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術數天地
-
2 # 老四的茶餘飯後
現代人與古代人,“思維方式”本質上有著不同,所以,現代人對《周易》這樣的古籍很難理解,其實不只是《周易》這一本書,像《道德經》、《論語》、《鬼谷子》、《莊子》等,絕大多數人,讀起來都是一知半解的。
自從虛雲大師、南懷瑾大師離世之後,就再難見到有著高深智慧和修為的求道者了,說明能夠運用古代人研究事物的那種思維方式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再難見到了。現代的大多數人,都執迷於外物,即金錢、權利、肉慾,所以根本難以做到,窺視自我本心。
乾象徵天,坤象徵地,這是大凡讀過《周易》的人,都心領神會的。如果用現在這種,“通過研究外物來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解讀,那麼乾坤、天地,都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已,根本不可能擁有感情、意志這類東西!
精讀過《周易》的人,應該也都明白,“乾”有著剛強勇毅、自強不息的意志,有著這種只有人和動物,才會擁有的意志,這就是普通人,為什麼無法讀懂《周易》的原因。如果哪位仁兄,向身邊的人說“我覺得這天,是有感情的,是有意志的!”,那麼恭喜你,精神病院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有些修行者,可以讀懂《周易》;有些大老闆,可以讀懂《周易》;有些年歲稍長的人,也可以讀懂《周易》,原因很簡單,這些人,都時常反省自己,時常思考自己,都具備了古代人獨有的思維方式,所以,自然能夠讀懂這些,令普通人感到頭大的古籍!
想要讀懂《周易》這一類的古籍經文,首先要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時間久了,重複的次數多了,自然就養成了古代人的思維方式,那時,一切都會水到渠成的!
人們常講的“悟性”,其實,就是古代人的這種思維方式,而有悟性的人,大多都比較呆,因為常常思考,所以看起來會顯得有些“懵懂”。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這種時常“懵懂”的人,早早結交,以後讀《周易》,還得靠他們呢,哈哈。
-
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周易》確實難於讀懂,讀不懂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現代閱讀方式引起的問題。在古代,《周易》就已經很難懂了。所以註釋《周易》的著作形成了巨量的文獻。這些註釋,有的簡化了《周易》,但不能說解得有道理;有的加上了各種新理解、新的解易方法,讓《周易》更難懂,失去了《周易》“簡易”的旨趣,註釋本身就構成了理解《周易》的障礙。
馮友蘭曾經把《周易》比作“宇宙代數學”。這個比喻用一門近現代的學科,比擬《周易》抽象性、普適性、模式化的特點和作用,還是很貼切的。但是,代數學和《周易》畢竟有著巨大的差異,要用代數學這樣的近現代學科的思維方法去理解《周易》的思維方法,那就會發現,兩者是大相徑庭了。
題主所說的閱讀方式,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閱讀是通過習慣性的思維進行的。
我們就用代數學的思維方法,和《周易》思維方式做個比較,就會明白,如果從現代閱讀方式方面來講,《周易》難懂,確實和現代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目的有關。這裡舉幾個方面的問題試做探討。
1、代數學的現代思維要求知識的“確定性”、明晰性;而《周易》卻與生俱來具有多義性、多解性。
比如,八卦的取象,乾,既可以看做從來不存在的龍,這是比喻,又可以看做是馬,還可以看做君子。在具體看卦的時候,還可以看做是老人、君主、領導等等。代數學一開始就明確各個因子的含義,運算完了,a、b、c各代表什麼,仍然代表什麼,毫不含糊。而《周易》不然,一個卦代表的象,可以反覆取象,重疊取象,這是代數學忍受不了的邏輯。
