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錦翼

    幾個老師回答的很好了,我說幾個唐朝筆記故事來看看,他們關於吃飯的想象。

    《前定錄》唐代宰相韓滉有一次傳召以為小官,結果這人遲到了,韓滉非常生氣,讓人拿鞭子抽他。這小官趕快說:“我因為有個兼職所以來晚了。”韓滉說:“你在我宰相這裡上班,還去哪兒搞兼職?”

    這個小官說:“我主管三品以上大員的食料。”

    韓滉估計嚇了一跳,問:“那你說說我明天吃什麼飯?”這個小官說:“這是個大事,我給你寫到紙上,你先收起來,明天過後,你打開看看我寫得對嗎?”第二天他去上班,中午跟皇帝一起吃飯,有種糕點挺好吃,皇帝說好吃你就多吃點,又送給他一盤,只好硬著頭皮吃完,當晚回家就便秘了。醫生給他開了些橘子水喝了這才好。

    次日打開小官所寫,完全正確。韓滉趕忙請教:“合著人類吃什麼不吃什麼每天都安排好了?”小官說:“副部級以上的每天安排,廳局級以上的有實權的每旬安排一次,科級以上的每季度安排一次。老百姓一年安排一次。”

    《遺史》上有個人叫李宗回,有一次進京趕考,遇見了一個人,言談之下,這人說:“我能知道你明天的飲食。”李宗回說:“前面那個縣城的縣令和我熟悉,一定會好好招待咱們,你算算明天咱們到了能吃點啥?”這人說:“先喝酒,再吃五種餡的混沌,最終吃不了主食。”說得很玄乎,第二天一到縣城,縣令安排在招待所(驛站)吃飯,果然先是一壺酒,過了一會,縣令說我家的小女兒八歲了,經常要求做家務,我就讓她包混沌,結果她包了五種餡的,于是就給你們都煮一些。兩人剛吃完,就聽有人稟報:“刺史大人到。”縣令出去迎接了。李宗回和那人只好回店,感覺沒有吃飽,想要再吃點,飯店的廚子已經下班了,只好餓著肚子——完全驗證了那位的預言。

    《遺史》上唐朝萬年縣警察局的李局長(捕賊尉)就是個任性的人。春天和朋友在一處小亭內野餐吃生魚片(現在叫日本料理),結果來了一個外人,坐在小亭內不走。

    李局長有些生氣:“你幹什麼的?”這人說:“我能知道你們的飲食?”

    李局長說:“那你說今天這生魚片,誰該吃,誰吃不到?”本意是對這礙眼外人的諷刺,但這人說:“你吃不到。”李局長怒了:“我身為主人,哪有吃不到的道理,我要今天真吃不到,我給你五千錢,要是我吃到了,別怪我不客氣。”說著就招呼大家說:“快吃。”

    結果他筷子剛舉起來,有人騎馬過來說:“京兆尹召見。”李局長不敢怠慢,趕快騎馬而去,臨行前招呼客人吃,不用等他。但叮囑廚子:“給我留兩碟,別讓我輸了。”

    過了一會,他回來了,廚子果然給他留了兩盤。李局長對那人就罵:“看看老子吃到吃不到。”但剛要抄起來,亭子上一大塊泥巴掉下來砸在盤子上,魚片成了泔水。李局長這才服了,輸給人家五千錢。

    從這些故事裡可以看出,領導們的飲食有糕點,還陪著橘子汁喝,還有餛飩,還是五種餡的,說明餡很多種,最後還有生魚片。

  • 2 # 歷史研習社

    唐朝的中央官員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在你腦海裡飄過的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不不不,你想多了,唐朝京官們的一日三餐可沒這麼豐盛。當然了,京官們吃什麼和官員品級也是有關系的。那他們一日三餐都吃些什麼呢?下麵我來為大家講講。

    既然是京官,我們就要把目光放到長安城。唐朝的京官工作還是很辛苦的,“日出而視事,日中而退朝。”天還蒙蒙亮,官員們就要起床了,整理著裝,吃一吃“小食”。唐朝人稱早飯為“小食”,這第一餐就來了。

    

    古代沒有煤氣灶,生火做飯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如果官員們在家吃,那麼選擇就很少。通常只有粥和餺飥。粥不必說了,餺飥是什麼呢?其實餺飥就是面片湯,唐朝人也叫它湯餅。官員們要是出去吃,那麼選擇可就多了。有異域風味的胡餅,就是現代的芝麻烤餅;還有蒸餅,包括花捲、饅頭、包子等等;還有煎餅,這煎餅可不是山東的粗糧煎餅,比較像雜菜和面揉成一團下油鍋炸制的油炸大丸子。

    

    吃飽喝足,這官員們就得趕緊抹嘴上班去了,上朝的上朝,坐班的坐班。到了中午飯點,這上朝官員和坐班官員的午餐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只要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在工作日,中午這頓飯都是公家請客,不過對於京城的官員來說,這頓午間工作餐有“朝參日廊下食”和“非朝參日公廚堂食”的區別。

