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蕭武
狗年第一答。
董卓遷都,從當時的形勢來說,站在他的角度,還是有必要的。
因為他在進入洛陽,控制朝廷之後,廢立天子,胡作非為,引起朝臣和各地諸侯的強烈反對。一些有野心的大臣紛紛請求出外到地方上擔任州牧、刺史、太守,一到任就招募兵馬,相互結盟,一起向洛陽進攻,討伐董卓。
其中,河內太守王匡派兵駐紮在河陽津,直接威脅到洛陽的安全。袁紹在河北,袁術在南陽,都在號召地方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雖然董卓很快就擊敗了王匡的軍隊,但他也感到洛陽很不安全。進攻洛陽尤其積極的是孫堅,連續擊敗董卓的軍隊,一直在向洛陽逼近。河內在黃河以北,孫堅是從南陽方向進攻過來的,加上山東的劉岱、張楊、曹操等人的軍隊也在向洛陽逼近。所以,董卓認為洛陽在地理上是四戰之地,容易受到攻擊,決定遷都關中。
董卓這個判斷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定都洛陽是因為長安在王莽時期的農民起義中受到多次破壞,關中地區也經歷了多次農民起義軍的洗劫,人口流亡比較嚴重。而洛陽在四方輻輳之地,又是東周舊都,所以劉秀最終選擇了以洛陽為都城。而且,從劉秀的角度說,是比較自信的,在當時的地理觀念中,洛陽居天下之中,就意味著洛陽到各地的距離都差不多,所以便於中央對各地進行控制。那麼反過來,這就意味著,從各個方向進攻洛陽,都是比較方便的。
從軍事上說,關中易守難攻,洛陽則是四戰之地,從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可以直接進攻洛陽,缺乏有效的地理屏障來進行戰略掩護,是不太安全的。關中地區的地理環境就要好多了,向東有崤山把關東地區隔離在外,要進攻關中只能走函谷關、潼關這個路線。要麼就是從山西長治、臨汾一帶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地區以北,再向南進攻。
而董卓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因為他控制朝廷,諸侯又都是以他為進攻目標。所以,董卓認為,在關東地區已經群雄蜂起,天下大亂的情況下,遷都關中,去一個戰略上更安全的地方,對外防禦只需要封鎖潼關就行了。諸侯如果要進攻關中,大軍只能走這一條路,董卓就可以集中兵力防禦,而不用分兵在各個方向上進行防禦。
當時司空荀爽、太尉黃琬、司徒楊彪都反對遷都,認為關中殘破已經很久了,如果遷都又要修建宮殿、宗廟之類的大型建築,費時費力,勞民傷財,不合適。董卓反駁他們的時候,理由就是關中在軍事上更安全。秦國佔據關中,六國聯合討伐多次,秦國只要封鎖函谷關,六國也拿秦國沒有辦法。漢高祖劉邦也是同樣的情況,以關中為根據地,最終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續漢書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中興,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復還都長安。”坐中皆驚愕,無敢應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今方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麋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寮恐怖失色。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而且,董卓的判斷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在他遷都關中之後,關東諸侯就開始內鬥了。如果不是董卓自己內部出了問題,沒有控制住局勢,能夠在關中建立一個穩定的統治,把關中經營成根據地,再等待關東諸侯自相殘殺到一定程度以後,再出關各個擊破,也是有機會的。
