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趣雜論
-
2 # 曾仕強留聲機
曹操到底是英雄還是奸雄,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但是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卻成為藝術作品中,大奸大惡之人的經典臺詞。那麼曹操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呢?這種寧殺錯不放過的處事態度,對於曹操一生的經歷,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小孩子認為這是欺騙,還情有可原。可如果成年人也這樣認為,那就說明他每天都在騙人。很多人總是把事情解釋得太方正,好像不實在做事就是欺騙,其實並非如此。王允此次就是為了保全大家,方便大家,尊重大家,才這樣做的。
我們做事情之前,一定要考慮到結果。如果你講實在話,講到最後大家都很生氣,認為你在欺騙,那雖然不是欺騙,都成了欺騙;你講不實在的話,講到最後大家都認為很好,幸虧你這樣講,要不然就糟糕了,這才有水平。
所以華人碰到非常為難的事情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通常不會講實在話,但這絕對不是欺騙,這點大家一定要徹底搞清楚。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是不得已的做法。如果王允當時講實話,同僚可能反而不敢來,正是這種不實在的話,既能方便別人,又能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
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大家自然會接受王允的做法。所有參加宴會的人都會說,難怪王允去年下半年過了生日,今年上半年又過,原來這其中是有隱情的。
但究竟如何對付董卓,群臣都束手無策。這時,曹操大笑著站出來說道,你們在這裡商量半天也沒用,我一個人就能解決這件事,無需勞師動眾。
王允尋問其詳,而曹操此時根本不會回答。因為那麼多人在場,再好的計策,一旦走漏風聲就破局了。
王允馬上警覺到這點,說今天到此為止,請大家先回去,然後單獨把曹操留下,領到密室中,再請他道出詳情。
曹操說,很好辦,借你寶刀一用,我把董卓暗殺掉就好了。王允搖頭說,不可能,董卓防衛那麼緊,身邊又有個呂布,極難接近。
王允講的很在理。但曹操卻說,如果我跟大家一樣,當初跟董卓保持很遠的距離,當然殺不了他。要想接近董卓,只能先在表面上配合他,取得他的信任,但我這樣做並不是背叛大家,我也是吃漢室的俸祿長大的,不可能做這種事。
我處心積慮地奉承董卓,現在好不容易取得了他的信任,有機會接近他了,可以伺機下手。曹操也講得非常理直氣壯。
王允會不會擔心曹操把寶刀騙走後不去行刺,自己又不能向他討要?他敢公開要求曹操歸還寶刀嗎?當然不敢,因為這是為了刺殺董卓才借給曹操的,即使沒有下文,王允也不敢問。那不是吃悶虧嗎?
王允雖可能會這樣想,但對比之下,他寧可選擇相信曹操,就算被騙也心甘情願。華人把這種做法叫做顧全大局。
大局當前,很多細小的事情根本無需考慮。所以,我們絕不能說王允被曹操騙了,曹操說得冠冕堂皇,最後把寶刀借去什麼事都沒做成。
王允取出寶刀交給曹操。曹操接過寶刀後對天發誓,此番刺殺董卓萬死不辭。曹操夠聰明,警覺性也非常高。
他將心比心,站在王允的立場去想:這麼好的寶刀,王允捨得借給我嗎?難道王允心裡不會懷疑我嗎?所以,他對天發誓,意思就是告訴王允,你放心好了,我不會騙你這把寶刀的。但是如果只是想到這點,還是很粗淺。
曹操心裡明白,雖然自己有這個意願,也有這個機會,但能不能成功,自己也沒有把握,萬一不能成功,豈不是要蒙受不白之冤?
