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明明一年有四季,也有365天,怎麼不在春天、夏天、冬天問斬、逼債,偏偏要選擇秋天呢?其實,“秋後算賬”好理解,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春天剛剛播種,夏天禾苗還在生長,惟有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剛剛打下的糧食也透著香甜的氣息,農民們有能力償還之前拉下的饑荒,也正是債主喜歡的時候,“秋後算賬”好解釋。

    可問斬呢?殺人是大事,不能輕易決斷,古人為啥選擇秋後問斬?這裡可謂大有講究:

    1、“秋後問斬”的說法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為啥廣為人知?

    春秋時,《左傳》曾經講過“賞以春夏 刑以秋冬”。《禮記》中也提到了“孟秋之月,詰誅暴慢,以明好惡”,典籍中講的就是秋天適宜處罰人犯的傳統。而“秋後問斬”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應該當推《水滸傳》了,是是明代的事兒,也藉由通俗演義傳遍四海,婦孺皆知。

    2、刻意放在秋天,有啥說法沒有?

    不繞彎子了,直接上乾貨,選擇秋天來=處決人犯,有下面四個實際原因:

    第一:古人講究章法,漢代大儒董仲舒發明瞭“天人合一”的理論,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秋天問斬是天意,順應節氣變化,一般選在秋天霜降之後行刑,漸成各朝代的定製。

    第二:人非草木,華人活著就講究一個“效天法地”,秋天是收割的季節,也是還債的季節,死刑犯處決,家裡也還是要辦喪事,這個時候不耽誤家裡的農事。

    第三:秋天屬金位,主肅殺之氣,刑殺較順應天時,也正是萬物蕭條的季節,是一年尾聲的開始,到了該算賬的時候了。

    第四:古代處死人犯,不是悄悄的就給辦了,而是大張旗鼓的舉行儀式,吸引百姓們觀看,也藉此有警示的意義,一般會有大量百姓圍觀,人數不足的時候甚至需要地方官去各家各戶做動員,而秋冬季節比較空閒,觀眾挺多的,宣傳效應算是比較好吧。

    再者,行刑時間選在“午時三刻”,也經過科學驗證,具有生理學上的依據:人犯行刑前都要酒足飯飽,而午飯之後,大腦的血液迴流到胃裡幫助消化,能讓人產生昏昏沉沉的睡意,一刀下去,更利於減輕犯人的痛苦感。

    當然,畢竟殺人是犯忌諱的事,選擇大中午,圖的就是陽氣最充足,算是為劊子手們衝煞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女與現在的美女的最大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