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大陸的不動產證券化市場,發展得依然很快。
參與主體更多,物業型別也更多,也出現了更多有代表性的案例。
市場存量大了,也就方便我們總結規律、指導實踐。
實踐很重要。
最近這段時間,和很多做房地產基金的朋友聊天,發現雖然大家都非常關注不動產證券化市場,但或是隻知框架、不明內裡;或是理想主義、盲目樂觀;或是批判否定、評價負面。
其實,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看來,不動產證券化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的確存在很多問題,制度建設、市場培育、投資者群體等等方面,和成熟市場相比,都有較大差距。
寄希望於這個市場,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只能帶來失望。
但是必須認識到,先發優勢,往往也是這個時候奠定的。
即使是在起步階段,也已經有很多人透過這個市場,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經典案例,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結構同學只會客觀分析,不會胡亂解讀。
相較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更加理性,而且對於房地產行業非常熟悉——誰都不會是傻子,讓別人拿出真金白銀來認可你,總要給他們足夠的理由。
而轉換成房地產基金的角度就是:房地產基金要想開展類REITs業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01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先來看看,大陸首單PERE+REITs——大融城REITs。
專案牽頭方光大安石,是大陸領先的房地產基金管理公司,成功打造了自主商管品牌“大融城”,標的物業,就是位於重慶的觀音橋大融城專案。
交易結構比較傳統,屬於典型的專項計劃+私募基金+專案公司+標的物業的模式,
最終的發行結果非常好,其中優先A檔3.8%,優先B檔4.3%,重新整理了當時同類型產品最低利率記錄。
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投資者為什麼這麼認可這單類REITs呢?
我們已經知道,現階段,類REITs還屬於固定收益證券的範疇,機構投資者偏重的還是安全性。
因此,沿著這個思路,結構同學分析了一下這單專案的增信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資產處置收入現金流
超額覆蓋
累計跌幅36%的壓力境況下的資產處置收入
對優先A檔本金的覆蓋倍數>1.23
對優先檔本金的覆蓋倍數>1.00
物業持有人淨現金流
壓力境況下,物業持有人FFO
對優先A檔預期收益的覆蓋倍數>1.37
對優先檔預期收益的覆蓋倍數>1.08
物業抵押
觀音橋大融城評估值25.02億,按照12.87萬㎡的建面,單價為1.94萬/㎡
優先順序A級13億,LTV=52%
優先順序16億,LTV=64%
光大控股差額支付
光大控股提供差額支付承諾
證券結構化分層
優先A:優先B:次級=13:3:9,次級佔比36%
標黃的部分,可以說是這個專案的關鍵,合理的估值+合理的抵押率+光大控股的差額支付承諾,使得優先順序資產支援證券,呈現出光大控股發行的、有商業物業抵押擔保的、私募公司債券的信用特徵,自然也就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大陸類似於光大安石這種,有較強的股東背景,且股東願意提供增信的房地產基金,還有很多,而且很多機構都在嘗試著推進類REITs專案。
比如,近期正在推介期的一單產品——景瑞控股-鍇瑞投資京滬辦公物業資產支援專項計劃,主導的鍇瑞投資,是景瑞控股旗下專注於持有型辦公物業的投資、開發、改造、運營的基金平臺。標的物業是景瑞張江中心專案和景瑞中關村專案,並由景瑞地產作為增信機構,我們期待他們的表現。
02
如果說大融城REITs專案的順利發行,關鍵是光大安石作為 “富二代”,可以依託於光大集團的主體信用的話,新派公寓REITs專案,則是為草根房地產基金,則開闢了另一條道路。
也是較為傳統的專項計劃+契約基金+專案公司+標的物業的模式,這裡不多贅述。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一單專案的優先順序和權益級,都是市場化銷售給機構投資者的,而非由原始權益人自持。
所以,我們就得分別從優先順序、權益級兩類證券的投資邏輯出發,來看一下,為什麼它能夠最終成功落地。
對於優先順序來說,機構投資者看重的,還是安全性。
和前一個專案一樣,我們列出來核心的風控措施:
優先順序/權益級安排
優先順序1.3億
權益級1.4億
現金流超額覆蓋
標的物業淨現金流
對優先順序預期收益覆蓋倍數=1.01~1.53
標的物業概況
位於北京CBD東三環邊,70年住宅產權
建面5711㎡
評估值3.15億
評估均價為5.5萬/㎡
標的物業抵押
優先順序LTV=41%
全部資產支援證券LTV=85%
我們看到,優先順序具備了超額覆蓋+40%抵押率兩大明顯優勢,贏得了投資者的認可。
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作為70年住宅產權的物業,標的物業的市場單價一般是在8~10萬,考慮到這一層因素後,LTV將進一步降低到25%左右。
東西已經便宜到這種地步,還要什麼外部增信呢?
