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短房
-
2 # 帝國的臉譜
張良為什麼成為了漢初三傑?關鍵是在謀略上高人一等,勝人一籌,當時諸侯各國謀士中,無人能出其右。劉邦在總結之所以得天下的經驗時,由衷感嘆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俺不如張良張子房!
那麼,張良功成名就之後,為什麼會選擇退隱?這是因為,他為別人算計了一輩子,讓他輔佐的人連連克敵,節節勝利,到了最後,也得為自己算算吧?將別人送上了皇帝寶座,總不能像范增、酈食其這些謀士一樣,結果把自己給算沒了,倘若這樣,當初還不如不出來混。
那麼,怎麼才能把自己算出既富貴、又平安呢?那就是,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張良在選擇自己的老板時,也是如此態度。作為南韓貴族,世代為南韓股肱之臣的後代,南韓為秦所滅後,張良立志要殺秦始皇,後來失敗,東躲西藏。十多年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他本來也打算投楚王,正好碰到劉邦大軍過境,他主動求見,張、劉二人一談,竟談得眉飛色舞,成為知音,從此,張良跟了劉邦,死心塌地。
前201,劉邦終於打敗了項羽,平定了天下,劉邦坐上了皇位,隨即大封功臣,封了20多人,包括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等,分別分封為酇侯、平陽侯、絳侯、舞陽侯、汝陰、潁陰侯。
為了分封功臣這件事,群臣爭功不休,吵吵鬧鬧一年多,都沒結果,其實,論功,張良並不比蕭何、曹參差,但只有他,靜靜呆著,與世無爭。劉邦對於張良的好,自然知道,為此他單獨召見張良,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要封他萬戶侯。
但是,張良不僅不爭,而且對於這種特殊關照,還推辭不受。他說,我不過是一謀臣,偶有小功,封三萬戶,實在不敢當,如果硬要封,那就請陛下封臣留侯吧。選低不選高、選小不選大,這就是張良對待分封和富貴的人生態度。
而張良之所以為“謀聖”,高明之處,也正在此。所以,他最後富貴而舒服地度過了餘生,不像韓信、彭越他們一樣,自己被殺,還連累家人滅族。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良為什麼選擇退隱?大家都說,這是因為劉邦忌憚功臣,殺戮功臣。張良怕召開殺身之禍,所以才會退隱。
那麼,張良的殺身之禍,會從哪裡來呢?
(張良)
劉邦確實殺了不少功臣,但是也有很多功臣他沒有殺?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不過他們與韓信、彭越、英布等不一樣,沒有想過造反,也沒有這方面的表現,所以劉邦沒有忌憚過他們,還讓他們當高官。
蕭何、陳平雖然不帶兵,但是位高權重。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一直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也沒有想過要忌憚他們,殺他們。
張良既不帶兵,又沒有想過造反,那劉邦忌憚他什麼呢?