這還僅僅是一個取象上的具體問題,進一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多種意義的解讀。解讀情景不同,甚至得出的意義完全不同。比如大名鼎鼎作為“元亨利貞”的《乾卦》,既可以解作君子有為的積極意義,也可以解作孤陽亢進的被動局面。
同樣面對《無妄》卦,有人看做是無妄之災的卦意,有人解作《無妄》是指不確定性、隨機性。
這令運用現代思維的大腦迷惑不解。現代人會問:最準確的是那一種?對不起,專家們會給出許多個不同的“最準確”的答案。
這些答案實際上要看你觀察的是什麼事,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索取意義。讀《周易》一定要知道這種多義多解的特點,不為所困,才可以繼續和《周易》交流下去。
2、代數學的現代思維要求知識的邏輯統一性、一致性,而《周易》卻具有多角度、多層次觀察的靈活性、跳躍性。
拿卦爻辭來說吧。《噬盍》卦,看卦象,上離下震,就像口中含有食物。《序卦》解作“合也”,就是合上嘴,咬東西。卦爻辭裡,則看做是執法。這可以看做是咬東西的意義的引申,意義上是一致的。《噬盍》卦整體上是探討關於執法的問題。從爻辭中看,初爻“屨校滅趾”、上爻“何校滅耳,凶”,說的都是施法行罰的問題,受刑人得到懲處,初爻小懲大誡,上爻罪大難逃懲處。
可是上下爻之間的二三四五爻,則是描述吃肉和吃肉吃出東西來的意象,它的象學意義,是指深挖案情,得到案情真相,從而進行治罪。這個角度相比初爻、上爻在字面上就有了變化的。讀卦爻辭時,就要能發現這個區別。用卦爻辭時,更要明白,所指的主體各是誰。
代數學是不允許出現這樣指代不清晰的情況的。a 、b、c、d,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通過表示式確定下來的。不容許任何“或者”和“可能”,論證運算也不允許隨意轉換邏輯主體,讓人猜謎。即使研究或然性的概率論,追求的也是統計意義上的確定性概念。
《周易》的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討方法,重視的是事物的系統性和或然性規律,從模糊的表達中,索取或然性的啟示。
3、現代人更重視共識性,而《周易》取象比類的方法本身,給《周易》的理解、運用帶來了理解的個性化和直覺性。這也是《周易》解說和註釋層出不窮,又很難定於一尊的原因。
現代科學是以可驗證性或者有共識的公理作為基礎,然後運用嚴密的邏輯方法推理新的認知。在《周易》研究方面,則是建立在經驗性、先驗性的理論基礎上,從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到卦爻辭,如何運用卦象、卦爻辭,確實和讀者的個人認知經驗、認知水平有絕大的關係。讀解《周易》,大部分時候確實存乎其人,《周易》認知和推論方法的特點,確實帶有難於取得共識性的問題。
《周易》作為經,還是要有共識性的。特別是它曾經是科舉考試的科目。這要求它必須具有共識性的內容和方法。為了追求共識性,歷史上曾經指定朱熹編寫的《周易本義》作為標準讀本。但是,這本《周易本義》仍然引起了巨大爭議。清代多位皇帝均指定專人編寫了“御纂”體的《周易》著作,最著名的如《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等等,但這也僅僅是“折中”各家學說而已。在當時,這可能是唯一一種能夠忍受非議的“御纂”書籍了。
《周易》缺乏共識性,就難於形成公共的共同閱讀經驗,這和現代著作是不同的。顯然,這違背了我們通常所具有的閱讀經驗。
當然,《周易》雖然全面來看,分歧較大,但在解釋《周易》的易傳部分,爭議相對要少很多,所以,歷史上長期是《易傳》提供了對於《周易》的共識,幫助《周易》鞏固和樹立了經的地位,如果按《易傳》去理解,共識性則要多一些。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電視上講解《周易》的,都是按《易傳》,而且多數是按程頤、朱熹的解釋來教學的。很可能,講解人的讀《周易》的範圍,也就那麼大。但這不能算是全面的《周易》知識。全面地理解《周易》,必然會體驗到——不難不足以見識真正的《周易》。
