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法統是不一樣的,蜀漢在三國時期是稱帝的,劉禪是以天子的身份投降曹魏,這在歷史上也是第一次。秦末的子嬰是以秦王的身份投降,西漢末年的孺子嬰和東漢末年的劉協都是以禪位的方式保全了性命。而劉禪是兵臨城下的亡國之君,這與主動歸降的吳越王是有本質區別的。

    吳越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割據小政權,它不具備稱帝的先決條件。從其立國之初,就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從規則上看來,它一直是臣屬的身份,只不過是經常更換效忠物件而已。所以,他納土歸宋仍然是在重複過去的戲碼,僅僅是程度上有所加深而已。這就屬於順應天時的行為,因為它的身上沒有包袱,也沒有負擔。末代國王錢弘俶本人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也沒有政治上的抱負,所以選擇投降不僅順應了本國的實情,也促進了統一的程序,所以後世對於他的評價頗高。

    而且,劉禪庸弱是後世的公論,他是因為無能,沒有辦法守住父親留下來的基業而被後人唾罵的。如果他是力戰而死,國破家亡,那麼在歷史上還會留下來一筆不錯的記錄。可是在崇尚名節的古代,劉禪的昏庸就是他最大的罪行,招致亡國更是無從推卸,所以要被後人指責。而歷代吳越王都是秉持著民本思想,對於百姓非常優厚。在北宋建立後,吳越王本來有一搏的實力,當時它的國中有精兵十萬,如果負隅頑抗也是肘腋之疾。但是錢弘俶卻選擇了納土歸宋,避免百姓遭受塗炭,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談。以至於蘇軾曾言“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這樣的民間聲望使得末代吳越王也能夠擁有很大的支援力度,丹書青史很多也是由民心所支撐起來的,因而吳越王能夠得到很高的評價。

  • 2 # 望月dai曉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力雄厚的藩鎮被封為王,具有高度自治的權力,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 五代,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卻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 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 帝的政權被《 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 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 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 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統稱十國。

    在這近百年的大割據的時間裡,各個政權互相征伐,屍橫遍野,千里無人煙,受苦最深的永遠是貧苦大眾,經常是晚上睡覺前還是後唐的人,早上一睜眼又歸屬了後晉,真真是苦不堪言,直到後周具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周世宗柴榮準備大展巨集圖的時候。可惜天不假年,到宋太祖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人心思安,天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個前提下吳越率眾納土歸降是順應了歷史的滾滾洪流,完全是人心所向。

    而說到劉禪,當時所處的時期應該說是處於相對平衡的時期,戰爭在這期間只是在邊境發生,核心地區的民眾是波及不到的,而且曹魏實力強大也不能保證完全有能力滅掉蜀國,何況還有吳國掣肘,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結果真的就或未可知,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率領尚有一戰之力的文臣武將,十多萬軍隊投降,讓劉備,諸葛亮所有人的半生奮鬥付之東流,加之之前他留給世人的印象,還有千古流傳的“此間樂,不思蜀”,劉禪不被覺得無能就怪了,或許他也是不想勞民傷財,再傷害百姓吧!

  • 3 # 初延

    吳越納土歸宋和蜀漢投降西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反差,其實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吳越王錢弘俶是藩王,而非帝王,而劉禪則為蜀漢正式的帝王。吳越國在建立之時,就以藩國而自稱,吳越第一任君主錢鏐為吳越國制定的既定方略:吳越國世世代代都要奉北方中原之國為正朔,而自己的國君則不能僭越稱帝。因為祖上這個規矩,所以在五代歷史上,吳越國也被視為是藩外之國,簡單的說,吳越國就是中原正朔王朝的藩屬國,故而,所謂吳越國納土歸宋則為迴歸正朔的體現。

    劉禪降魏之所以會被罵,是因為他丟了祖宗江山,魏、蜀、吳三足鼎立時,三國已經成為了實質上的國家,所以三國之間也並無歸順的道理。劉禪稱帝,也就算是承認了蜀漢為正式的獨立國家。蜀漢的江山來之不易,它是靠蜀漢昭烈帝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當魏滅蜀的時候,劉禪遽然投降,這就讓人們感到喪權辱國,如此皇帝,他當然會遭到後世百姓的唾罵。

  • 4 # 道術小解

    一,吳越納土,吳越為一隅之國向中原王朝投降,是順應歷史潮流,被大家接受。蜀漢被視為漢朝正統,投降篡漢的魏國,正統觀念的百姓士人心理上難以接受。二,吳越納土,是和平迴歸。蜀漢投降是被軍事打敗了。