我仔細審讀了相關史料,我發現,劉邦真的對張良有忌憚之心。劉邦有兩個謀士:張良、陳平,很明顯,劉邦對陳平的親近度,遠遠高過張良,帶著陳平隨軍打仗的時間,遠遠比張良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注意到幾個細節。
第一,張良曾經給諸侯王韓王成當丞相,雖然韓王信當韓王以後,張良基本上就跟著劉邦,沒再回南韓了。但是,張良從出道開始,就對自己的故國南韓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包括砸秦始皇,都是這樣的表現。所以,就算後來韓王信造反,與張良沒有任何一點關系,劉邦依然害怕張良情繫故國,所以對張良有些提防和忌憚。
第二,在對待另一個功臣韓信的問題上,張良始終一言不發。體現有四點:
(韓信)
一是最初韓信攻占齊地以後,請求劉邦立他為齊王。劉邦很生氣,想拒絕。當時張良、陳平都在劉邦身邊,可為劉邦出主意,讓劉邦答應下來的人是陳平,張良沒有說過任何話。
二是韓信當楚王的時候,有反相,當時劉邦想發兵攻打韓信,還是陳平給劉邦出主意,讓他以遊雲夢澤的名義,召韓信開會,結果活捉韓信,把韓信押解到京城,降為淮陰侯,軟禁起來。在這件事上,張良依然一語不發。
三是當韓信在京城被軟禁期間,張良曾經與韓信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這件事,並不是劉邦的命令,而是張良自覺的行為。當韓信被劉邦嚴重猜忌的時候,張良依然沒有避嫌離開。
四是同樣是漢初三傑的蕭何,最後與呂后一起,設計殺了韓信,有效地避免了劉邦的猜忌。但是張良沒有這樣做。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與韓信的關系,始終是很猜忌的。他肯定會覺得,若是漢初三傑的韓信與張良聯合造反,那基本上就是他的末日了。
第三,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張良的做法讓劉邦很不滿。
(劉盈)
劉邦一直打算廢除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張良卻暗中給呂后與劉盈出主意,讓劉盈把商山四皓請到身邊來助陣。劉邦因為看見商山四皓都在劉盈身邊,萬不得已,只得放棄廢劉盈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張良做的這件事,完全是與劉邦背道而馳的,而且這是明顯的交通“太子黨”的嫌疑。若是劉邦知道了,肯定會懲罰他的。
由此可見,劉邦實在是非常忌憚張良,張良退隱,有他性格的原因,當然也是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
(參考資料:《史記》)
-
4 # 密探零零發
張良,深諳兔死狗烹的哲理,當時的情形他不得不選擇隱退,來自保;
漢初,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達斯剪除異姓王和屠殺功臣,張良看到韓信都被弄死了,他不想步韓信的後塵,于是他自己請辭爵位,以體弱多病為名,選擇退隱,以求明哲保身;
張良選擇隱退,是不得不這樣做,假如他不隱退,很可能會在漢朝的權力鬥爭中成為犧牲品。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歷代開國皇帝,都是如此,為了自家江山的穩固,大肆屠殺功臣,特別是朱元璋,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方法相對溫和一點,也是君臣都默契,否則就刀兵相見了,帝王家中無親情,何況與外人呢?
-
5 # 日慕鄉關
因為張良要保命。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死在女人手裡,卻不知道合謀害死韓信的蕭何在劉邦那裡也是受盡屈辱。
滎陽之戰,蕭何坐鎮後方,抓丁拉夫,挖地三尺支援前線,即便如此,為了防止劉邦懷疑,還把自己家小送上前線。
建國後為了打消疑慮,故意貪汙,讓別人舉報,以表明自己愛財如命,是個沒有野心的人,加上老資格老地位,總算平安終老。
通過自虐保命,是蕭何的智慧。
而張良,選擇了另外一個辦法。
出世!
當時沒有寺廟,張良選擇問道,他對外放話,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所以,凡間的事情請不要騷擾我。
張良這麼一說,別人自然不好意思騷擾他,加之張良身體的確不太好,大家也不懷疑,縱然劉邦猜到張良的心思,但人家已經主動表態不參與政治,自然毫無危險,管他做甚。
當然張良也沒有完全閒著,為了劉盈能順利即位,呂后急病亂投醫,找張良問計,張良推脫再三還是給出了個主意:商山四皓,四位隱士,讓呂后請他們出山保駕護航。
劉盈順利登基,張良也得以善終。
比起那些鳥盡弓藏的開國大臣,張良的隱退是種智慧。
-