4、現代人缺乏《周易》時代的歷史知識、文字學知識,看不懂相關的註解,而且容易以今度古,很難入門,或者造成誤解誤讀。
《周易》的意義,是從易象得來,是從卦爻辭引申出來。讀《周易》一般人都是從卦爻辭入手理解。但卦爻辭撰寫在殷末周初時期,它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歷史背景,因為年代久遠,這些知識要麼被歷史堙沒,要麼不被今日理解,非常容易誤讀。如乾卦的“龍戰於野”,今人比較認可這個“戰”就是打仗,其實這個“戰”,當時應該解作是陰陽相交的意思。如《歸妹》卦,那是用滕嫁制度的情況,比喻、象徵婚姻不順、不得其位、不得其志等複雜情況。對滕婚制不瞭解,就無法把握《歸妹》卦的意思。
5、現代人沒有形成對待《周易》用途的確定看法和目的,影響了對待《周易》的理解。
《周易》有象數、義理、訓詁、文史、占卜等多種意義,這些意義是互相聯絡的。但編寫解釋和研究《周易》的著作,對此分歧很大,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沒有融會貫通各種知識和《周易》各個方面解釋方法的成熟著作,給現代人入門和研究學習帶來很大困難和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周易》研究有很大進步,現在看到了許多過去歷史上看不到的出土文獻,深化了對《周易》的認識,這是現代人之幸。但是同時,現代主流輿論,又忽視《周易》的特色,限制了《周易》完整功能的研究和解釋,把《周易》的特色斥為迷信、落後、原始,實際上是限制了現代人利用和發揮《周易》功能的視野和思維。如果不能客觀認識《周易》的特點,按《周易》的或然性邏輯對待《周易》,《周易》的門是很難入的。
如果僅僅只是把《周易》放在封建時代教科書的水平上去認識,那獲得的認識是很有限的。那無非就是謹守《周易本義》的義理一途,僅僅得到一些古人闡述的修身治國的舊道理,用來比附現代的現實,把它的功能降低到“四書”的水平,讓《周易》向現代讀者的水平看齊,而不是讓現代人努力向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周易》的智慧看齊。
現代人讀《周易》,要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找幾本代表作,以易解易,按易學易,然後用現代知識幫助理解,而不能以現代知識去削足適履,進行強解,這樣讀《周易》才可能有意義。
-
4 # 洛書圖解周易
易經是觀象出理,大多前人包括孔子,根本不明爻辭遞進關係如何爻變,對應什麼卦象,解易比然諸多附會妄解。
比如水火既濟卦。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其中“婦喪其茀、高宗伐鬼方、繻有衣袽、東鄰殺牛”,以現代的閱讀方式完全是雜亂無章,任你想破了腦袋也會不知所云。但跟我用洛書解易,自然迎刃而解。
首先按京房爻變次序如下圖配以卦象。初九是本卦的背景,配以伏象——錯卦。
六二是水山蹇象,山是局面,水是用功——合為佈局,則婦喪其茀就是有意設套,故勿逐。七日得是週期收網之意。
九三是水風井象,風是高調其事(高宗),水是起事(伐北)——合為造勢,三年克之乃由乙經丙丁至戊山而局成。
六四是習坎之象,賊船已上,扯掉巽風上爻遮羞布,裹挾前行——擺渡起航。結合美元霸權的形成,自行領悟——謀事三大步:做局,造勢,擺平。
則九五的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就很好理解了——其實是大局已定,莊家剪羊毛之比喻,為新局面開元,賊船易上難下。
每一卦的主旨都圍繞著洛書中宮展開。易經中早就將其發展節點垂象示人了,我們日用而不知罷了。
附上老子對既濟卦的解讀對比領悟
美國可謂是深得易理既濟卦的操盤高手,但終有陰溝翻船的那一天!
