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觀察沒錯,巡洋艦改成全中線主炮的時間比戰列艦要晚得多。
眾所周知,1906年英國建造了第一艘無畏艦之後,這種全中線主炮的樣式就成為世界各國戰列艦設計的主流。全中線主炮設計的好處是很顯著的:能夠向任何一個舷側集中全部火力。這對於仍然以戰列艦隊主炮對轟的年代來說,無疑意味著能發揮自己的全部火力而不會浪費。而如德國早期無畏艦拿騷級那種“六邊形”的主炮塔布置方式,則意味著任何時候都會有至少兩座炮塔無法開火。
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遠沒有作為海軍主要作戰艦艇的定位,此時的巡洋艦更多的是作為艦隊中的補充力量和多面手存在。這一階段的巡洋艦主要分為裝甲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兩大類,裝甲巡洋艦作為“準主力艦”,承擔了一定的艦隊主力交戰的任務,很多已經開始採取全中線佈置,而輕巡洋艦就大不一樣。輕巡洋艦在實戰中,一般承擔著偵察、警戒、通報、聯絡、驅逐對方小型艦艇等任務,由於火炮射程較近,同時又要執行多種複雜任務,很難像主力艦那樣拉開比較遠的距離對轟,很可能出現混戰的情況。這時,全中線佈置的主炮反而不如舷側多個炮位靈活,抗毀性也要比多炮位稍遜一籌。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初期建造的輕巡洋艦很少有采用全中線主炮佈置的,例如一戰之前英國大批建造的城級輕巡洋艦大都安裝了8-9門152毫米單管炮,並且大部分位於舷側;一戰期間英國建造的C級、D級和E級輕巡洋艦也大都安裝5-7門152毫米單管炮。其他各國當時很多還沒有輕巡洋艦這個概念,採用更多的還是防護巡洋艦、偵察巡洋艦等更加“古老”的標準,其主炮方式自然也是更加“傳統”的舷側佈置為主,例如美國的“聖路易斯”號大型防護巡洋艦,14門152毫米主炮中,有12門佈置在兩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影響,各國海軍規模都受到限制,巡洋艦有時也要承擔一部分主力艦的任務。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152毫米和203毫米火炮的射程也大大提升,巡洋艦的交戰距離也大幅度增加。此外,驅逐艦的迅速發展成熟,讓很多此前巡洋艦承擔的任務,如偵察、警戒、驅逐對方小型艦艇等都可以由驅逐艦來完成。而巡洋艦則從一戰時赤膊上陣“打群架”的角色,升級為在稍遠一點距離上提供支援的角色,這種時候,全中線佈置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了。
因此,巡洋艦真正全面採取全中線佈置主炮應該從1920年代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開始,在此之後建造的巡洋艦基本都採用了這一佈局。
你的觀察沒錯,巡洋艦改成全中線主炮的時間比戰列艦要晚得多。
眾所周知,1906年英國建造了第一艘無畏艦之後,這種全中線主炮的樣式就成為世界各國戰列艦設計的主流。全中線主炮設計的好處是很顯著的:能夠向任何一個舷側集中全部火力。這對於仍然以戰列艦隊主炮對轟的年代來說,無疑意味著能發揮自己的全部火力而不會浪費。而如德國早期無畏艦拿騷級那種“六邊形”的主炮塔布置方式,則意味著任何時候都會有至少兩座炮塔無法開火。
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遠沒有作為海軍主要作戰艦艇的定位,此時的巡洋艦更多的是作為艦隊中的補充力量和多面手存在。這一階段的巡洋艦主要分為裝甲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兩大類,裝甲巡洋艦作為“準主力艦”,承擔了一定的艦隊主力交戰的任務,很多已經開始採取全中線佈置,而輕巡洋艦就大不一樣。輕巡洋艦在實戰中,一般承擔著偵察、警戒、通報、聯絡、驅逐對方小型艦艇等任務,由於火炮射程較近,同時又要執行多種複雜任務,很難像主力艦那樣拉開比較遠的距離對轟,很可能出現混戰的情況。這時,全中線佈置的主炮反而不如舷側多個炮位靈活,抗毀性也要比多炮位稍遜一籌。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初期建造的輕巡洋艦很少有采用全中線主炮佈置的,例如一戰之前英國大批建造的城級輕巡洋艦大都安裝了8-9門152毫米單管炮,並且大部分位於舷側;一戰期間英國建造的C級、D級和E級輕巡洋艦也大都安裝5-7門152毫米單管炮。其他各國當時很多還沒有輕巡洋艦這個概念,採用更多的還是防護巡洋艦、偵察巡洋艦等更加“古老”的標準,其主炮方式自然也是更加“傳統”的舷側佈置為主,例如美國的“聖路易斯”號大型防護巡洋艦,14門152毫米主炮中,有12門佈置在兩舷。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影響,各國海軍規模都受到限制,巡洋艦有時也要承擔一部分主力艦的任務。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152毫米和203毫米火炮的射程也大大提升,巡洋艦的交戰距離也大幅度增加。此外,驅逐艦的迅速發展成熟,讓很多此前巡洋艦承擔的任務,如偵察、警戒、驅逐對方小型艦艇等都可以由驅逐艦來完成。而巡洋艦則從一戰時赤膊上陣“打群架”的角色,升級為在稍遠一點距離上提供支援的角色,這種時候,全中線佈置的優勢就能發揮出來了。
因此,巡洋艦真正全面採取全中線佈置主炮應該從1920年代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開始,在此之後建造的巡洋艦基本都採用了這一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