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左
-
2 # 天諾老吳直播100問
古人不僅講究死後厚葬,還有守墓人專門為其守墓。現在大多數的陵園都歸國家管理,守墓人也越來越少。很多以前的守墓人也是隱姓埋名,難窺其蹤。
古代的守墓人主要是針對皇帝或者一些國家的英雄之類的,才會設有專門的守墓人,小的是一個家族,大到甚至是 一個村莊世代守墓。守墓人主要工作有,一是負責墓地日常的清掃工作和維持,二是為了防盜墓賊。因為墓中多有貴重的陪葬品。
根據野史記載,以家族形式的守墓人,家族中每人守20年,之後再換另外一個人,之前的人可以去做別的事情。他們很講究輪迴福報,把這項工作當做崇高的使命,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自古以來,華人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非常重視喪葬禮儀。
各個朝代的皇帝一般在自己生前就開始大規模營建陵墓,死後厚葬,還要安排專人長年看守。不但對待本朝的皇帝如此,對於前朝和上古的帝王陵寢,一般也都會派專人守護。
這些守墓人,通常稱為“陵戶”或者“墳戶”,每個朝代都有。這裡我們以明朝為例,加以說明。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後,在鳳陽府為自己的祖輩修造陵墓,設立一個祠祭署,派有一員奉祀官,另外派有二百九十三戶的“陵戶”,也就是專門的守陵人家。
對於自己父親的陵墓,朱元璋自然更為重視,最早還不太正規,只是讓陵墓附近的二十戶鄉親負責看守。等他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專門設立了一個祠祭署,從世襲的公侯當中選擇合適的人員,充當奉祀官和祀丞,另外還安排了二十四位禮生。陵戶的數量也大大超過了祖墳,一共有三千三百四十二戶之多。
朱元璋自己死後,陵墓、祭祀和守陵的規格當然更高,除了祠祭署,還專門設立了神宮監和孝陵衛,並且派有一支軍隊專門守護。
明代皇家陵墓的那些陵戶,算是世代的守陵人,他們的職責主要包括陵墓的日常值宿和灑掃維護,包括陵墓的修葺、周圍山林的養護等等,日常的工作有點兒像園丁。
另外,明代還有一種墳戶,就是給親王或者勳臣的墳墓派設的守護者,比如明朝初期的李善長、徐達等人,每人的墓上就有墳戶一百五十戶,這些人可以免除一定數量的差役。
明代設有軍戶、匠戶、廟戶、園戶等等,名目繁多,陵戶、墳戶只是其中的一種。關於他們的責任,朝廷都有嚴格的規定,反正都是負擔沉重,一點也不輕鬆。如果發現逃避差役的情況,懲罰比較嚴厲,一律傳送邊遠地方充軍。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皇家陵墓設在北京附近的昌平,制度上也有了一些改變,規格一點也沒有降低。
另外,北京的昌平也和孝陵一樣,設有專門的護陵軍。這些軍隊,和平時期根本沒有什麼作用。等到明末,國家衰弱,內憂外患,到了真正有事的時候,他們連自己的性命都保護不了,更別談什麼保護皇陵。所以崇禎年間幾次發生皇陵被破壞的情況。
當然,到了這種時候,那些普通的陵戶除了遠遠地跑開,也一樣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