到那時,自己能夠到處去講自己刺殺董卓不成,反而把寶刀送給董卓了嗎?那是死無對證的事情。曹操把整個過程都考慮得很周到,最後他只好對天發誓,說我自當盡力,但結果怎麼樣,聽天由命,也不要懷疑我。曹操能夠把後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預先都算得那麼周密,這是非常不簡單的。
曹操拜見董卓,董卓正睡覺。曹操持寶刀在手,猶豫多時,恰待要刺時,不想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他在幹嗎。
有人會問,董卓一睡著,曹操二話不說,拔起刀來,一刀下去,董卓不就死了嗎?是不是曹操根本無心刺殺?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曹操想跟董卓同歸於盡,他可以這麼魯莽,因為一刀刺下去,董卓一定會叫,呂布聞聲跑來,曹操就跑不掉了。
曹操不想這樣,他想給自己留一條生路,將來可以做點事情。這也不能怪曹操,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華人講兩難兼顧,這就是曹操兩難兼顧的做法。他想,等把董卓殺了,然後再喊有刺客,告訴呂布刺客的去向,讓他去追,自己再從另一個方向跑掉,豈不兩全其美?而且,董卓到底是真睡還是假睡,曹操也搞不清楚。
所以,曹操先要非常仔細地觀察。沒想到竟把董卓驚醒,以致錯失良機。幸虧曹操反應敏捷,趕緊跪下說自己是來獻寶刀的。這是他不得已之中唯一的脫身之計。
呂布進到屋裡,看見曹操獻刀,難道就不起疑心嗎?
照理說,那種情況之下,不但呂布應該起疑心,連董卓都應該起疑心才對,偏偏他們都沒有,可見這種事情,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控,我們稱之為風險性。如果這個時候董卓與呂布都說,你哪裡是獻寶刀,分明是來行刺的,曹操當場就會沒命。
可他們沒有,董卓剛剛睡覺起來,昏頭昏腦的,一看有寶刀,就很習慣地說,呂布你看這把寶刀怎麼樣?呂布一介武夫,一看到寶刀就被吸引住了,根本沒有心思往別處想。
可事後他們就會想到,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發展。但不得不相信,有這麼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保護曹操,這是事實。相信曹操心裡也很慶幸。
曹操剛進屋來的時候,董卓問他今天怎麼來晚了。曹操告訴他,自己的馬比較瘦弱,不堪驅使。董卓一聽便馬上吩咐呂布替曹操選一匹好馬來。
呂布最聽董卓的話,二話不說就去挑選新馬。所以整個機會就像是老天在安排一樣,先讓曹操有機會行刺,卻又偏偏讓他沒辦法下手。現在董卓又贈曹操快馬,讓他試一下,結果曹操借試馬的機會,迅速逃跑了。
曹操一跑,董卓跟呂布才開始懷疑:這是怎麼回事?但為時已晚,整個時機已經不同了。且看前前後後的細節,這豈是董卓和曹操能夠安排的?
這時,李儒就跟董卓講,你派人到曹操家裡召他前來,如果他敢前來,就說明他並非行刺;如果他推故不肯前來,那一定是行刺。董卓依言派人去曹操家裡檢視,發現曹操連家都不敢回,騎著馬直接逃走了。於是,董卓釋出通緝文告緝拿曹操,並且畫影圖形,張貼在各州縣城門上。
曹操逃到中牟縣,遠遠看到牆上貼有緝拿自己的佈告,心想此關過不去了,因為他的相貌很特殊,跟平常人不一樣,守衛一眼就能認出來。
正在這時,有一隊人馬正好要出城。曹操發現隊伍中有一個小女孩,急中生智,走過去假意要照顧這個小女孩,把她抱在馬上,然後自己牽著韁繩,表示他們是一群人,想以此混出關去。
可沒想到弄巧成拙,小女孩天真無邪,看到那幅畫像,就大叫:爺爺,那不就是你嗎?這句話引來了城門守衛,曹操當場就被抓起來。可見,有時候人很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
