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學習冇止境1
謝邀。中國歷史上皇帝有幾百位之多。象漢武帝為了改變受欺負的命運,用大將征戰,大將有戰功即為功臣,或改朝換代往往通過戰爭,開國皇帝大多數為馬上的皇帝,身先士卒,攻城奪寨,打下江山,所帶領一幫戰將謀臣,就變成功臣,可一國之主的皇帝都希望自己天下傳承下去,而且希望永遠是自己的子孫,這時候的競爭對手就可能是這般功臣,漢高祖劉邦開始殺功臣,成為殺功臣下第一位皇帝,我擬了一下,也有英明的皇帝未曾殺過功臣,大概有以下十幾位吧:
第一位,秦始皇贏政。大多數認為他是一位殘暴的皇帝,因為他征戰六國並統一六國,打仗肯定要殺人,還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修長城,修皇陵累死很多人,還要人陪葬,但沒有殺功臣的記錄,大多數人是認可的吧。第二,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非常有骨氣,有魄力的皇帝,用大將徵匈奴,沒有殺過功臣。第三,南北朝時多位皇帝,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宇文覺,。第四,元太祖忽必烈,雖殺了些爭王位的親戚,但未殺功臣。第五,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後宮佳麗上萬,比較淫樂,結束了三國時代,但他封司馬氏為王,未曾殺過功臣。第六,司馬睿,雖猜忌祖逖,想殺王敦,但未殺。第七,魏王曹丕,稱帝了,雖然逼弟弟曹植作《七步詩》但沒有殺過功臣。第八,南朝時劉裕,建立宋國,未殺功臣。第九,王莽,雖然篡漢,但未殺功臣。第十,郭威及周世宗柴榮,未殺功臣,導致趙匡胤篡位。第十一,遼太祖耶律阿機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十二位,孫權。第十三位,後漢劉知遠。第十四,努爾哈赤。有爭議的如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有人說他殺了兩次救了他的命的功臣張瓊。唐太宗李世民,殺了支援太子李承乾逼宮的候君集,還有李君羨等;劉秀殺了劉揚,鄧奉,龐萌等開國大將。朱溫殺了朱珍等人;楊堅殺史萬歲;李淵殺劉文靜;劉備殺劉封。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讓大家也來評評。
-
3 # 喜歡體育的大傻子
縱觀中國歷史上真正沒有誅殺任何功臣的其實只有秦始皇嬴政。
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發現,秦始皇嬴政在兼併天下、滅六國的過程中,湧現出了眾多功臣,比如王翦、王賁父子,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信、李斯、姚賈、尉繚、鄭國、蒙毅、馮劫、王綰等等。
他們居功至偉,功勳赫赫,尤其是王翦父子。王翦與和他的兒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公元前225年,王賁滅魏;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公元前222年,王賁滅燕、代;公元前221年,王賁滅齊。
還比如蒙恬。蒙恬是繼王翦之後,秦始皇嬴政最信任的軍方高階將領。蒙恬一生參與秦始皇嬴政幾乎所有的大事。比如萬里長城、秦直道、驪山皇陵、北去匈奴等等。尤其是北去匈奴和修築萬里長城。
還比如李斯。不僅協助秦始皇嬴政兼併天下,而且在一統天下協助其治理國家,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以上三位,在秦始皇嬴政生前全部都在。但秦始皇嬴政死後,蒙恬、李斯先後被趙高陰謀害死。而王離在鉅鹿之戰中兵敗被俘,後去向不明。章邯則被劉邦打敗,自殺身亡。
首先是當時的社會大氛圍。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功臣,謀士都很尊敬。
其次是“依法治國”,秦國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治理國家。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形成了依法治國的環境和傳統,武將功臣都有法律依據,他們該享受什麼待遇,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有法可依。那麼,一旦出事,或者犯罪,自然走法律制裁。無需誅殺。
其次是出身於貴族,高度自信的氣質。通過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秦始皇嬴政和唐玄宗李世民都是出身於貴族,他們都沒怎麼誅殺功臣。而誅殺功臣嚴重的劉邦和朱元璋都出身於底層。
