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華龍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古代世界的居民並沒有消失。大多數情況下,針對某一個族群的整體肉體消滅應該說很少發生。真正消失的是人的文化、語言文字、宗教、習俗,最終使得原族群徹底喪失了對過去的記憶,被完全同化。對於曾經建立過自己的政權的族群來說,這些往往始於喪失政治獨立。我們來一一簡述一下這幾個族群文化後來的走向。

    重複一下題目:

    阿卡得(阿卡德)、蘇爾美(蘇美爾)、亞述、巴比倫、赫梯、迦太基、迦南、腓尼基和菲力士人都哪去了?(題主的筆誤已修改)

    我們按照語言和時代給這些族群分組,並分別簡述他們的時代背景和去向。

    1. 蘇美爾

    兩河流域最早建立城邦國家並創立文字體系的文明。早期在公元前第四千紀末期以烏魯克等城邦為中心,形成了城邦系統。在阿卡德人第一次統一兩河流域並分裂後,蘇美爾人建立了他們歷史上唯一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烏爾第三王朝。在進入公元前第二千紀後,蘇美爾人在亞摩利人進入兩河流域的大潮中逐步喪失了政治和族群上的獨立,逐漸融入其他人群當中。

    一個蘇美爾國王,Lagash的國王Gudea。推上刻著楔形文字銘文,Gudea Statue銘文,是現在蘇美爾語課的入門閱讀材料之一。

    蘇美爾在政治上、族群上消亡後,其文化在兩河流域流傳了一千多年。應該說蘇美爾文明給楔形文字文明打下了基礎,在宗教、文字、文學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 阿卡德、亞述、巴比倫

    三者本質上是同一種語言。阿卡德語後來分成兩種方言,巴比倫語和亞述語。所以,當我們提到阿卡德人、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時候,實際上只是說操同一種語言不同方言的人。這些人彼此之間不一定有血統上的聯絡,也很難說是否有族群上的歸屬感。實際上,巴比倫和亞述兩邊的文化基本上平行發展,即便是政治上一方取得支配地位的時期,也並沒有完全在文化和族群上統一過。

    使用阿卡德語最早成形的政治實體是公元前第三千紀中後期的阿卡德帝國。大家不要被古代社會的“帝國”這個詞迷惑。帝國本身不一定十分龐大,我們在這裡把所謂帝國理解成一個控制其他的國家、政治實體的國家就行了。阿卡德帝國發源於阿卡德城,最有名的統治者是薩爾貢大王和他的孫子納拉姆辛。

    阿卡德的薩爾貢大王

    阿卡德帝國分崩離析之後,“阿卡德”作為一個文化和政治區域的名詞留存下來,和蘇美爾一起,分別在後世兩河流域統治者的話語體系中被當作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代稱,直到公元前第一千紀。

    亞述是兩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最早在公元前第二千紀初期是一個城邦國家,以他們在安納托利亞的貿易殖民地及其複雜的貿易網路著稱。後來遭到亞摩利王Shamshi-Adad一世的入侵和征服。之後在中亞述時期,特別是Assur-Uballit時期開始,逐步強大,成為一個帝國。經歷一段時期的衰落之後,新亞述帝國再次崛起,成為第一千紀早期兩河流域當仁不讓的唯一超級大國。後被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所滅。

    巴比倫處在兩河流域南部。最早也是一個城邦,然後在公元前第二千紀初期建立了亞摩利人的王朝。在著名的漢謨拉比統治時期統一兩河流域。漢謨拉比以其所頒佈的法典著稱(雖然並不是兩河流域最早的法典;但的確是保持比較完好、刻在石碑上的)。巴比倫後來被可能來自伊朗的Kassites統治,該王朝歷史幾百年。在古代中東的阿瑪爾那國際體系當中作為諸強之一的巴比倫,就是這個Kassite巴比倫。之後Kassite統治完結,恢復了巴比倫人本土的第二伊新王朝。然後巴比倫經歷了諸多弱小王朝統治後成為了亞述的附屬國,直到公元前七世紀末期和伊朗的米底人一起推翻了亞述帝國並繼承了後者的土地,建立了迦勒底王朝,史稱新巴比倫帝國。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巴比倫被伊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政府,至此,兩河流域在楔形文字文明消亡之前再無獨立的政權。

    巴比倫人應該說也消失了。中東還有一群自稱迦勒底人的基督徒,主要是天主教徒。但他們和古代巴比倫在語言、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絡,也不比今天所謂亞述人和古代亞述人的關係更強。基本上是近現代的產物。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亞述、巴比倫都控制過不同的地區,並對被佔地區的居民執行過放逐和遷移政策,所以很難說操阿卡德語亞述和巴比倫方言的人都屬於一個族群。巴比倫人和亞述人一直是外延很模糊的概念。