曹操被抓之後,矢口否認自己是曹操,還狡辯說自己是商人,複姓皇甫。曹操這是不是撒謊?當然不是!任何人到這個時候都不會講真話,這與撒謊沒什麼關係。
這裡的縣令叫陳宮,其實他一眼就認出了曹操,因為他以前去洛陽求官的時候曾見過曹操。但他並沒有當場揭穿,因為他心裡對是否放掉曹操還很猶豫。可見,從《三國演義》剛開始一直到現在,曹操的表現都可圈可點,不像是個壞人。
現在可以知道,那個小女孩其實救了曹操一命,因為如果她不這樣講,使得曹操矇混過關,到了下一關,也許那裡的縣令就不會像陳宮這樣猶豫,而是馬上把他抓起來送到洛陽去請賞,那樣曹操就非死不可了。
所以很多事情,好與壞要到最後才能知道。現在曹操非常感謝那個小女孩,正因為她的一句話,他才會被縣令陳宮抓起來,陳宮才會想到要放他。
陳宮有意放走曹操,他認為曹操是個好人,如果想追隨曹操,這是個不錯的機會。但為了謹慎起見,陳宮又問曹操為什麼要刺殺董卓。
他必須聽到曹操親口說出自己的道理來,才能夠判斷曹操到底是好還是壞。曹操當時就說,我是為了國家,而不是為我個人,雖然董卓對我不錯,但是為了國家,我一定要刺殺他。聽了曹操的話,陳宮對他更加佩服。
陳宮下定決心放過曹操,但又為什麼願意追隨曹操呢?
陳宮當時心想,在如此世道之下,就算把縣令做好又能怎樣?他是有雄才大略之人,很想做一番事業,時時刻刻都在等待機會。現在看到曹操這麼了不起,所以就對曹操說,我放了你,縣令也不幹了,追隨你跟你一起幹事業!
對陳宮來講,他很會珍惜機會,也很會捨得,因為好不容易當到一個縣令,如果追隨了曹操,將來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放棄,可見這個人是有理想,有抱負的。
陳宮放過曹操對不對?
對於這個問題,說它對可以講出一大堆道理來,說它不對也可以講出一大堆道理來。這就是我們華人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中國的文化是陰陽文化,無論怎麼講都對,都有相當的道理。所以,以後聽人家講話,千萬不要說哪個有道理,哪個沒有道理,這是不可能說清楚的。因為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
-
3 # 孔明先生筆墨
首先,曹操並不是班門弄斧,他手握當朝漢帝的事實確實比劉備的仁德和漢皇后裔身份更有說服力。但是,曹操也面臨著其他的問題,比如他需要維護與其他諸侯的關係,尤其是與呂布這樣的強大諸侯的關係。如果曹操直接使用詔書來打壓劉備,可能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反感和不滿,進而影響曹操的地位和聲望。
其次,曹操使用陳珪父子來離間呂布和劉備的關係,是因為這種方法更加隱蔽和有效。如果曹操直接使用詔書或者其他強硬手段來打壓劉備,可能會引起呂布的反感和不滿,從而讓曹操失去了一個強大的盟友。而透過利用陳珪父子來挑撥呂布和劉備的關係,則可以在不得罪呂布的情況下,削弱劉備的勢力,達到曹操的目的。
最後,詔書確實有很多用法,但是使用詔書來打壓劉備的名聲,可能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反感和不滿,進而影響曹操的地位和聲望。而且,劉備已經領過徐州牧的詔了,再抗旨可能會對劉備的名聲造成更大的損害。因此,曹操可能認為使用詔書這種方法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
4 # jiao1350
曹挾天子令諸侯,乃急。備以德仁得蜀治蜀,乃穩。為用而用,其矛鈍。仁德之治,天下親者,豈是鈍矛所能為也?故,仁德之名堅如磐石也!
