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發現爸爸

    當前社會,對於“孩兒寶”的家長譴責並不少,例如面對熊孩子後面的熊家長。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容易出現一些不自知的“孩兒寶”習慣:

    1、護短

    我們的身邊,中不缺乏護短型家長,這型別家長在發現孩子的“短處”時,往往會輕描淡寫或者聽之任之,更有甚者不屑一顧,理由是“孩子太小,出錯難免”;當別人對他孩子“揭短”時,這型別的家長則會極力迴避,據理力爭以證明“短”的不存在或“短”之有理。

    護短型家長的心態一般是因為對孩子的愛,於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不想人家是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從教育心理上講,這種父母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家長的護短只會讓孩子覺得犯了錯沒什麼,反正有家長兜著。那麼,這個孩子在之後的學習或生活當中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甚至是不計後果去做一些有違法律和社會公德的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面對犯錯,想要孩子擁有正確的態度和認知,更需要家長擁有良好的心態。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給孩子說明錯的原因,如果孩子不妥當的行為給其他人帶來了困擾,家長還需要帶著孩子誠懇給對方道歉,讓孩子意識到“犯錯是要負責任並且有所承擔的”。

    幫孩子護短,是縱容孩子;讓孩子敢於獨立承擔責任,才是他未來人生的財富。

    2、溺愛

    問十個家長“對孩子該不該溺愛”,估計是不會有家長回答是“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總是會出現一些不自知的溺愛行為。

    例如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沒要求的也給孩子一應俱全,別人家的孩子有電子手錶、蘋果平板和名牌包包,自己的孩子一樣也不能少。這樣輕易滿足的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變得:急躁任性,一不滿足或者沒及時滿足便大哭小叫甚至發脾氣;大手大腳,不懂得珍惜與感恩;追求物質享受,不體貼他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無幸福感,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容易缺乏理想追求。

    例如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睡懶覺、不吃飯、遊手好閒等。生活懶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上進心和奮鬥的意志,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例如哄求孩子,連吃飯、睡覺、學習這些是孩子本該自己做的事情,家長總是主動提出優待方案“促使”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後果是你越央求孩子,孩子越扭捏作態。這樣的教育不僅讓家長該有的教育威信喪失殆盡,還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缺失責任心,以自我為中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學習理化的學生,將來報考大陸哪些名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