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痛並快樂著吧!(以下,多圖預警,建議wifi下瀏覽,土豪請忽略提示)
每天聞著茶香,確實是很舒服很享受的事情,每天可以喝各種好的茶,身體健康度都提升了好幾個點。
至於曬青、搖青、炒茶、壓茶……這些,我目前是在武夷山的巖茶廠,我們公司只做武夷巖茶,我就說說武夷巖茶的製作吧。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程式是:採摘——倒青——做青(反覆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關鍵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是其他製茶工藝少有的。
一般是四月份中下旬開始採摘,要看天氣,必須是晴天,採茶的時間也是有要求的,一般要在十一點的樣子去,露水都沒有了的時候,採下來之後人工挑出景區,拉到茶廠進行加工。採茶要上午十點多露水沒有了的時候去。
(四月份的我還很瘦  ̄▽ ̄第一張圖是前幾天的我)收完今日要做的茶青之後,就要加急送往茶廠進行製作(挑茶一般我不參與,一袋大概30斤,我挑不動)
時間一般要求在15: 00~18: 00(有Sunny)。要求把鮮葉置於竹篩或竹篾中,離地50釐米左右曬青,不可直接接觸地面(最好是要在草地上曬),葉片攤放厚度不超過3釐米。在曬青過程中,應輕翻2~3次,防止擦傷青葉,保證曬青均勻。一般在氣溫22~28℃條件下,室外曬青只需20~30分鐘。中午Sunny強,溫度35℃以上,葉片容易灼傷,一般不宜曬青。
接下來將曬青適度的葉片移到室內進行涼青,使之萎凋均勻,主要目的是散發曬青葉的熱量,讓水分重新均勻釋出,避免紅變死青。
做青中的搖青有3種形式:用手碰青、篩搖和機搖。因為量比較多,所以採用了機搖。
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鞏固已形成的品質。
這是炒青機,滾筒炒青機以加熱滾筒的方式炒青,青葉在筒中翻炒均勻。完成炒青後,不得停滯,馬上進入揉捻、包揉工序。(這個工序需要請大師傅來製作,一般人操作不來,製作途中很難拍攝,我旁觀時也沒找到機會拍)
這是手工炒青鍋,目前是少數小戶茶農使用的方法。手工炒青優點是炒青均勻,悶炒保水程度好,炒青適度容易掌握。手工炒青的方法是:在口徑為50釐米的平鍋或斜鍋內,鍋溫210~230℃,投葉1公斤,以悶炒為主,抖悶結合。(這個炒青方式的拍攝更難了,我也沒拍到……)
龍茶外形要求緊結、彎曲有皺節,所以炒青出鍋後不待冷卻立即趁熱裝桶揉捻,這時葉溫高,內含物的分子結構鬆散,葉子的柔軟性、粘性和可塑性較強,製成的條形能緊結、均勻。(這個講究力道,我只在旁邊看,沒有參與,有一定難度)
初焙,俗稱“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一些物質受熱轉化。下焙後6~7成乾的茶葉叫茶索。茶葉初制乾燥需經初焙、二焙及復焙3次烘焙。 烘乾機進口風溫為110℃~150℃,攤葉厚2~3釐米,歷時約15分鐘。下機後立即將茶條均勻攤放在笳藶上使之散熱、回潮,促使茶條內部水分分佈均勻。經攤晾回潤後再行團揉(布包揉),容易捲曲成形且碎茶少。
從茶葉被採摘回來進入茶廠加工,從鮮嫩的綠葉變成索條狀的毛茶,整整歷時18個小時,不可間斷,期間要時時刻刻注意著茶葉的每一絲變化,因為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最後的成品口感。
而這18個小時的加工做出來的,並不是市面上我們喝到的武夷巖茶成品,她只是毛茶,後期還需要更精細的工序、更漫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成品。
後面還有毛茶挑揀、復焙、風選、再復焙反覆焙3~5次之後,精品茶才出來,從四月初採到焙火結束,時間跨越了春夏秋冬。之後的過程我少有機會參與,也沒拍到圖,就不詳細說了。
五月底,去遇林亭喝茶。
六月去白雲寺喝茶(驚喜地發現穿的同一件衣服……)。
去茶山閒逛。
去升日峰喝茶。
又逛茶園……
冬天進茶園看看茶樹的長勢。
又去遇林亭喝茶。
跑到山巔,拍一張自己設計的泡袋美照~
包茶ing……
比較閒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喝茶。
在茶室工作……總之還有很多很多,我是比較喜歡拍照的人,沒事就拍兩張那種,所以照片比較多,在茶廠、茶園工作,總的來說,就是喝茶、做茶、包茶等等等等一切跟茶相關的事情,17年年底拿到了高階茶藝師證,等學習的更加透徹去考評茶員。
跟茶接觸的越久之後,就越喜歡茶。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痛並快樂著吧!(以下,多圖預警,建議wifi下瀏覽,土豪請忽略提示)