-
5 # 玄運易學天地
現存的《周易》是周文王、孔子等註解整理後形成的,是一部講述易理的著作,加註了三聖的理解,裡面有爻辭卦辭,系統歸納了在每一卦的背景下處於每一爻的吉凶情況以及該如何做。事實上這部著作基本不能用於占卜,不適用於象數派,只適用於易理派。所謂易理派是研究易經中的道理,以幫助我們在人生中如何自處的,若想往易理方面發展,可以下載《周易》的白話解說來看,網上百度一下有很多,而所謂象數派,是利用易經的象數原理起卦占卜人生吉凶的,無論是梅花易數,還是六爻預測學,都不會用到《周易》的爻辭、卦辭,只是在梅花中偶爾會用到卦名而已,若想自己有一定預知吉凶的能力,可以往象數派發展。下面重點講述象數派。
象: 八卦有八個基本的三爻卦,由一陰一陽所組成,形成天地人三爻,用以象徵世間萬事萬物。而八個卦中任何兩個上下結合,又形成了六十四卦,我們起卦占卜事情的吉凶用的就是這六十四卦。古人有個別人是用爻辭卦辭來占卜的,偶爾會對,但準確性應該不高,現代人已經捨棄這種方式,而轉用卦、爻的五行生剋及卦象定吉凶,諸如梅花易數、六爻預測學。
數: 乾1,兌2,離3,震4,巽5,坎6,艮7,坤8,知道卦數(比如說名字的筆畫數),就可以根據卦數起卦,得到相應的梅花卦(六十四卦之一),進而利用五行生剋或卦象直讀等定吉凶。
所以說我們現在並沒有留傳下來的《易經》,而只是《周易》。現在網路上雖有易經八卦的萬物類象含義,但是大多數人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含義如何來的卻不知道,哪怕是很多學易多年的人有些也說不清楚,只能死記硬背,玄運後續會在玄運風水講堂中詳細註解易經卦象,以使大家對易經卦象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想進一步學習易經,可以關注玄運風水講堂!
-
6 # 江南俗士1972
現代人為什麼很難讀懂《周易》?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文言文導致的閱讀障礙。現代人從小接受現代白話文教育,日常工作生活中絕大多數使用白話文,文言文學得不多,自然存在閱讀障礙。更何況先秦的文言文又特別得難懂。可能你能熟練閱讀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甚至《古文觀止》也能不借助詞典通讀下來,但還是難以輕鬆讀懂先秦散文。特別是一些專用的名詞或者人名、地名,你古文功底再好,也看不懂。
二是《周易》本身就沒寫清楚。中華文明先天缺乏形式邏輯基因,比如諸子百家的文章,很少有邏輯推理,也缺少準確的概念;再加上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句讀不同,文章的意思就不同,所以造成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論語》的文字應該不算難懂,但孔子他老人家自己也說不清什麼是“仁”,後學者只能瞎猜,並把瞎猜上升成了“學問”。《周易》也如此。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像《周易》等上古經典著作,有其歷史價值,但歸根到底不過是祖先對世界樸素而粗淺的認識,並不包藏著什麼驚天的智慧。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可以當作古代思想史、科技史來研究,但不應該誇大其辭,甚至走火入魔,把古人含糊不清的看法當作終極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與現實已經證明,只有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主動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潮,才會有未來的民族復興。
PS補充一句,那些對《周易》推崇備至的網友,不知道你們看不看得懂先秦的文言文?如果看得懂,你可以去大學中文系當教授了;如果看不懂,那你怎麼知道《周易》很牛逼?