    綜合來說,前者評價較高,後者被認為劉禪無能。

  • 5 # 晴波泡泡

    儒家的文化是非常講究道統和法統的。所謂道統就是儒家文明的傳承,法統就是政權合法性的傳承。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削平北方群雄,但其身份還是漢丞相。曹丕演繹了一場禪讓大戲,篡漢稱帝,在當時就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劉漢是法統的合法擁有者,曹丕是篡位,人心思漢。另外一派認為漢獻帝是禪讓給曹丕的,法統轉移是合理合法的。明代作家羅貫中是前一派的擁躉,蜀漢的滅亡是很大遺憾,正沒有壓邪。而北宋年間吳越南唐這些國家投降情況完全相反。即使是在五代十國這麼混亂的時代,中原王朝依舊被認為是政權法統所在。節度使篡逆,在短短50年裡換了5個朝代,再壞不過了,那沒辦法也是法統的轉移,邊疆割據政權更代表不了中國。北宋代替後周統治中原本身就於法理向順,統治者行仁政,文官治國,更是迅速得到了士大夫讀書人的認同。所以邊疆割據勢力投降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 6 # 當代曹植

    自從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之人,中國人就被帶偏了,都跟著羅貫中偏愛蜀漢,以蜀漢為正統,後來劉禪居然投降了,令多少中國人痛心疾首。

    其實劉禪投降與錢王投降,沒有本質區別。

    不願百姓為了自己的王位與強敵拼死一戰,使百姓免於燐青骨白之苦。從這點來說,並不能說明劉禪的無能,歸降也只是順勢而為,畢竟由司馬氏統一天下及北宋統一江南都是大勢所趨。

    但是,蜀漢的基業是劉備一手建立的!劉備一生都以“大漢皇叔”自居,扛著匡扶漢室的大旗。劉備之後的諸葛亮,姜維也都是以收復中原,一統天下為己任的。而劉禪身為人主,卻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選擇開城投降。棄先祖的基業和遺願於不顧,寒了前線出生入死的士兵之心。最令後人唾棄的是劉禪歸降後竟然“樂不思蜀”,不免讓人哀傷感嘆。

    五代十國時期在經過長期的戰亂之後宋朝已經統一了全國大多數地方,並且宋朝所代表的是中原正統王朝,具有傳統的代表性,而吳越國只是一個割據浙江的地方政權,從傳統的文士大夫看來向宋朝納土歸降是完成國家統一,功在千秋,因此具有很高的憑價。

    五代十國時期,錢弘俶的祖父錢鏐一直以善治國,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在病逝時,也不忘叮囑後人要量力而行之,要識時務,如果遇到真主便立刻歸附。而他的子孫們謹記祖宗的教誨,並沒有自大稱帝,而是一直尊奉中原為正朔。

    綜上,吳越是以一方諸侯自居,並無統一天下的野心,更多的只是保境安民,吳越納土歸宋是良臣終遇明主。而蜀漢是正統,曹魏是“漢賊”,蜀漢歸降,自然受到歷史的唾棄。

  • 7 # 93四個金

    吳越國歸宋和劉禪投降這兩個意義其實不同。五代十國時期在經過長期的戰亂之後宋朝已經統一了全國極大多數地方,並且宋朝所代表的是中原正統王朝,具有傳統的代表性,而吳越國只是一個割據浙江的地方政權,從傳統的文士大夫看來向宋朝納土歸降是完成國家統一,功在千秋,因此具有很高的憑價。而劉禪投降被罵無能是因為在當時及現在看來蜀漢政權才是真正的正統,是繼承了漢朝的功業,且人心向漢。曹魏則是一個篡權者。一個正統王朝的皇帝向篡權者投降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劉禪被罵無能也就不奇怪了

  • 8 # 江湖小曉生

    納土歸宋的吳越國,相對於後來的宋王朝來說,的確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宋王朝異常發達,一票皇帝都還不錯。

    可是獻城投降的蜀漢帝國,相比較後來的西晉王朝來說,其實只是半斤八兩的意味。晉王朝的確一統天下了,可是隻有短短50年時間,就被自己人給搞垮了。

    這麼一來,很多人就會覺得蜀漢帝國的劉禪投降司馬昭實在是太虧了,要是再堅持一些日子,西晉內部自然也會把自己擊垮的。

    吳越國一直都是俯首稱臣的姿態。

    自從錢繆建立吳越國開始,其實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獨立過,因為他們始終都向中原王朝稱臣,從錢繆建國到錢弘俶獻出吳越國,一直都沒有稱帝,只是稱王。

    中原王朝,經歷了五代,而吳越國總是向北方的五代稱臣,所以只能算是一個割據勢力,算不上是獨立的國家。

    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後,吳越國立刻又向宋朝俯首稱臣。總之就是鐵打的吳越,流水的王朝。

    納土歸宋說好聽點,是支援國家統一,有利於百姓有利於天下。說不好聽點,那就是沒有骨氣。

    當年錢弘俶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俯首稱臣,日子過得還算過得去。可是趙光義上臺以後,立刻把錢弘俶召到汴京。