秦始皇嬴政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他在39歲時就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
4 # 寅哥解惑
歷史上沒殺過功臣的皇帝屈指可數,自從韓信說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後,封建社會皇帝殺功臣的例子多如牛毛。有的是該殺,有的是冤案,但功臣也分為文臣和武將,歷史記載都沒殺過的好像只有秦始皇,漢光武帝,李世民姑且算吧!我仔細說一下,請廣大朋友指點一二:
1秦始皇統一六國,功臣諸如尉僚,李斯,王翦父子,都得以善終。這要歸功於秦始皇那份強烈的自信!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的胸襟和氣魄!但也和功臣們的識相和急流勇退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是一段君臣佳話。
2漢光武帝劉秀,中國歷史上文化程度最好的皇帝,騎牛天子的美譽為後人稱道。建國後沒有屠殺功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東漢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扶持,功臣們多為地方豪強,殺功臣無異於自掘墳墓!2劉秀文化程度高,看人準,手下功臣們的秉性極為了解,又善於安撫功臣,例如吳漢弒殺成性,曾經血洗成都,劉秀下令斥責,但是下到副將的手上,給足了吳漢的面子!這就是一個聰明睿智的皇帝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才有了漢明帝有機會將“雲臺二十八將”呈現給後人!
3李世民馬上天子,天可汗!功臣多為其做秦王時的舊部,彼此都是惺惺相惜。但是李世民只殺了侯君集一個功臣,因為他牽扯到了謀反,不得不殺。但是到最後也沒把侯君集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畫像中剔除,也算對得起功臣了!
皇帝與功臣的和諧需要雙方共同的默契,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蹉跎,殺過功臣的也不一定就是昏君!一切到最後都化成世人的笑談中……
-
5 # 么么龍
中國曆來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功高震主者,往往不得善終。歷朝歷代的皇帝,幾乎都有殺功臣的範例。
不過,沒有殺功臣的皇帝,也是有好些人,這裡我舉四個比較典型的。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唐朝最負盛名的皇帝,李世民文武兼備,與自己的文臣武將,南征北戰,為大唐盛世打下一片遼闊疆域。只有一個功臣沒有得到善終。不過卻是那個人造反,李世民抓了他,本想放了他,但是群臣激憤,不得不殺了他。這不是殺功臣的表現,畢竟還有比謀反最大的罪嗎?
當然,歷史上殺功臣的也不在少數,其中比較有名的劉邦和朱元璋就曾殺過不少功臣,其中朱元璋更是因此揹負很多罵名。但是我們反過來一想,他們為什麼要殺功臣?難道他們不是聰明人嗎?這兩人智商不一定卓越,但情商絕對不低,妥妥的人精!他們這麼做也是為了維護皇權的需要,不想後世子孫受到功臣的制約,因此可以批評他們濫殺無辜,但是不能因此認為他們喜歡濫殺無辜。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人對老百姓都很好,畢竟都是從底層做起來的,深知老百姓的苦和難。
所以,殺功臣和不殺功臣都有各的道理,都是因為利益的導向罷了。
-
6 # 聊歷史知古今
秦始皇嬴政,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太宗、天可汗李世民,宋: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太祖趙匡胤,元: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尊諡的),明: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太宗朱棣。
-
7 # 東方史證
秦始皇說過,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所以秦始皇沒有殺過功臣。光武帝劉秀,跟著劉秀建功立業、出生入死的雲臺二十八將,個個安享晚年。唐高祖李淵,是一個沒有殺過功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對功臣們十分好,把這些功臣畫像放到凌煙閣中,讓後世之人敬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領們交出兵權,獲得富貴和安全。趙匡胤贏得善待功臣的美名。明成祖朱棣,明成祖登基後不僅不像他父親那樣沒有大殺功臣,反而非常重用跟隨自己的靖難功臣。