權益級的投資邏輯,其實也是看準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拿著1.4億的本金,借來1.3億、成本只有5.3%的槓桿資金,併購了價值5億元的物業。
3成首付買房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03
進一步的,我們還要再問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能夠接受這麼大的折扣?
因為,成本足夠低、空間足夠大。
觀音橋大融城,最初是一個叫做現代廣場的爛尾樓,是光大安石團隊整體收購的第一個商業專案,並於2010年完成改造升級後,正式開業。
而新派公寓最初的收購價格,是2.2萬/㎡,即使是以5.5萬/㎡的均價退出,升值幅度也是非常大了。
而房地產基金則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先確認一部分升值收益,同時透過商業管理+優先收購權的形式,實現對於物業的實際控制。
試想三年之後,光大安石和新派公寓再成立一期私募基金收購標的物業, REITs以略高於初始價格的水平實現退出——類REITs階段性融資的作用,就充分體現了出來。
上面兩個案例,分別代表了兩類地產基金開展類REITs業務的核心邏輯,也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現階段,房地產基金開展類REITs業務,關鍵還是在於價格。
無論是大融城REITs(優先順序LTV=60%),還是新派公寓REITs(優先順序LTV=40%),標的物業的合理估值,以及較高的折扣,都保證了優先順序份額的順利募集。
而較強的升值預期,以及合理的折扣率,則是吸引次級投資者的關鍵。
04
最後,我想談談,上述分析帶給我們的啟發。
誠然,中國的資產價格,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過去5年這種爆發式增長的情況。
升值空間降低,是不是就說明新派公寓REITs的案例,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呢?
顯然不是。
在如今大陸的不動產市場,撿到金子的機會並不少。
2016年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不良資產投資機遇期。
特殊機會基金紛紛入場,以很多人想不到的低價,獲得了優質資產。
募集基金→併購資產→修復資產→持有運營→基金分配清算,這一典型的房地產私募基金週期,一般要經歷3~5年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下半年到現在,我們在北上廣深,看到了這麼多城市更新/內容創新的專案入市的原因。
我也相信,在2019年,REITs領域會出現更多特殊機會基金的身影。
最後,借用新派公寓創始人的一句話,作為今天的結束:
“在中國一切新事物都需要在創新,都需要突破,所以不能等著綠燈亮了才去做,一定是在紅燈面前做好所有準備,等到綠燈一亮,你第一個衝出去。”
過去一年,大陸的不動產證券化市場,發展得依然很快。
參與主體更多,物業型別也更多,也出現了更多有代表性的案例。
市場存量大了,也就方便我們總結規律、指導實踐。
實踐很重要。
最近這段時間,和很多做房地產基金的朋友聊天,發現雖然大家都非常關注不動產證券化市場,但或是隻知框架、不明內裡;或是理想主義、盲目樂觀;或是批判否定、評價負面。
其實,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看來,不動產證券化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的確存在很多問題,制度建設、市場培育、投資者群體等等方面,和成熟市場相比,都有較大差距。
寄希望於這個市場,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只能帶來失望。
但是必須認識到,先發優勢,往往也是這個時候奠定的。
即使是在起步階段,也已經有很多人透過這個市場,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經典案例,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結構同學只會客觀分析,不會胡亂解讀。
相較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更加理性,而且對於房地產行業非常熟悉——誰都不會是傻子,讓別人拿出真金白銀來認可你,總要給他們足夠的理由。
而轉換成房地產基金的角度就是:房地產基金要想開展類REITs業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01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先來看看,大陸首單PERE+REITs——大融城REITs。
專案牽頭方光大安石,是大陸領先的房地產基金管理公司,成功打造了自主商管品牌“大融城”,標的物業,就是位於重慶的觀音橋大融城專案。
交易結構比較傳統,屬於典型的專項計劃+私募基金+專案公司+標的物業的模式,
最終的發行結果非常好,其中優先A檔3.8%,優先B檔4.3%,重新整理了當時同類型產品最低利率記錄。
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投資者為什麼這麼認可這單類REITs呢?