-
5 # 小橋流水覓人家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建立了擁劉貶曹的中心思想,而作為名著的三國演義,甚至比史書三國志知名度還要高,這才給了世人誤導,認為曹操是奸雄,分析奸雄二字,奸為奸臣的意思,雄也是英雄的意思。
然而事實上,曹操雖然位高權重,但是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曹操一生輔佐漢獻帝也是事實,正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我曹操,這世間不知道會有幾人稱帝了。
換句話講,漢獻帝雖然是傀儡皇帝,但是曹操卻一生為漢朝服務,所以說曹操本身代表的還是漢朝正統。
而反觀劉備,屬於自立為王,事實上卻是篡權的了。
因此,曹操根本不用利用漢獻帝來破劉備仁義之名,因為劉備本來就是假仁假義罷了。
-
6 # 哇賽說
在三國時期,天子的地位非常特殊,是所有君主和政治派系都需要尊重的象徵。曹操雖然實力強大,但他並沒有得到天子的認可,因此無法使用天子的名義來攻擊劉備。而劉備的仁德之名則是廣為流傳的,為人所敬仰,如果曹操使用這個名義來攻擊劉備,反而會引起更多人的反感和不滿。此外,曹操也不想在攻擊劉備時使用過於卑劣的手段,因為這會讓他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受到損害。
-
7 # Dora生活記錄
曹操和劉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位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他們之間的戰爭被稱為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劉備的軍隊,但是劉備卻以仁德之名來感化士兵,讓他們不願意戰鬥。曹操為什麼不用天子之名破劉備的仁德之名呢?這個問題涉及到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曹操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一直想要成為天下的霸主。在他的眼中,劉備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領袖,他不值得重視。因此,曹操並沒有想到要用天子之名來攻擊劉備,因為這對於他的計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其次,中國歷史上的天子之名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存在,它代表著國家的權威和尊嚴。如果曹操使用天子之名來攻擊劉備,這就等於是挑戰了劉備的國家權威,這是曹操所不能承受的。此外,如果曹操這樣做了,那麼其他的地方領袖也會認為他是在濫用權力,這會導致他的統治受到更多的反對和抵制。
最後,劉備以仁德之名來感化士兵,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仁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它代表著人類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準則。如果曹操使用武力來攻擊劉備,那麼他計程車兵可能會感到憤怒和不滿,這會導致他們更加不願意戰鬥。而如果曹操採用仁德之名來感化士兵,那麼他的軍隊就會更加團結和穩定,這對於他的勝利是非常有利的。
綜上所述,曹操不使用天子之名破劉備的仁德之名,是因為他沒有這個必要,也是因為這樣做會對他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劉備以仁德之名來感化士兵,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它讓他的軍隊更加團結和穩定,最終取得了勝利。
-
8 # 愛生活適萬物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三國時期是一位卓越的統治者。雖然他最終失敗了,但他的成就和貢獻一直被人們記住並尊重。曹操選擇不用天子之名破劉備的仁德,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
1.尊重天子權威
曹操尊重天子的權威,因為天子在當時是權利最大的人物,擁有很強大的權力、地位和影響力。如果曹操打個天子的旗號,可能會引起更多的反對和爭議,更不利於他的統治和穩定。
2. 希望透過勸說得到劉備投降
曹操知道劉備是非常有仁德之名的人,他也知道這個名聲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劉備的個人品質和人民的認同。因此,曹操可能認為,如果他能夠說服劉備投降,那麼他將獲得更多的支援和信任,並且可以避免一些其他的麻煩和隱患。
3. 不願失去人心
曹操也知道,如果他透過破壞仁德之名來打敗劉備,這可能會導致他在人民中的聲譽受損,失去人心。
曹操並沒有使用天子之名來破壞劉備的聲譽,可能是因為他希望尊重天子的權威、透過勸說得到劉備投降、以及不願失去人心。
-
9 # 不凡的善與德
曹操並沒有直接使用天子之名來破劉備的仁德之名,這可能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關。
首先,三國時期各個勢力都是以武力和政治手段來爭奪權力和地盤,而不是透過宣揚某種道德或理念來獲得人心。雖然仁德在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它並不是主要的競爭手段。
其次,曹操是魏國的奠基人,他的目標是透過政治和軍事手段建立自己的政權。如果他直接使用天子之名來破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會引起其他勢力的反感和不滿,對魏國的建立和穩固造成不利影響。
