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度說教育
-
2 # 向山舉目
考上大學之前,對大學印象是模糊的。
考上以後還是有點迷茫,慢慢靜下心來了,開始思考大學的意義。
無非就是搞一些通識教育,然後再搞一些專業教育,提升職業能力,為我們進入社會做一個預備工作。
由於學校不一樣,遇到的老師不一樣,個人的態度不一樣,個人的基礎不一樣,經過大學以後走向了社會,每一個個體的變化是非常大的。
考上大學之前,對大學印象是模糊的。
考上以後還是有點迷茫,慢慢靜下心來了,開始思考大學的意義。
無非就是搞一些通識教育,然後再搞一些專業教育,提升職業能力,為我們進入社會做一個預備工作。
由於學校不一樣,遇到的老師不一樣,個人的態度不一樣,個人的基礎不一樣,經過大學以後走向了社會,每一個個體的變化是非常大的。
進入大學前,進去大學後,甚至於大學畢業以後,其實每一次思考,大學的存在與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首先,進入大學前,很多的學生對大學的生活都是一種嚮往,這種象牙塔的嚮往來自於媒體老師網路等各種渠道,甚至可能就像初生嬰兒那樣單純美好Sunny,那裡一定有太多的可以探索的奇妙。
其次,進入大學後,一開始撲面而來是好奇,室友學長學姐,各種社團,新鮮好玩,甚至於不去思考,覺著大學就是各種好玩,慢慢的,等到了大二,很多的同學開始覺著迷茫,慢慢的開始質疑自己的專業,自己的學習是不是有用,逃課也逐漸多了,甚至於出現退學,學習無用,謾罵學校和領導,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真的思考來自於大三大四,因為面臨選擇,考研還是工作。
最後,大學畢業後,走進社會,慢慢的思考自己一路的求學,也不再責怪自己母校的不滿意,更多的是怪自己當初在學校不努力,沒認真學習,後悔自己打了遊戲掛科了,所以也就有了一句幾乎每個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說的那句名言:母校是什麼,母校就是自己可以罵千百遍,不允許別人罵一句的地方。
不管在哪個階段,對大學的思考和認知都是不一樣的,階段不一樣,思考的內容和結果也都有天壤之別,對於每個學子,能做的就是做好當下,認清自己的學生角色,好好學習,因為大學提供的過渡期就只有四年,而這也幾乎決定了以後要走什麼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