    老大叫你去,你去不去?你去的話,老命可能不保,你不去的話,吳越國可能就要被攻打。為此錢弘俶只好屁顛屁顛地跑過去了。

    雍熙元年,改封漢南國王。四年春,出為武勝軍節度,改封南陽國王。俶久被病,詔免入辭。將發,賜玉束帶、金唾壺、碗盎等。俶四上表讓國王,改封許王。端拱元年春,徙封鄧王。會朝廷遣使賜生辰器幣,與使者宴飲至幕,有大流星墮正寢前,光燭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宋史》

    結果趙光義還是扣留了錢弘俶,錢弘俶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選擇了將吳越國的土地獻給趙光義,所以這是無奈之舉。

    後世之人之所以稱頌這種行為,其實主要是站在了宋朝的角度上,從錢弘俶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喪權辱國。錢弘俶本人在汴京城過60大壽的時候,喝了一杯酒就暴斃了,呆子都能猜得出來是誰幹的,應該跟趙匡胤的死有異曲同工之妙。

    蜀漢跟曹魏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而且是漢王朝的延續。

    從當時世人的角度來看,蜀漢的確是漢王朝的延續。雖然劉備不是漢獻帝劉協的後人,可是他好歹是老劉家的人,怎麼說都是漢太祖劉邦的後代,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性質非常相似。

    第一,蜀漢帝國在漢獻帝禪讓以後,基本上就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漢王朝的延續。既然是正統王朝的延續,那麼跟吳越國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再說了蜀漢帝國可不是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的,相反的是,蜀漢帝國總是跟曹魏鬧彆扭,兩家之間打了數十年的仗,基本上是誰也不服誰。第三,蜀漢帝國出的英雄人物實在是太多了,文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些人代表,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將,哪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所以說蜀漢帝國開城投降,會給人一種十分可惜的感覺。如果劉禪能夠堅持下去,說不定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當年劉備建立蜀漢的時候,其實就非常艱苦了,奮鬥了大半輩子,這才有了這麼一點積蓄,還被東吳偷襲奪取了荊州,劉備心裡那叫一個恨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三國志,出師表》

    但是沒辦法,上天從來沒有眷戀過劉備,一切都是劉備靠自己的實力爭取來的。打天下如此不容易,但是感覺劉禪丟天下,卻顯得十分容易。

    恨鐵不成鋼,或許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也有人認為,蜀漢不歸順曹魏,那是在逆天而行,是阻礙統一,不利於百姓生存,劉備劉禪是千古罪人。

    提到這種觀點,我就覺得有點好笑。為什麼不是曹魏投降蜀漢?偏偏是蜀漢要投降曹魏呢?難道就因為曹魏實力強大?

    要這麼說的話,那世界上那些小企業都別混了,直接投靠行業巨頭就行了,別再擾亂市場的秩序了。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因承製拜後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三國志》

    是這個道理嗎?當然不是的,人最可貴的其實就是奮鬥精神。曹魏、蜀漢包括東吳,沒有哪一家是想著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為的都是自己的權力。

    所以說千萬不要道德綁架,相反專家沒有出來談三國之前,大家的態度還算正常一點,認為劉禪代表著正統,正統投降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因為漢朝好歹也有四百年曆史了,蜀漢分明有機會繼續延續漢朝的統治,萬萬沒想到沒堅持下來。千萬別說什麼漢朝氣數已盡的廢話,這種話只能騙騙小孩。

    至於吳越國,壓根就沒有什麼正統性可言,相比較而言,宋朝好歹也是繼承了後周的江山,而後周是中原王朝,所以自然比吳越國更具有正統性。

    總結:吳越國沒有天然屏障,更容易亡國。

    蜀漢為什麼不容易亡國呢?那是因為蜀漢到處都是山川,這些山川就是蜀漢的天然屏障。就算是鄧艾大軍殺進來以後,其實只要劉禪堅持住,說不定還有翻盤的機會。

    畢竟姜維手裡的一票人馬還沒有投降,實力還在。而吳越國是不一樣的,在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周圍本身就到處都是諸侯國。

    而且吳越國周圍都是平原,壓根就無險可守。這種狀態是非常容易亡國的。就算錢弘俶沒有獻出國土,宋朝要滅亡吳越國,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不可惜。

    參考資料:

    《宋史》

    《三國志》

  • 9 # 臥牛說歷史

    愛之深責之切。

    對蜀漢有多愛,便對劉禪的無能有多痛心。

    還有一個原因,他投降的是司馬昭。

    假如,劉禪投降的是現在網路上的曹操,那便不會人呢罵劉禪無能,因為曹操現在的風頭正盛。

    幫李世民那就棄暗投明。

    輔證楊廣叫助紂為虐。

    同樣一件事,換個人,便是兩種意義。

  • 10 # 黃崖山人氏

    吳越王在當時的環境下,保土安邦,造福一方百姓,降宋避免刀兵之苦,一大善事。劉禪在諸葛亮的光環照耀下,相當於傀儡,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顯得昏庸無能,得過且過。諸葛亮一直在北伐,耗費了蜀國巨大人力物力和錢財,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慢性子和快性子人哪種人做事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