我們已經知道,現階段,類REITs還屬於固定收益證券的範疇,機構投資者偏重的還是安全性。
因此,沿著這個思路,結構同學分析了一下這單專案的增信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資產處置收入現金流
超額覆蓋
累計跌幅36%的壓力境況下的資產處置收入
對優先A檔本金的覆蓋倍數>1.23
對優先檔本金的覆蓋倍數>1.00
物業持有人淨現金流
超額覆蓋
壓力境況下,物業持有人FFO
對優先A檔預期收益的覆蓋倍數>1.37
對優先檔預期收益的覆蓋倍數>1.08
物業抵押
觀音橋大融城評估值25.02億,按照12.87萬㎡的建面,單價為1.94萬/㎡
優先順序A級13億,LTV=52%
優先順序16億,LTV=64%
光大控股差額支付
光大控股提供差額支付承諾
證券結構化分層
優先A:優先B:次級=13:3:9,次級佔比36%
標黃的部分,可以說是這個專案的關鍵,合理的估值+合理的抵押率+光大控股的差額支付承諾,使得優先順序資產支援證券,呈現出光大控股發行的、有商業物業抵押擔保的、私募公司債券的信用特徵,自然也就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大陸類似於光大安石這種,有較強的股東背景,且股東願意提供增信的房地產基金,還有很多,而且很多機構都在嘗試著推進類REITs專案。
比如,近期正在推介期的一單產品——景瑞控股-鍇瑞投資京滬辦公物業資產支援專項計劃,主導的鍇瑞投資,是景瑞控股旗下專注於持有型辦公物業的投資、開發、改造、運營的基金平臺。標的物業是景瑞張江中心專案和景瑞中關村專案,並由景瑞地產作為增信機構,我們期待他們的表現。
02
如果說大融城REITs專案的順利發行,關鍵是光大安石作為 “富二代”,可以依託於光大集團的主體信用的話,新派公寓REITs專案,則是為草根房地產基金,則開闢了另一條道路。
也是較為傳統的專項計劃+契約基金+專案公司+標的物業的模式,這裡不多贅述。
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一單專案的優先順序和權益級,都是市場化銷售給機構投資者的,而非由原始權益人自持。
所以,我們就得分別從優先順序、權益級兩類證券的投資邏輯出發,來看一下,為什麼它能夠最終成功落地。
對於優先順序來說,機構投資者看重的,還是安全性。
和前一個專案一樣,我們列出來核心的風控措施:
優先順序/權益級安排
優先順序1.3億
權益級1.4億
現金流超額覆蓋
標的物業淨現金流
對優先順序預期收益覆蓋倍數=1.01~1.53
標的物業概況
位於北京CBD東三環邊,70年住宅產權
建面5711㎡
評估值3.15億
評估均價為5.5萬/㎡
標的物業抵押
優先順序LTV=41%
全部資產支援證券LTV=85%
我們看到,優先順序具備了超額覆蓋+40%抵押率兩大明顯優勢,贏得了投資者的認可。
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作為70年住宅產權的物業,標的物業的市場單價一般是在8~10萬,考慮到這一層因素後,LTV將進一步降低到25%左右。
東西已經便宜到這種地步,還要什麼外部增信呢?
權益級的投資邏輯,其實也是看準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拿著1.4億的本金,借來1.3億、成本只有5.3%的槓桿資金,併購了價值5億元的物業。
3成首付買房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03
進一步的,我們還要再問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麼能夠接受這麼大的折扣?
因為,成本足夠低、空間足夠大。
觀音橋大融城,最初是一個叫做現代廣場的爛尾樓,是光大安石團隊整體收購的第一個商業專案,並於2010年完成改造升級後,正式開業。
而新派公寓最初的收購價格,是2.2萬/㎡,即使是以5.5萬/㎡的均價退出,升值幅度也是非常大了。
而房地產基金則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先確認一部分升值收益,同時透過商業管理+優先收購權的形式,實現對於物業的實際控制。
試想三年之後,光大安石和新派公寓再成立一期私募基金收購標的物業, REITs以略高於初始價格的水平實現退出——類REITs階段性融資的作用,就充分體現了出來。
上面兩個案例,分別代表了兩類地產基金開展類REITs業務的核心邏輯,也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現階段,房地產基金開展類REITs業務,關鍵還是在於價格。
無論是大融城REITs(優先順序LTV=60%),還是新派公寓REITs(優先順序LTV=40%),標的物業的合理估值,以及較高的折扣,都保證了優先順序份額的順利募集。
而較強的升值預期,以及合理的折扣率,則是吸引次級投資者的關鍵。
04
最後,我想談談,上述分析帶給我們的啟發。
誠然,中國的資產價格,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過去5年這種爆發式增長的情況。
升值空間降低,是不是就說明新派公寓REITs的案例,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呢?
顯然不是。
在如今大陸的不動產市場,撿到金子的機會並不少。
2016年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不良資產投資機遇期。
特殊機會基金紛紛入場,以很多人想不到的低價,獲得了優質資產。
募集基金→併購資產→修復資產→持有運營→基金分配清算,這一典型的房地產私募基金週期,一般要經歷3~5年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下半年到現在,我們在北上廣深,看到了這麼多城市更新/內容創新的專案入市的原因。
我也相信,在2019年,REITs領域會出現更多特殊機會基金的身影。
最後,借用新派公寓創始人的一句話,作為今天的結束:
“在中國一切新事物都需要在創新,都需要突破,所以不能等著綠燈亮了才去做,一定是在紅燈面前做好所有準備,等到綠燈一亮,你第一個衝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