最後,曹操也有其他的競爭手段,如擴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建立自己的政治機構,吸收人才等等,這些措施也對他在三國時期的政治地位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之,曹操沒有直接使用天子之名來破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關,同時也反映了曹操的政治策略和目標。
-
10 # 馳騁天
曹操在處理與劉備的關係時,選擇不以天子的身份來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有幾個原因:
權威合法性:雖然曹操掌握了實際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但他並未宣稱自己為皇帝。如果他以天子的名義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會給人一種他試圖篡位的印象,導致他在政治上失去合法性和支援。
戰略考量:曹操非常重視實際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他更注重以實力和戰略來擊敗對手,而不是僅僅依靠聲望或名義。他認為自己的實際控制力和軍事優勢能夠在政治鬥爭中佔據上風,因此選擇將重點放在實際行動上,而不是透過名義上的對抗來削弱劉備的仁德之名。
劉備的虛實:雖然劉備以仁德之名廣受人們敬仰,但曹操也認識到劉備在政治和軍事上存在一些薄弱之處。他可能更傾向於利用劉備的一些實際短板來對抗他,而不是透過名義上的對抗。
總的來說,曹操選擇不以天子的名義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是出於權威合法性、戰略考量和對劉備實際能力的評估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他更注重實際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以及利用對手的實際薄弱之處來爭取勝利。
-
11 # 不歸28256
曹操並不是沒有考慮使用天子之名來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但他最終的決定是不這樣做。這是因為曹操深知,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如果他公開使用天子之名,就會被視為對漢朝的挑戰和威脅,可能會引起其他諸侯的反感和聯合對抗。同時,曹操也明白,劉備的仁德之名已經深入人心,如果他硬要用天子之名來對抗劉備,可能會引起民眾的反感和不滿,進而導致自己的聲譽受損。因此,曹操決定採取其他策略來應對劉備的仁德之名,比如透過宣傳自己的功績和才能,以及利用政治手段來削弱劉備的影響力。
-
12 # 瀟灑姐愛自由
曹操之所以沒有動用天子之名來破劉備仁德之名,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曹操尊奉皇權,認為天子之名不應被濫用,而且他自己也沒有得到太后和皇帝的認可,如果私自使用天子之名,可能會激起太后和皇帝的不滿,甚至被視為造反。
2.曹操也是個理性的軍事家,知道仁德之名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不足以掩蓋劉備的實際實力,如果他追求戰爭勝利,應該更加註重軍事實力和策略。
3.曹操與劉備之間本來就存在一種相互競爭的關係,如果他使用天子之名來攻擊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會引起民眾的反感,進而反過來支援劉備,導致他的軍事行動受到阻礙。
綜上所述,曹操並不想使用天子之名來破劉備仁德之名,這既是出於對皇權的尊重,也是出於對戰爭勝利的考慮。
回覆列表
曹操在與劉備的鬥爭中沒有選擇以天子的身份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這涉及到他對政治和戰略的考量以及他對自身形象的塑造。
曹操明白劉備以仁德之名受到廣泛的支援和尊敬。劉備被人稱為“仁者君子”,他以仁義和德行作為治國理念,並得到了很多民眾和部下的擁護。
曹操他意識到,如果以天子的身份對抗劉備的仁德之名,可能會引起民眾的反感和牴觸,使自己的形象受到損害。
還有,曹操傾向於以實際的政治和軍事手段來對抗劉備,而非依賴天子的名義。他注重實力和權謀,透過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來削弱劉備的勢力,爭奪統一天下的權力。曹操智勇過人,善於運籌帷幄,他更傾向於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統治能力,而不是依賴虛名和聲望。
曹操對自身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影響。他更多地以霸主和政治家的角色示人,而不是以天子的身份示人。曹操在戰場上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建立了強大的勢力,並且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建設。他更傾向於以實際的成就和實力來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支援,而不是依賴天子的名號。
綜上所述,他選擇不以天子之名破劉備仁德之名,是基於對政治、戰略和形象的考量。他更注重實際行動和權謀,以實力和成就來贏得人們的認可,而不是依賴虛名和天子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