    3. 赫梯

    赫梯語是一種印歐語,屬於已經消亡的印歐語系安納托利亞語族。公元前第三千紀後期開始操印歐語的人群進入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地區,慢慢取代了本土土著居民的地位,建立了若干政權。其中最強的可謂赫梯新王國。赫梯的極盛時期是公元前第二千紀中期,曾經和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權。赫梯給我們留下許多關於古代國際關係的文獻,如他們的條約。赫梯也留下了不少宗教儀式文獻和一部法典。

    埃及和赫梯的Kadesh之戰的藝術加工。請不要在意細節,特別是下方那個埃及人詭異的表情。

    公元前12世紀前後赫梯都城哈圖薩突然被放棄,王公貴族可能大舉東遷。之後赫梯王國銷聲匿跡。

    但是在今天敘利亞地區和土耳其西南部出現了一批好處新赫梯諸王國的政權(Neo-Hittite Kingdoms),他們使用象形文字盧維語(Luwian/Luvian),是赫梯文化最後的遺存。這些政權慢慢都被新亞述帝國吞併,之後成為了亞述行省。盧維人曾經是安納托利亞地區西部的居民,傳說中荷馬史詩裡的特洛伊城就可能是一個將盧維語的國家(赫梯條約裡的確存在赫梯與Alaksandu的Wilusa國王的條約,換言之也就是Ilios的亞歷山大)。

    安納托利亞語族的語言還有呂西亞語等,出現在希臘古典時期。

    4. 迦南、腓尼基、迦太基

    三者在語言上一脈相承,應該說都是亞非語系(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西北閃米特語支的迦南語(Canaanite)。區別在於時代。迦南人是公元前第二千紀古代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居民的統稱(除此之外還有亞摩利人,Amorites);腓尼基人是公元前第一千紀初期開始這一地區居民的稱謂,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黎巴嫩地區;迦太基是腓尼基城邦國家推羅(Tyre)在北非突尼西亞地區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的意思和地中海地區的“那不勒斯”(nea polis)一樣,本身就是“新城”(qart hadasht,相當於希伯來語的qiryah hadashah)的意思,後來形成了自己的國家並且與羅馬爭鋒。

    實際上,希伯來語也是一種迦南語,和腓尼基語非常接近。

    有人說腓尼基人就是會行船的迦南人,二者很難說有多大的差異。當然,到了第一千紀,腓尼基城邦裡面有更明顯的獨特的宗教傳統,每個城邦有自己的主神。但這也可能是第一千紀地區宗教氛圍整體變化造成的,不一定代表族群的斷裂和替代曾經發生過。腓尼基人至少到希臘化和羅馬統治時期還存在。慢慢腓尼基語不再有人講,這個地區歷經羅馬、拜占庭、伊斯蘭諸政權的統治,慢慢喪失了文化獨立性。

    迦太基人被羅馬所滅,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歷經基督教化、伊斯蘭化,也早已喪失了早期腓尼基/迦太基傳統。政治、文化、族群各方面都已經蕩然無存。

    5. 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被認為是公元前12世紀入侵地中海地區的“海上民族”的一支(埃及史料記載;plst),非利士人在考古特徵上,與希臘邁錫尼文明有一定的關聯。在迦南舊秩序被打亂之後,山區的以色列部落,和海邊的非利士城邦,可以說是權力爭奪的舞臺上兩位新的主角。

    在當代巴以地區境內的非利士人建立了五座主要城邦,Ashdod, Ashkelon, Gath, Gaza, Ekron. 其中的Gaza就是大名鼎鼎的加沙。這些城邦,有些後來可能被猶大王國攻佔,至遲被新巴比倫帝國大軍於公元前六世紀前後一一征服。正如猶太人經歷的巴比倫之囚,這些非利士人的國家上層居民可能也被虜到了巴比倫或帝國的其他地方。巴比倫時期開始,這些城邦的居民被更換為了從北方遷來的腓尼基人。

    羅馬時期開始這一地區被稱為巴勒斯坦,就來自非利士這個名字。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兩者可能並沒有絕對矛盾,這就是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可能與公元前十一世紀(可能一直存在到七八世紀)敘利亞的Wa/PaDastina王國有關(Da符號是否讀為l有爭議。盧維語和其他安納托利亞印歐語相比,有一個特點是d可能會變成流音,即l/r)。這個王國應該是所謂新赫梯王國群的一員,可能講盧維語。

    非利士人在公元前第一千紀上半葉應該就被閃族化了。他們開始將某種迦南語,後來講腓尼基語、亞蘭語(Aramaic),之後經歷希臘化、基督教化後,早就沒有了獨立性。但非利士這個名詞顯然與巴勒斯坦有關。這一點確實一直沿用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真正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