    朝參日,也就是上朝參見皇帝的日子。唐朝規定,三品以下官員(不含三品),每月逢一、五日朝參;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朝參。還有一些重臣閣老就比較慘了,基本上每天都要進宮參見皇帝。朝參日這天的工作餐叫做“廊下食”。唐太宗發現官員們“日出而視事,日中而退朝”,下班回家都過了飯點。于是他體恤下情,加上貞觀年間國家強盛,有能力供應朝食,于是在朝堂的外廊設置食堂,“廊下食”便形成了。

    

    在朝參日這天,公食都額外豐盛。一般五品以上官員和員外郎的廊下食是一百盤食物,三口羊。這廊下食的品類也是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的,冬季吃熱乎乎的餺飥和黍臛(黍臛是一種加了黃米的肉羹),夏季有冷淘粉粥,還供應水果蔬菜和一定量的酒。《唐會要》中記載了“慄黃文桃梨榴溼柿”、“茄子”等廊下食中的水果蔬菜種類。

    宰相級別的官員們當然是不會屈尊在廊外吃食的,他們會在政事堂大廳裡吃專門的“小灶”。這“小灶”一般是御膳房裡做出來的食物,由皇帝賞賜給群相,這頓飯因為是在政事堂裡吃,所以叫“堂廚”。別的官員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叫做“公廚”。說完了這廊下食,接下來我們說說平常各中央機關的官員都吃什麼。

    由於中央各部門的官員們不像宰相那樣有集中的辦公大廳,所以只能在大堂旁邊建一個食堂,各司的公廚為無緣參加廊下食的非常參官員供應午飯。百司公廚對百官食物的標準有這麼幾類;常食料、小食料、午時粥料。常食料就是日常食料,有米、面、羊肉、醬、醋、瓜果、酒、各類蔬菜等;小食料就是早點;午時粥料顧名思義就是午餐享用的粥。

    

    除了日常的飯菜供應外,公廚還會根據節日推出額外的節日食料。例如正月七日、三月初三有煎餅、元宵;晦日有膏糜;五月五日有粥;七月七日有斫餅;九九重陽節有麻葛糕等等。公廚供應飯菜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也是根據官員品級劃分的,像三品以上是上等,四品五品是中等,六品以下那就是下等了。大致看來看來,唐朝中央官員的伙食還是不錯的,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不過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國庫不敷,官員們的工作餐質量也就越來越差了。

    到了晚飯時間,公家可就不管飯了。家產豐厚的官員可以邀一眾友人去酒樓,吃吃切膾,也就是生魚片,還有燒鵝、烤羊等等;那麼並不富裕的官員呢,就只能回家喝點粥,就上一兩個餅子、饅頭,更甚者吃著糙米飯就鹹菜。晚飯就要視官員們的個人情況而定了。

    參考資料

    1.陶俊傑. 唐代公廚制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11

  • 3 # 歷史風暴

    唐朝的京官一日三餐吃什麼?

    唐朝首都長安在關中地區,這裡處於北方,所以以麵食為主。京官吃的最多的是餅類食品,有蒸餅、烤餅、湯餅和油炸餅。那時候不僅京官,連宮中衛士的主食也是餅。

    蒸餅

    蒸餅就是將面發酵在籠中蒸熟而成。其中,雙拌方破餅類似於現在的饅頭,帶餡的蒸餅就是今天包子。另外,還有薄餅卷肉、薄餅卷菜等,俗稱春餅。

    (春餅)

    烤餅

    烤餅又叫胡餅,也是受京官喜愛的一種食品,這是西域傳來的飲食。將面活好後作成餅狀再在外面散上芝麻,放到爐中烘烤,等烤到外焦裡嫩就可以了。外殼的酥脆再配上芝麻的清香,好吃!

    烤餅還可以放上陷做成餡餅,人們比較愛吃的是韭菜餡和羊肉陷,但是最有特色的還是五福餅,這種餅由五種不同的餡料做成,吃起來口味不同回味無窮!

    在這些京官中最愛吃烤餅的應該是白居易,他不僅愛吃烤餅,還學會了自己做烤餅,後來他調任忠州刺史,還親手做烤餅給萬州刺史吃。

    湯餅

    就是麵條湯,麵條煮熟後,趁著熱吃下,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會吃的大汗淋漓,別提多舒服了。

    冬天吃熱麵條湯,夏天就吃過水麵。麵條煮熟後在冷水中浸泡,等麵條完全變涼後撈出,澆上熟油、鹽、醋、芝麻醬、小菜等,不僅開胃而且消暑!

    炸餅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尤其是盛唐時期,物產豐富,百姓富足,所以那個時候對食用油的消耗極大。於是就有了比較奢侈的炸餅。漢朝以前,華人吃的主要是動物油,到了漢朝後植物油開始越來越多,等到唐朝的時候植物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以油炸食品也逐漸擺上餐桌。比較著名的有麻花。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理論上古代只要把四書五經背熟了就能考上狀元,為什麼多數人卻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