董卓在遷都關中之後,孫堅曾佔領過洛陽,並修繕漢朝歷代皇帝陵寢。但這也就是諸侯討伐董卓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之後孫堅就因為袁術掣肘,不得不率軍回撤,去替袁術進攻劉表去了。其他諸侯也是忙著各自搶地盤,擴充軍隊,割據一方。朱儁組織軍隊討伐董卓,董卓派牛輔率兵到潼關迎敵,很快就擊敗了朱儁,並且讓李傕郭汜率兵出擊,不但越過了洛陽,而且到了現在的鄭州以東地區。
所以說,從策略上講,董卓當時對形勢的判斷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出在他的操作手法上,比如在從洛陽撤走時焚燒原來的宮殿、宗廟、府庫,搶劫居民,回到關中以後,又沒有能夠控制住局勢。退回關中之後,把朝廷和皇帝都安置在長安,而他自己卻在郿塢囤積糧草和金銀財寶,這就是他給自己搞地主土圍子了,說明他自己也沒有信心能控制關中局勢。最後,他自己被王允和呂布殺死,前面的安排都白費了。李傕郭汜比他還無能,而且還要熱衷於內鬥,就更加不行了。
老話說,天子有德,守在四夷,守國之道,在德不在險。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所作為,形勢再差也是可以想辦法挽回和扭轉的,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是再好的形勢,再好的地理屏障,都沒什麼用,終歸還是要滅亡。
董卓就屬於沒有這個能力的人。先放棄洛陽,退守關中。退守關中不足,乾脆自己給自己修個超大型堡壘。說到底,董卓滅亡並不完全是軍事原因,而是政治性,還是他殘民以逞,以民為壑。曹操所處的兗州也是四戰之地,強敵環伺,但曹操卻能消滅敵人,統一北方,這就是差距。
-
3 # 傅斯鴻
董卓遷都還是很有必要的。
董卓這個人是隴西臨洮人,本身就屬於是西北人。董卓在四十歲之前都是隴西的農民。誰知上天眷顧董卓,在隴西一帶出現了漢末的羌人叛亂,董卓靠著出賣自己的羌族哥們起家,在第一次羌人叛亂中跟隨盧植建立了軍功,被朝廷授予了官職。
第二次羌人叛亂時,跟隨主帥張溫出征的孫堅看出董卓野心勃勃,建議張溫除掉董卓,可惜張溫心軟將董卓放過了。董卓此後藉機賄賂十常侍宦官,最終得到了西涼太守的職位,而西涼太守的駐地就在長安。
於是,在袁紹給何進出餿主意,號令天下兵馬進京誅殺宦官集團時,距離洛陽僅有八百里的董卓第一個啟程了。等到董卓趕到洛陽時,洛陽已經大亂,何進被殺,皇帝出逃,董卓最終平定了洛陽之亂,廢少帝,立獻帝,成為丞相。
由於董卓是個大老粗,手下的西涼軍又是沒有軍紀的虎狼之師,加之他穢亂宮闈,濫殺無辜,許多忠志之士群起反擊。於是以袁紹為盟主的十八路諸侯討董,掀起了漢末亂局。
十八路諸侯來勢洶洶,很快突破了洛陽的屏障虎牢關,董卓在謀士李儒的建議下放棄洛陽,遷都長安。原因很簡單,長安是董卓的地盤,他經營多年,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加之長安與洛陽之間有崤山和函谷關阻隔,退去長安後顧無憂,對於董卓來說是絕對有利的事情。
果然,十八路諸侯進入洛陽之後很快分裂,沒有人再去管在長安的董卓和皇帝,各自就在山東打起來了。如果不是呂布與董卓小妾私通被王允設計,董卓還不至於完蛋。
回覆列表
當然有必要!因為這時候的董卓其實並不是很強!何進詔董卓進洛陽的時候,董卓只帶了三千兵馬進京(都是騎兵)其他的軍隊全部是董卓進京後才募降的!諸侯兵馬雖然烏合之眾,但人數不少,董卓的嫡系部隊雖然精銳,但是虎牢關一戰,諸侯軍裡也有像孫堅,公孫瓚,袁紹這種正規軍,因此也沒有佔到便宜!而此時馬騰與韓遂也加入了諸侯軍,從西涼起兵攻擊關中,雖然被打退了卻也牽制了大量董卓軍,使得駐紮關中的董卓部隊無法進洛陽增援!所以,董卓退出洛陽,遷都長安可以說是收縮兵力,迴歸大本營,避免戰線過長的正常軍事行動!
其次,董卓撤回西線長安城,卻把洛陽焚城焦土也是一種堅壁清野的戰略,這洛陽到長安有幾百裡地,諸侯無糧,補給線跟不上,能夠迫近長安之兵力肯定少之又少,便於董卓個個擊破!
最後,據潼關而守更有把握!董卓軍受挫虎牢關,不敢再小看諸侯軍!潼關天險,易守難攻,即便能夠攻破也需要時間!這時間越長,諸侯軍越容易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