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到了高三這樣“人人都在努力”的階段,班上也總不免會有一些學生“特立獨行”地保持著懶散的態度,即使成績浮動在班上倒數,他們也感到“無動於衷”。一次,筆者和其中一名“後進生”進行了交流,他告訴筆者說,他覺得自己“不是學習這塊料”、不像班上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一樣聰明,怎麼學也學不好。“學不好”是因為這個學生不聰明嗎?顯然不是,在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筆者瞭解到,這個自詡“笨蛋”的學生在遊戲世界裡可是一名“大神”,總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把一個新遊戲玩轉。而老師也多次指出,這名同學“思維敏捷,但就是不刻苦”。
頭腦聰明但學習不好、注意力總是難以集中、幾乎沒有學習興趣等問題常常困擾著一部分高三學生。其實他們並不差,只是由於內在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有效激發,找不到學習方法、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最終也未能取得最理想的結果。那麼,究竟什麼是學習潛能、高中生又應該如何喚醒學習的潛能和興趣呢?
學習潛能是指學生學習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些能力都是潛在的。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不僅能夠提高當前的學業成績,透過良好學習品質(專注學習)、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等方面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切實提高,並可以在將來的大學學習、職業生涯中將這種能力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更快、更穩地適應未來的發展變化。
學習潛能會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主要方面,一般來說,人們的智力水平差別並不大;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學習情感和學習習慣等主要方面,它們對認識過程起到直接制約的作用。智力因素影響課堂學習效果,調動的智力因素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而在課堂外開展預習、複習、拓展學習等活動,則是非智力因素作用下的結果,越是喜歡學習的同學,越能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制定並執行學習計劃。
現在還沒有開發學習潛能的你,應該怎麼做呢?
用好課堂時間,專注“學習”
學習的過程就好比是開展勞動,知識埋藏在地底,想要把它又快又好地挖掘出來,關鍵在於選擇用什麼樣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學習方法。如果只強調學習的結果,而不去關注獲取知識的過程、獲取知識的方法,那麼學習結果就可能難以令人滿意。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涵蓋聽、說、讀、寫、算等方面,當我們在學習一門課程時,往往需要調動多種能力,比如數學學習對學生的運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進行了綜合考查;而外語學習則可能涉及到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記憶力等,只有全方位調動不同的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傳統教學中,老師時常提倡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從記憶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學習方法,調動了多種能力、實現了混合型學習。不僅要“看黑板、聽講”,更要“記筆記、思考”,假如有問題,還要及時開口提問。如果同學們在課堂學習中做到了這樣的多管齊下,自然就能起到增強記憶、領悟知識的效果。
保持良好習慣,專注“學習”
學習還是一個個迴圈的過程,從日常的迴圈“預習、課堂學習、複習”,到周常的“學習、檢測、反思”,要想學得好,就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談到學習習慣,有一句話需要同學們引起重視那就是“溫故而知新”。筆者認為,這句話包含了“預習、課堂學習、複習”三個層次。當前,我們強調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實現“自主學習”,這種“自主性”的激發,主要就是依靠學生的求知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難點,而這種發現會在大腦皮層上引起一個“興奮中心”,讓學生保持一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態。它會指引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課堂學習時,不再是單純地聽講和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帶著問題、並且希望從老師的講授中得到解答,這種思維過程必然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人類的大腦不是電腦,不能經過一次錄入就形成永久性的記憶,即使是課堂學習格外專注的學生,記憶到大腦中的知識也會沿著記憶曲線逐漸模糊。而想要形成相對穩固的記憶,就需要依靠“複習”來實現。
筆者建議同學們採用分次複習的方法,先把學習內容板塊化,再逐個記憶。目前,很多同學喜歡在考試之前採用集中複習的辦法,但集中複習時由於內容過多,往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細胞的疲勞,使其興奮性降低,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實,同學們只要透過合理的安排,見縫插針就可以完成複習任務。例如上完一堂課後,可以用幾分鐘時間,回顧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內容,如有疑問及時解決,而睡前,也可以抽一些時間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可知,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資訊,我們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複習便可恢復記憶,讓記憶由短時轉入長期。事實上,即使在我們入睡以後,記憶也是並未停止的,大腦會對接受的資訊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利用好臨睡前的這段時間。
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學習”
每個人的自身都是一座寶藏,蘊含著大自然賜予的巨大潛能,那些在我們身上沒有得到開發的潛能,如熟睡的巨人,一旦受到刺激,便能發揮“點石成金”的力量。從來沒有嘗試過“速記”,也許你就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記憶天賦;實驗室裡懶得動手操作,你將失去親自論證公式定理的可能;如果羞於開口朗讀,你又怎麼有機會意識到自己出眾的語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你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所在。
我們的大腦就和肌肉一樣,不用、不練,慢慢就會退化,所以學習應該是一件終身的事情,貫穿日常生活中。同學們需要認識到,終身學習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課題,只要是感興趣的、有培養空間的都可以作為你的學習物件,比如:樂器、舞蹈、手工、演講、程式設計,或者其他某項技術等等。除了課堂以外,請把你的眼光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或許,實踐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碰撞會產生出許多的“問號”,而對這些“問號”的探索與求解,就能推動我們不斷向前。
即使是到了高三這樣“人人都在努力”的階段,班上也總不免會有一些學生“特立獨行”地保持著懶散的態度,即使成績浮動在班上倒數,他們也感到“無動於衷”。一次,筆者和其中一名“後進生”進行了交流,他告訴筆者說,他覺得自己“不是學習這塊料”、不像班上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一樣聰明,怎麼學也學不好。“學不好”是因為這個學生不聰明嗎?顯然不是,在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筆者瞭解到,這個自詡“笨蛋”的學生在遊戲世界裡可是一名“大神”,總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把一個新遊戲玩轉。而老師也多次指出,這名同學“思維敏捷,但就是不刻苦”。
頭腦聰明但學習不好、注意力總是難以集中、幾乎沒有學習興趣等問題常常困擾著一部分高三學生。其實他們並不差,只是由於內在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有效激發,找不到學習方法、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最終也未能取得最理想的結果。那麼,究竟什麼是學習潛能、高中生又應該如何喚醒學習的潛能和興趣呢?
