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方

    一項“中老年杯”的體育比賽,要求是1982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人。看看,82年出生的也算是“中老年”了。

    再往前翻翻新聞,比如,河南洛陽一網路公司的CEO李昕澤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的一番話,“扎”了很多人的心。這位稚氣未脫的17歲少年眼裡,三四十歲的企業家,已然屬於“老一輩”。

    不經意的一番話,“傷”了圍觀的群眾。三四十歲正當年,不曾想在少年眼裡,早已切割在年輕的群體之外,甚至連“中年”都不算,直接劃分在“老一輩”的行列裡。

    調侃也好,無意也罷,剖析李昕澤這一番話是不是對三四十歲群體的不敬,沒有什麼意義。這是一個“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80後說70後老了,90後說80後老了,還有,80後說90後老了,80後還自稱80後老了。哦,這簡直就是一個人人都說自己“老”了的社會?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三年前微信朋友圈裡很多人都轉發過一篇王朔的“老”文章,《唯一讓我欣慰的是:你也不會年輕很久》。王朔在文章裡說,“原來我一直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即使明知年歲漸長我也認為只要有顆年輕的心自己就永遠25歲,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很心動的姑娘,心裡第一個念頭竟然是:‘這個姑娘對我來說會不會有點小?’那一刻,我才絕望地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絕望之下總有欣慰。王朔說,他經常碰到自稱大叔的85後,二十多歲就自認為閱人無數熟知深淺了,一臉飽經滄桑,滿口曾經滄海。這個時候,王朔說,他會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惡狠狠地想——別得瑟!遲早你會變成真正的大叔!“其實,說得再多也掩飾不了我這個老男人對青春的羨慕嫉妒恨,不過唯一讓我欣慰的是:你們也不會年輕很久。”

    每個人都會老去,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無法抗拒的規律。“你們也不會年輕多久。”這算是一種自我安慰,也算是對“正年輕的人”的一種回擊。只不過,在這個大家似乎都“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年輕”與“老去”的對抗,早已不再是純粹的自然年齡的對抗,而是不同年紀間的代際碰撞。在年少輕狂者的眼裡,稍微上點年紀,做事不夠銳氣,這些人在他們眼裡已經“老”了;原本年紀輕輕,但被庸常生活打壓生活得不夠順暢,這些人自稱自己“老”了;手裡握個保溫杯,還未來得及說出中年危機,別人已經說你“老”了……確切說,這不是一個“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而是一個被輿論塑造出的“老”的越來越快的社會。

    千萬別小看了“老”這個字眼,它可以用來傲嬌,也可以拿來撒嬌。毫無疑問,李昕澤們“擠兌”三四十歲的人是“老一輩”,這是他的傲嬌;那些自稱“老了”的80後,還有手拿保溫杯的中年大叔們,口口聲聲說“老”了,這是在撒嬌:你看,周遭危機四伏,生活壓力這麼大,不老也要催你老啊。輿論就這樣喧囂著,在一輪輪“年輕”與“老去”的表演性抒情中劃過,該來的來,該去的去。

    和一位年紀相仿的70後朋友討論,為什麼這樣的話題總能激起千層浪?朋友冷冷地回覆,“閒得唄!”也是,裹挾在這種話題中的,居然以男性為主?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男性也開始在乎年齡問題了?當然這是一種狹隘的表述,有關“年輕”與“老去”的討論,可不僅僅是自然年齡討論,而有關社會心態。但它之所以能形成一個話題,一定與話題參與者的敏感度有關吧。

    但你不得不承認,在你逐漸變老的時候,你確實老得越來越快。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1890年的書《心理定理》中寫道,時間在我們一點點變老的時候加速飛逝,是因為成人期中值得紀念的事越來越少。當我們用“第一次”(第一次親吻,第一天上學,第一次全家出遊)描述時間的流逝時,正是這種成年期所缺少的新體驗,會讓日子,星期悄然走過,會讓一年的時間倏然化為烏有。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學家用“比喻”來描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時間的感受:年輕人更傾向於用靜態的喻體來描述時間的流逝,比如時間很安靜得像毫無波瀾的海洋);而逐漸老去的人則用動態的喻體來描述時間,比如時間像疾駛的火車。

  • 2 # 鄴都情

    1.我是60後,我到是沒覺得自己老,但是兒女早成家,孫子都10歲,不服老不行。這叫長江後浪推前浪,把我推到沙灘上。我是門旮旯的豆秸,隨時有被掃出去。看子孫長大了,才感覺自己變老了。

    2.年輕人喊老,想亮資格,想顯經驗,想說話有份量,想有威信,想受人尊重,想增加工資,想好辦事,想一呼百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生覺得你作,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