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這個問題,司馬遷自己作了個說明。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司馬遷認為老子強調道,虛無,無為,書寫得難懂。莊子把道德進一歩發揮,扯得很遠,但其根本點還是順從自然。申不害努力工作,做好丞相,也是名實觀念的具體運用。韓非子剖析問題是非曲直,入木三分毫不留情。最後兩句是關鍵,這四個人的學說都屬於《道德經》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老子的學說含義精深廣泛。因為這四個人的學說一脈相承,所以放在一起作合傳。

    然而我認為司馬遷另有深意。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司馬遷對老子是很欽佩的。這首先是家學淵源,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對道家學說推崇備至,對儒家有種撇嘴的感覺。看原文。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父親的觀點司馬遷是贊同的,這在他寫的老子傳中流露出來,老子傳寥寥數百字,生平學說寫得十分簡略,而呵斥孔子的那一段寫得精彩紛呈,活靈活現,毫不吝惜筆墨。但為什麼一邊感嘆老子學說深遠,一邊又把老子扔到列傳之中,而且是四人合傳,這待遇是不是忒低了些呢?反觀孔子放在世家之中,獨立成傳,諸子之中顯得煌煌赫赫,這不是與老爹的評價相悖嗎?

    其實司馬遷有他的苦衷,他怕惹麻煩,為李陵辯護,使他受了宮刑,忍著奇恥大辱苟活於世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如果因為一篇稿子觸怒了領導,他的這畢生的心血可能會被付之一炬。他這種心態在《報仼安書》中表露無遺。

    為什麼把老子寫得太明白會得罪領導呢?這與漢初的政策和漢武帝的抱負有關。漢初一直推行黃老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特別是後宮的太皇太后薄夫人,太后竇漪房都是老子的鐵粉,劉徹從小看在眼裡特煩,自己做了皇帝要大展宏圖當有為之君,老子的嘮叨自然礙手礙腳,所以才有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專制。這要廢黜的道家,你還大肆鼓吹,是不是有意跟領導為難呢?但作為史家又不能枉曲史實以求自保,怎麼辦?

    司馬遷也是賊聰明,有意把老子貶到列傳之中,排得也靠後,而且是四人合傳,夠不顯眼吧。但這四人的選擇,以及傳記內容安排卻是頗費心思。老子傳著重講孔子向老子問禮的過程,表示老子比孔子的學問高。莊子傳用散道德,放論,指明莊子的學說與老子思想的區別。這一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說得很明白。原文如下: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可見道家是司馬遷,班固的祖師爺,講的是帝王的統治方法(南面之術),而象莊子這樣的放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放仼自流的無政府主義者,只講清靜虛無就可以天下大治是與老子的南面之術有本質的區別,相同的只是表面上的順其自然。第三位申不害是南韓的丞相,政績翡然,為相十五年,南韓強盛,無人敢犯,並著有《申子》一書,司馬遷卻著墨甚少,只是點出其名實致用的思想源自於老子,因為不能把老子學說的實用性寫出來。寫得最長的是韓非子傳,並不惜筆墨將《說難》篇全文照抄,其用意有二,一是說明法家源自道家,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卻是老子道德經的最早註釋者,寫有《解老》,《喻老》篇。司馬遷不引用,偏錄《說難》,其意在敘說自己心中的鬱悶,一個偉大的老子,我也不能盡情的書寫,豈不是另一種說難,此其二也。輯錄《說難》和評語中的"而老子深遠矣。"相呼應,意在提醒後世諸公讀《史記》老子傳時,一定要把四個人的思想合起來看,才能窺見老子思想的大致輪廓。

    最後補充一點,漢武帝廢黜百家,並不等於他拒絕百家思想,只是不讓民間瞎叨叨而巳,他的那一紙推恩令就是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神來之筆。帝王之術,唯帝王所專用,流落民間,禍患無窮,這也許是漢武帝要廢黜的內心獨白。你們往仙道上走,我才不管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小學教師招聘「熱度」高漲,教師崗位「待遇」究竟如何?成功入職教師行業的「門檻」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