6 # 文同講故事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是個傳奇的帝王。他的手下人人都有不凡的傳奇經歷。
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更是一個傳奇的謀土。他被邦主劉邦贊為:夫運籌帳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中國古代十大軍師之中,張良被冠之前六。
但為什麼漢朝剛剛建立,劉幫的眾多將士爭功搶利,未獨張良卻激流永退,放棄了齊之三萬戶王位,僅僅選擇當初和劉邦相識的叫留的小小地方,做一個不起眼的留候。
我認為張良已洞悉了人間是是非非,厭倦了紛紛爭爭,想過一種清閒自在神仙般的日子。
於是對劉邦說。要跟赤松子學道,每天盡是辟穀,導引,輕身養生之法,
張良從小生活在貴族世家,生活優越。但在他剛剛二十歲時候,秦朝大一統,滅了他的故國南韓。
為報家仇國很,張良散盡家中金銀。尋求刺客刺殺秦王,但以失敗告終。
後來,張良跟隨劉邦樹起反秦大旗。出謀劃笨:,是劉邦第一個佔領秦都咸陽。
在鴻門宴上,設計幫劉邦逃出項羽魔掌。
後來的七年楚漢之爭中,張良更是讓劉邦在不利情況中,打敗了天下第一的霸王項羽,最終建立了大漢天下。
有人說謀士分為九級,上上士,上中士,上下士,中上土,中中士,中下士,下上士,下中土,下下土。
咱不解析別的級別謀士,只解什麼才算上上士。
上上士用一句俗語就是世間疑難雜症,都能解決治療。如神仙降世,無事不知,無事不曉,只有遇不到的,沒有斷不了的。
張良就是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如春秋五霸之一的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的謀士范蠡,功成身退。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
漢初三傑之一的兵聖韓信滅門九族。
還有三傑之一的劉邦老哥們,老搭襠,:蕭何也曾鐺鋃入獄。。
只有謀士張良全身而退,過上了自己喜歡的日子。
這張良無愧中國謀士之中上上士也!你我之輩真是忘塵莫及。倆個字:佩服!
回覆列表
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很容易被忽視、但實際上相當重要的事實,即張良並非劉邦的“基本團隊”,而是原本為恢復南韓單獨活動,在項梁處遇到劉邦後開始為之謀畫,但南韓復國後便告辭回韓,最終再回到劉邦處,則是因為項羽徇私廢殺了張良的主公韓成,因此張良一方面不像蕭何、曹參等追隨起兵的功臣那樣,對劉邦有天然歸屬感,另一方面也不像韓信甚至陳平那樣“富貴逼人、人逼富貴”,存在著強烈的功名交換意識,而是有一種“合股辦事”的感覺——我和你合作是為了給韓王報仇,如今仇也報了,南韓也不可能復國了,那麼我也就這麼湊合過吧。
因為是“搭伙”的性質,所以張良在打天下過程中相對冷靜、超脫,較大多數同時代人更早明白了“時代已經不同,諸子百家和戰國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皇帝雖然打著反秦的旗號,但實際上是和秦始皇別無二致的專制君王,對這樣的一個人需要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功臣中絕大多數後來加入的非武將都多少抱著類似的心態,比如陳平、酈商父子在劉邦、高後兩代就一直保持低調,甚至人云亦云,直到呂后也死去才突然轉趨活躍。
和其他功臣不同,張良在投奔劉邦前就單獨進行反秦活動,而且周遊天下,交際廣泛,這令他更容易了解劉邦性格中的某些缺點。和張良十分熟悉的魏豹、陸賈、酈食其等都曾在不同時候批評劉邦骨子裡不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為人傲慢,不能共安樂,這些不可能不傳到張良耳朵裡,而以張良的敏銳,也不難得出自己的判斷。
但張良的“退隱”只是“半退”,這種“半退”一半是和劉邦保持安全距離,另一半恐怕也是和劉邦身邊那些“基本團隊”保持安全距離。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多數“基本團隊”成員都是關東人,希望定都於離老家更近的洛陽,提出定都關中的只有原本不是基本團隊成員的張良和地位低微的婁敬等少數人,劉邦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納了後者的意見,對此不滿的“基本團隊”成員不敢埋怨劉邦,卻可能不免遷怒於張良,故意選擇沒人要的最差封地,並保持在朝中的低調,有助於緩和與這些人之間的關系。順便說,同樣是殺功臣,劉邦和朱元璋是不同的,前者只除掉了幾個直接威脅自己地位的異姓諸侯王,侯及以下大多數功臣活得好好的(他們中五傳後只剩四家還是原始封號,是各種原因所致,而且已經到了漢武帝時代,不能全怪劉邦),而後者則是大多數功臣被清洗,只有沐英、耿炳文等極少數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