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家訓其實可以看成類似現代企業文化的一種東西,算是一種家族的文化的。那麼現在為什麼少了家訓,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族少了。這就好比一般只有大企業才存在企業文化一樣,一個幾個人的小作坊很難有什麼企業文化一說。

    如果把家訓類比與企業文化,那麼就可以知道一個家訓要想存在,就必須要有所謂的監督與執行的機構。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並不是你弄出一套企業文化掛在宣傳欄裡就等於你企業擁有了企業文化的。這個要想企業文化深入人心,那麼企業必然需要培養學習以及在監督制度方面配合企業文化的執行才行,這樣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員工。而員工之所以願意學習這個,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企業是員工的衣食父母,進入企業自然也就要遵守企業的制度。

    那麼家訓也是一樣的道理,家訓要想存在,就必然要有相應的監督與獎懲制度的存在。比如違反家訓會受到什麼懲罰,在一些電視劇之中也能看到很多大家族不但有家訓家規也有家法。古代的大家族有族長,族長是有實際的權力的,比如一些族產的分配等等,正因為有權力才能監督家訓,執行家法。而現在社會講究的是人人平等,尊老只是在道德水平上的,沒有誰可以直接凌駕在誰之上,那就代表了家法不可能存在。沒有監督全憑自覺的家訓那麼久了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的家族常常是聚族而居的,一個大家族就是一個村子這樣的,這樣也是方便大家族的管理。但現在的社會,人員流動大,而且是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住在樓房中住個幾年隔壁是誰都可能不清楚。過年可能都難得回家一次,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有大家族的形成,那麼前邊也說了,幾個人的小家庭模式是很難形成家訓的,家訓其實是需要傳承的,沒有傳承的家訓只是個人品格與守則罷了。

    當然現在社會也不是完全沒有形成家訓的條件。隨著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與之而來的就是一些類似與家族企業的,以家族為中心的集團誕生。在這樣的企業集團之中,以商業為紐帶重新將家族彙集到了一起。而且這樣的集團之中往往就會有一個最強的話事人,類似於古代的族長,而且甚至有一些家族的基金一類的,家族共有的產業。當這個話事人可以掌握一定集團的分配,也就是說有了一定的權力之後,那麼也就對家族其他人有了一定的約束力,這種情況下,家訓出現與形成的條件也就具備了。

    簡單點來說,就是必須有大家族或者說世家的出現,才可能有家訓的誕生。現在有傳承的大家族少了,或者說低調了,那麼我們可能看到的家訓也就少了。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和文化缺失與否以及文化普及與否沒有關係。

    在古代,家庭首先是一個政治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治與被治的關係。即是說,一個家庭中的家長首先是主人,其餘成員全是奴隸。只是奴隸也分層級罷了,有做管理的高階奴才,比如管家和女主人;有做生活服侍的,比如小妾和丫鬟們,算是中級奴才;低階奴才都在生產一線搞生產創造財富,比如那些佃戶或者商鋪的夥計們,不要信他們是什麼自耕農和自由職業者,都是奴才。

    就算是小家庭窮人家,家中沒有管家和丫環,兒女和妻子也是男家長的奴隸。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是無論古代的那個朝代的法律都沒有承認過妻子在丈夫面前,兒女在父親面前擁有過人身權和私有財產權。

    家庭延伸到家族,家族長也是主人一樣的存在。作為政治單位,祠堂是最為明顯的表象。祠堂對它治下的家庭擁有合法的暴力處置權,道德解釋權,以及剝奪、處置不合作者財產的權力。

    這些權力,都獨立於國家法律之外。

    所以,大家庭富裕家庭也罷,窮人家小家庭也罷,所有的家庭關係都是主奴關係。

    既然是主奴關係,是治理於被治理的關係,家訓當然必不可少!為了便於治理,為了奴隸老實聽話嘛!

    所以,家訓中總愛高談夫唱婦隨是為“賢妻”,妻子要聽丈夫的話,敢不聽,有七出之條等著讓你身敗名裂衣食無著。子女要做“孝子”,不講對錯,子女對父親要無條件服從,敢不服從,送進祠堂辦你忤逆,打死無人管。

    這,就是管理奴隸的招數啊!

    現代家庭正是因為文化普及了的緣故,誰還願意做奴隸?所有的家庭成員之間關係是平等的,國家法律也保護這個平等關係。

    家暴都是犯法的,莫說什麼祠堂家訓了,早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做妻子的有權主動提出離婚,然後分割財產,什麼家訓?誰有權力訓誰?所有人都是國家公民,守法即可。

  • 3 # 碼字匠人

    因為文化缺失,所以“敬惜字紙”有文化崇拜,這些簡潔明瞭的家訓容易被記住被遵守被傳承。

    如今是資訊氾濫的時代,年輕人很多適應被媒體被大V“投餵”了。

    那些雋永深刻、語重心長的家訓格言,不會主動出來搶眼球,如此而已。

  • 4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你是從哪兒看出來古代文化缺失的?文化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的認知,而這些包括制度、教育、藝術等等他和本民族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你說這些不能代表本民族的文化,什麼能夠代表?用西方傳進來的各種學科來代替民族的人民精神還是用短暫的工業革命的進城來代表漫長曆史歲月中所形成的這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很顯然這些都和民族文化沒有太直接的聯絡,因為其並不能夠完美無缺的對與本民族人民的生活相匹配,自然也就無法達到全民的認可。

    文化很多時候代表的是民族的精神傳承,你說現在的人有文化,有多少能夠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因此知識不等於文化,當今環境中知識雖然增多了,但是文化的普及卻未必比過去更好。

    古代能夠留下家訓是因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經驗指導孩子少走彎路,在那個以家族為核心的時代中,孩子對於父親的這些教誨都會將其珍重的收藏,從而能夠流傳下來;在當下莫說個人不喜歡寫字了,就算寫下來也是一大堆白字,留下來又有什麼用?在當下的環境中又有多少孩子會對書信父母的認真閱讀?

  • 5 # 無劍之俠

    個人淺見,有三點主要原因:

    一、在古代,族長和家長都有絕對的權力,自然會有一種責任感,以家訓約束家族和家庭。當今社會,早已沒有了族長之說,家長也不再習慣於一言堂,所以立家訓的意識自然而然就淡化了。

    二、在古代,很多人沒有接受上學的機會,家訓就等同於教育規範。當今人人上學,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家訓一致,自然就沒必要重複了。

    三、沒有把家訓寫在紙上,不等於沒有家訓。在文化普及的今天,很多家長反倒會認為這樣做沒必要,平時的言傳身教,足以起到家訓的效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證明蜂毒可以安全消滅癌細胞,為什麼沒有相應的藥物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