-
8 # 代牧益州閻文平
那我覺得多了去了啊,像那些傀儡皇帝、短命皇帝,就是想殺功臣也沒有操作空間。
還不如舉殺過功臣的(不保證列全了):
秦二世、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桓帝、劉備、孫權、孫皓、陳宣帝、拓跋濬、高演、宇文贇、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唐代宗、朱溫、朱友貞、李存勖、李嗣源、宋太祖、嵬名元昊、明太祖、明英宗、清太祖、清世宗。
需要說明的是:劉備殺過劉封,宋太祖殺過張瓊。
有的功臣純粹是自己作死的,怪不得領導薄情,如侯安都。
朱棣稱帝前在內戰戰場上殺死俞通淵這種應該不算“皇帝殺功臣”吧。
-
9 # 傑哥000
秦始皇
漢文帝
漢光武帝
隋文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
10 # 時說新語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稱皇帝,到1912年溥儀退位,在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殺過功臣這事,是是非非,有的是功臣居功自傲,恃寵而驕,也有皇帝矯枉過正或者有意為之;
所以真正殺過功臣而且很顯著的,
其一是朱元璋:被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友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等等。這些開國功臣大多結局不好,大部分被朱元璋找藉口給誅殺了。
其二是劉邦: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
開國皇帝中,劉秀、劉備、楊堅、李淵、趙匡胤,對待開國元勳都非常禮敬優待寬容。
這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不過最意外的也是他,976年11月14日,月黑風高的夜晚和其弟弟聊天說事的就爆了!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一般主要是“農人之國”,代表人物是建立西漢王朝的劉邦(本名“劉季”,就是“劉三”的意思)及建立明王朝的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就是“朱八”的意思)。
為什麼大殺功臣,是因為他們起自毫末,為了取得勝利,必須與其他社會階層結成聯盟。
而戰勝對手之後,就涉及“利益分賍”的問題,“分贓不均”就會引發屠戮行為,不是功臣推翻政權,就是皇帝殺戮成功。
以劉邦為例,他是儒家平民身份,而且屬於“小人之儒”,他的妻子呂后則是道家貴族身份,為他的造反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援,打下江山之後,首先是劉邦與呂后的“互撕”,劉邦一度想廢除可能不是其親生骨血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不過沒有成功,他就通過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來“留下革命的火種”。
然後劉邦對於以前自己的盟友,文士儒家平民的蕭何,流浪道家貴族的張良、季布,破落兵家貴族的韓信,武士儒家的雍齒,大範圍的祭起了屠刀,其目的就是搶奪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後的口號是,“非劉姓者不王!”
蕭何選擇了“自汚”明哲保身,張良選擇了“退隱”激流勇退,韓信、季布、雍齒等則作為武人代表接受了被誅殺的命運。
朱元璋殺功臣殺得更徹底,因為劉邦的殺戮還要受到道家貴族的制約,而他卻可以殺的自由自在,肆無忌憚。
而“士人之國”的周王朝、唐王朝作為世俗行政的絕對領導者,功臣就是他們的手下,所以一般不存在殺戮的問題,作為殺功臣既不必要,也不必須。
“工人之國”的黃帝部族、秦王朝、隋王朝也是一樣,所謂的功臣實際上就是他的家臣,他們也不存在殺功臣的問題。
“商人之國”的商王朝、宋王朝則另闢蹊徑,他們以商業談判方式來解決,“杯酒釋兵權”則是他們的主流模式,也不存在殺功臣的問題。
“牧人之國”的元王朝、清王朝也不存在殺功臣的問題,因為那些主要的功臣一般都會遵守其奴才本分,例外的是清王朝後來的康熙大帝,他罷黜了鰲拜,殺戮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但那也是在曾經的“功臣”專權或者叛亂的情況下的產物。
“醫師之國”的炎帝部族、東漢王朝也不存在殺功臣的問題,所謂“功臣”一樣屬於他們的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