每天聞著茶香,確實是很舒服很享受的事情,每天可以喝各種好的茶,身體健康度都提升了好幾個點。
至於曬青、搖青、炒茶、壓茶……這些,我目前是在武夷山的巖茶廠,我們公司只做武夷巖茶,我就說說武夷巖茶的製作吧。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程式是:採摘——倒青——做青(反覆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關鍵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是其他製茶工藝少有的。
採摘一般是四月份中下旬開始採摘,要看天氣,必須是晴天,採茶的時間也是有要求的,一般要在十一點的樣子去,露水都沒有了的時候,採下來之後人工挑出景區,拉到茶廠進行加工。採茶要上午十點多露水沒有了的時候去。
(四月份的我還很瘦  ̄▽ ̄第一張圖是前幾天的我)收完今日要做的茶青之後,就要加急送往茶廠進行製作(挑茶一般我不參與,一袋大概30斤,我挑不動)
曬青時間一般要求在15: 00~18: 00(有Sunny)。要求把鮮葉置於竹篩或竹篾中,離地50釐米左右曬青,不可直接接觸地面(最好是要在草地上曬),葉片攤放厚度不超過3釐米。在曬青過程中,應輕翻2~3次,防止擦傷青葉,保證曬青均勻。一般在氣溫22~28℃條件下,室外曬青只需20~30分鐘。中午Sunny強,溫度35℃以上,葉片容易灼傷,一般不宜曬青。
涼青接下來將曬青適度的葉片移到室內進行涼青,使之萎凋均勻,主要目的是散發曬青葉的熱量,讓水分重新均勻釋出,避免紅變死青。
做青做青中的搖青有3種形式:用手碰青、篩搖和機搖。因為量比較多,所以採用了機搖。
炒青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鞏固已形成的品質。
這是炒青機,滾筒炒青機以加熱滾筒的方式炒青,青葉在筒中翻炒均勻。完成炒青後,不得停滯,馬上進入揉捻、包揉工序。(這個工序需要請大師傅來製作,一般人操作不來,製作途中很難拍攝,我旁觀時也沒找到機會拍)
這是手工炒青鍋,目前是少數小戶茶農使用的方法。手工炒青優點是炒青均勻,悶炒保水程度好,炒青適度容易掌握。手工炒青的方法是:在口徑為50釐米的平鍋或斜鍋內,鍋溫210~230℃,投葉1公斤,以悶炒為主,抖悶結合。(這個炒青方式的拍攝更難了,我也沒拍到……)
揉捻龍茶外形要求緊結、彎曲有皺節,所以炒青出鍋後不待冷卻立即趁熱裝桶揉捻,這時葉溫高,內含物的分子結構鬆散,葉子的柔軟性、粘性和可塑性較強,製成的條形能緊結、均勻。(這個講究力道,我只在旁邊看,沒有參與,有一定難度)
初焙初焙,俗稱“走水焙”,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一些物質受熱轉化。下焙後6~7成乾的茶葉叫茶索。茶葉初制乾燥需經初焙、二焙及復焙3次烘焙。 烘乾機進口風溫為110℃~150℃,攤葉厚2~3釐米,歷時約15分鐘。下機後立即將茶條均勻攤放在笳藶上使之散熱、回潮,促使茶條內部水分分佈均勻。經攤晾回潤後再行團揉(布包揉),容易捲曲成形且碎茶少。
從茶葉被採摘回來進入茶廠加工,從鮮嫩的綠葉變成索條狀的毛茶,整整歷時18個小時,不可間斷,期間要時時刻刻注意著茶葉的每一絲變化,因為一絲一毫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最後的成品口感。
而這18個小時的加工做出來的,並不是市面上我們喝到的武夷巖茶成品,她只是毛茶,後期還需要更精細的工序、更漫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成品。
後面還有毛茶挑揀、復焙、風選、再復焙反覆焙3~5次之後,精品茶才出來,從四月初採到焙火結束,時間跨越了春夏秋冬。之後的過程我少有機會參與,也沒拍到圖,就不詳細說了。
在茶園、茶廠工作其實還蠻享受的,如果不跟隨做茶的話,做茶的連軸轉確實很累,如果運氣不好,這款茶做好另一款茶又成熟就得繼續做,連續連續的熬夜,不過熬過4、5月之後,日子就很美好了。五月底,去遇林亭喝茶。
六月去白雲寺喝茶(驚喜地發現穿的同一件衣服……)。
去茶山閒逛。
去升日峰喝茶。
又逛茶園……
冬天進茶園看看茶樹的長勢。
又去遇林亭喝茶。
跑到山巔,拍一張自己設計的泡袋美照~
包茶ing……
比較閒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喝茶。
在茶室工作……總之還有很多很多,我是比較喜歡拍照的人,沒事就拍兩張那種,所以照片比較多,在茶廠、茶園工作,總的來說,就是喝茶、做茶、包茶等等等等一切跟茶相關的事情,17年年底拿到了高階茶藝師證,等學習的更加透徹去考評茶員。
跟茶接觸的越久之後,就越喜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