-
7 # 天觀易3階控制論創新
易經難讀是方法論哲學的方向性錯誤,古人在用至上而下的頂層設構思易經系統方法論邏緝,而今天的我們卻是用西方人的至下而上的從資料到模式的形式邏輯,還原論思維去解讀,自然是越讀越不知所云。道人五十學易,自信把握從理論到實踐易經對傳統思維的脈搏,在系統發生過程之始曾經有過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干預systemic intervention。因此,從思維方法論,漢字系統到古代發明印針炙推拿到楊振寧諾貝爾獎弱相宇稱不守恆無一例外受易經系統方法論的影,中國古代眾多的創造發明從三分損益音律,到二進位制系統和楊子云太玄經三進位制編碼,從天人合一宇宙全息到巨集觀一微觀的黃金分割∞分形邏輯時空的層次框架,包攬宇宙的一切複雜性。古人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的太極法則,這在2002年道人在ISSS上海交大研討會上的論文,《Holoviable System theory》。曾記得得西方人包括愛因斯坦,李約瑟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認為,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產生形式邏輯,而道人完全有理由嘞笑他們不懂更不袖應用易經分形邏輯思維的大智慧。今天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在研究,社會系統的工作如同是一部巨形圖靈機,今年初在佛羅里達中心學院的研究會上販賣這個觀點,我的評論景,太晚了,中國從伏羲一畫開天地這臺巨型圖靈機就開始執行執行,將形形色色的觀念轉換成二進位制思維繫統的幾個巨集觀頂層,他們是無極一一太極一一陰陽一一五形一一八卦一一十二闢卦,你們現在立題想要研究的黃金分割巨型機,的樣機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持續運作。道人在二OO五年的論文《from knowledge cybernetics to fengshui》中將其運作框架用人工智慧,乚一一系統模擬從而從數理邏輯上驗證傳統思維是工作在陰陽疊加糾纏的∞分形邏輯時空框架,比El Naschie和香港大學MWHo女士他們的E一一無限分形邏輯時空早十年,而且所用的方法論是從上到下的頂層設計,呼叫的案例從公元前654年管子的三分損益到文革時期華羅庚二個三分點優選數學,道人野心勃勃妄想用中國傳統文化結色的單一自由度的試驗設計挑戰Fisher的統計設計方法完成華羅庚末競的事業,那是千垂手可得。
此一時彼一時,如下以草書為例談談易經邏輯思維繫統對草書造字的方法論貢獻:
比如草書依然是可以在這個框架裡循易經邏揖,探索草聖王,《草歌訣》
此為王羲之對草書創造性的綱要,草書是中國字從象形文字,歷經漫長的過程進入草書,發展成為一種超越以前各種漢字存在,而脫漢字方塊字之轂穎而成一種新的意形表達。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成就,其原因在於易經邏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干擾,當我們.追尋草書的再創意過程,在王羲之的草書創意方法論是完整的,而後世書家沒有完全理解聖人意思,而逐讀喪失,到今夭只落到照貓畫虎的可悲競地。復興華夏文明應該把易經整體思維和頂層設計在王羲之草書創意理論發掘出來,而不是照貓畫虎地寫字練今。
-
8 # WowAnimals
不是周易難讀懂而是我們掌握的知識量不夠。
學習《周易》前最好能先讀一讀《春秋左轉》、《詩經》等等古典書籍,一來是有助於我們增長古文能力,二來是《春秋左轉》裡面記載了很多《易》的筮例,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瞭解學習《周易》。
《周易》當中很多文字用法和《詩經》中的用法是一樣的,比如《詩經》裡的《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其中的“之子于歸”就是指的女子出嫁,歸就是指女子歸她真正的家。而《周易》裡面有個《歸妹卦》,講的就是女子出嫁的事情,你看讀了這些是不是有助於我們學習《周易》
-
9 # 菩提134553961
文王演的易經,本來就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宮廷祕籍,並且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文王做了加密處理,一般人即使看了也不懂的,就連孔子也沒有全看明白,何況他人。
-
10 # 天空飄來五個字兒14
時代變易了,但易理不變!你的文字文化環境變了,很多文字不知道出處,源頭是沒法理解的。
古文字基礎不足讀不好的。可以看看說文解字
回覆列表
古代的書籍都是相互之間有聯絡的,可以相互參考、啟發,觸類旁通。
不是單單讀一本《周易》可以明白的,這不是閱讀方式的問題,《周易》只是一本闡述大道規律的書,想理解“道”不是單獨單獨看一本書或者看千本萬本能夠理解的。
讀不懂,不是現在閱讀方式的問題,現在大多數書籍,你都可以參照到生活中怎麼使用,很容易的通過現實生活,理解書籍告訴我們的內容。
《周易》你怎麼讀都對應不到現實生活中來,這就是為什麼讀不懂《周易》。
我建議想讀懂《周易》這本闡述大道的書,需要以術證道,你要麼把《周易》對應到到現實生活的事物道理中去,要麼去學一門“術數”理論,回過頭在看在《周易》,此時,是以“術”或者“事物”的角度理解《周易》,相對會有啟發。
當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看法是,你只要能把《周易》用自己的道理解釋“圓”,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