學習潛能是指學生學習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這些能力都是潛在的。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不僅能夠提高當前的學業成績,透過良好學習品質(專注學習)、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等方面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切實提高,並可以在將來的大學學習、職業生涯中將這種能力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更快、更穩地適應未來的發展變化。
學習潛能會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的影響。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主要方面,一般來說,人們的智力水平差別並不大;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學習情感和學習習慣等主要方面,它們對認識過程起到直接制約的作用。智力因素影響課堂學習效果,調動的智力因素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而在課堂外開展預習、複習、拓展學習等活動,則是非智力因素作用下的結果,越是喜歡學習的同學,越能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制定並執行學習計劃。
現在還沒有開發學習潛能的你,應該怎麼做呢?
用好課堂時間,專注“學習”
學習的過程就好比是開展勞動,知識埋藏在地底,想要把它又快又好地挖掘出來,關鍵在於選擇用什麼樣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學習方法。如果只強調學習的結果,而不去關注獲取知識的過程、獲取知識的方法,那麼學習結果就可能難以令人滿意。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涵蓋聽、說、讀、寫、算等方面,當我們在學習一門課程時,往往需要調動多種能力,比如數學學習對學生的運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進行了綜合考查;而外語學習則可能涉及到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記憶力等,只有全方位調動不同的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傳統教學中,老師時常提倡學生在課堂上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從記憶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學習方法,調動了多種能力、實現了混合型學習。不僅要“看黑板、聽講”,更要“記筆記、思考”,假如有問題,還要及時開口提問。如果同學們在課堂學習中做到了這樣的多管齊下,自然就能起到增強記憶、領悟知識的效果。
保持良好習慣,專注“學習”
學習還是一個個迴圈的過程,從日常的迴圈“預習、課堂學習、複習”,到周常的“學習、檢測、反思”,要想學得好,就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談到學習習慣,有一句話需要同學們引起重視那就是“溫故而知新”。筆者認為,這句話包含了“預習、課堂學習、複習”三個層次。當前,我們強調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實現“自主學習”,這種“自主性”的激發,主要就是依靠學生的求知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難點,而這種發現會在大腦皮層上引起一個“興奮中心”,讓學生保持一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態。它會指引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課堂學習時,不再是單純地聽講和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帶著問題、並且希望從老師的講授中得到解答,這種思維過程必然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人類的大腦不是電腦,不能經過一次錄入就形成永久性的記憶,即使是課堂學習格外專注的學生,記憶到大腦中的知識也會沿著記憶曲線逐漸模糊。而想要形成相對穩固的記憶,就需要依靠“複習”來實現。
筆者建議同學們採用分次複習的方法,先把學習內容板塊化,再逐個記憶。目前,很多同學喜歡在考試之前採用集中複習的辦法,但集中複習時由於內容過多,往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細胞的疲勞,使其興奮性降低,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實,同學們只要透過合理的安排,見縫插針就可以完成複習任務。例如上完一堂課後,可以用幾分鐘時間,回顧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內容,如有疑問及時解決,而睡前,也可以抽一些時間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可知,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資訊,我們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複習便可恢復記憶,讓記憶由短時轉入長期。事實上,即使在我們入睡以後,記憶也是並未停止的,大腦會對接受的資訊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利用好臨睡前的這段時間。
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學習”
每個人的自身都是一座寶藏,蘊含著大自然賜予的巨大潛能,那些在我們身上沒有得到開發的潛能,如熟睡的巨人,一旦受到刺激,便能發揮“點石成金”的力量。從來沒有嘗試過“速記”,也許你就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記憶天賦;實驗室裡懶得動手操作,你將失去親自論證公式定理的可能;如果羞於開口朗讀,你又怎麼有機會意識到自己出眾的語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你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所在。
我們的大腦就和肌肉一樣,不用、不練,慢慢就會退化,所以學習應該是一件終身的事情,貫穿日常生活中。同學們需要認識到,終身學習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課題,只要是感興趣的、有培養空間的都可以作為你的學習物件,比如:樂器、舞蹈、手工、演講、程式設計,或者其他某項技術等等。除了課堂以外,請把你的眼光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或許,實踐過程中主觀與客觀的碰撞會產生出許多的“問號”,而對這些“問號”的探索與求解,就能推動我們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