來說,三十六天的“荀休”日加上十八天的法定節日,全年可休假五十餘天。

  • 9 # 職場醉逍姚

    任何時候都是有適當的假期的

    秦漢時期。

    秦代時候官吏告假稱作“告歸”,到了漢代就有了休假制度。根據《漢律》記載,早在西漢時就有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官員每五日當眾可以休假一天,所謂“休沐”就是休息沐浴的意思,公務人員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要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發刮臉(看來漢朝的官員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嘿嘿)後來這個制度又有了放寬,《史記》記載:“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可見官員不但可以洗澡休息,還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團聚。放假時間:一年總計休息73天。

    除了類似週末這樣的休假外,漢代政府也規定了節慶的假日。漢代規定:冬至、夏至為例假。古時候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祀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為了消除疫病、荒年、飢餓和死亡。漢代對於冬至甚為重視,《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在漢代這兩個節日必須放假,但是放幾天,沒有明確地記載。放假時間:不確定。

    漢代時候另外規定有臨時的假日,即告假,分為“予告”和“賜告”。予告是因為有功,國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賜告則是因病給予的假期,但是時間不能太長,漢代明確規定,請假三個月免官。放假時間:可以因具體情況來確定,但是一般不能超過三個月。

    唐代《假寧令》規定:休假制度從五日休息一天改為十日休息一天,稱之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後一天,各休假一天。到了南北朝時期,官員開始編組在夜晚到官署輪流值班,從唐代開始,不值班的官員從下午以後就可以回家了。由於大部分官員和他們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沒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於官員留在官署的時間減少,削減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宋朝官員休假日較唐代官員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寬鬆。放假時間:每旬一日,合計36日,約佔全部假期的32%

    唐宋時期,除了常規假日外,政府還規定官員在一些傳統節日、新型慶祝性節日、宗教性節日享受休假的權利。這些節日按照節日性質可放假1、3、5、7天。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而像春節和冬至等節日,每次可放假七天,已經相當於今天的黃金週了。在唐代有53個各類節慶假日,學生有專門的田假和授衣假。宋代共有54個各類節假日,只有18個節假日官員可以自由活動,其餘36個可能要出席相應節假日慶典活動。放假時間:由《假寧令》可知,節假日構成了唐代假日所佔比例的最大部分,約佔68%。具體為:春節,冬至各七天;寒食、清明合二為一,共四天;中秋、夏至、臘八各三天;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正月最後一日、春社、秋社、二月初八、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三伏、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天;學生田假,15日,授衣假,15日。

    在唐代,婚假、喪假、探親假已經非常完備,很具有人情味。具體為:探親假,父母在3000裡以外,每三年有30天,父母在500裡以外,每五年有15天。婚假,兒子行冠禮時,有3天假,親戚有1天假,子女婚事有9天假,其他親戚結婚則減少到5、3、1天。喪假,父母喪事,文官強制性退職三年,武官為100天;親身授業老師去世,給假3天。特殊假日,重要人物的生日要放假,皇帝勝過老子和佛祖,唐代重要人物放假,主要是有三個人,老子誕辰,佛祖誕辰都要放假1天,皇帝誕辰放假三天。但是到了宋代,老子和佛祖的誕辰日節假日取消了,只剩下皇帝,而且皇帝不停的更換,所以說這個假日也是最不確定的一個假日了

    到了元代,情況發生了變換。在元朝的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休息,什麼旬假、大休都沒有了,全年節假日減少到了16天。明清時期,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喪假期,以上假期大多被取消了,少有的假日也要皇帝們特批才能獲得。這段時期全年只有三個節日假期,即春節、冬至和皇帝的誕辰,這種改變顯示了個人對於父母和皇帝的義務的強調。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經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認為與自己的經歷相比官員們很受優待了,所以有官員提出要恢復前朝休假制度的時候被朱元璋給駁回了。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春節、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實際實施後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後來規定從12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朱元璋死後假期逐漸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節日可放假18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後期開始有所變化。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人大量進入中國,他們每星期休假一天,時間一長,中國人產生了認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層基本上實現了星期天公休的制度。

    參考《中國古代休假制度》

  • 10 # 使用者6276745390

    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五日一沐”。“沐”就是洗頭髮。古人頭髮比較長,又沒有吹風機,洗一次頭要躺在那一動不動晾半天。這個“沐”就是讓你在清潔頭髮之餘,放空心思,滌盪心靈,然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學習中(以後各位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做面膜的時候也可以像古人一樣滌盪一下心靈)。總之,“休沐”就是放假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而華為挖空大山置放,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