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4024901443
-
2 # 紫翹
袁宏道:虎丘①
【原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②,連臂而至③,衣冠士女④,下迨蔀屋⑤,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⑥,置酒交衢間⑦。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⑧,檀板丘積⑨,樽罍雲瀉⑩。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⑪。未幾而搖首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⑫,一切瓦釜⑬,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⑭,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蕭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近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⑮;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西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己久,餘與江進主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⑯,恐進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⑰,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⑱!”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註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萬曆二十年(1592)舉進士,曾任吳縣(今屬江蘇省)縣令、國子監助教、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累官至吏部郎中。著有《袁中郎全集》。他是個淡薄於做官的人,性情灑脫,喜愛山水。他在文壇上大張討伐復古模擬之風的旗幟,極力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袁氏三兄弟中,以他的成就和影響為大,是公安派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
① 虎丘:山名,又名海湧山,在蘇州城北七里,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裡,傳說葬後三天有“白虎踞其上”,故稱虎丘。
② 闔戶:閉戶。
④ 衣冠:古代士以上階層的人戴冠,後因以衣冠連稱,代指世族、士紳。士女:古代指未婚的男女,即青年男女。
⑤ 蔀(bù部)屋:陰暗低矮的小屋,此指貧苦人家。
⑥ 重茵:重迭的墊席。
⑦ 交衢:通衢,指赴虎丘的大道。
⑨ 檀板:檀木製的歌唱拍板,按節拍用。
⑩ 樽罍(léi雷):都是盛酒的器皿。
⑪ 妍媸:美醜。
⑫ 練:白色布帛。
⑬ 瓦釜:古代兩種陶製的伴奏樂器,這裡代指粗俗的音樂。
⑭ 竹肉:管樂和歌唱。
⑮ 觴客:用酒招待客人,有助興的意思。
⑯ 乞歸:請求辭官返里。
⑰ 遲月:待月。遲,等候。生公石:在千人石的北面,相傳是梁代高僧竺道生講法的講壇。
⑱ 如月:指證之間,即以月為證。
【品讀】
明代之前的山水小品,多以自然風光和山川風物為寫作物件。明代以後,小品的抒發背景不僅是置身於曠野中,作者更將目光轉向與生活慼慼相關的市井風光和日常風景,如都市、城郭、鬧市等人文景觀中。這種細微地變化,使得文章更有煙火氣,情趣更是別開生面,很能抓住讀者的心理,吸引讀者的眼球。
袁宏道這篇《虎丘》,講述的就是江南都市的風光風韻。作者任吳令以來,六遊虎丘,虎丘的形、色、狀、物、景早已根植於心、瞭然於胸呢。從其文中,可以盡情領略到杭城的市井風情和風物人情,很具代表性。難怪明人陸雲龍讀後讚歎說:“虎丘之勝,已盡於筆端矣,觀繪事不如讀此之靈活。”
此文重點寫中秋之夜遊虎丘,但其大量的筆墨不是描寫月夜下的虎丘景緻,而是透過遊歷過程的且行且走,生動逼真地記敘了遊覽中各色各樣的人物情態和活動情境。紅男綠女、曲藝俳優、雜耍俗人、雅聲文士,他們三三兩兩、成群結隊、摩肩接踵形成了密集如山的洶湧陣勢,不分彼此,不分貧富,不分階層,不分男女,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特別是對歌的場面,從千百之眾競鬥歌喉寫到“一夫獨唱”,由躍動喧囂的場面慢慢鋪就到靜謐幽美的情景,熱烈轉而空靈,熱鬧漸次沉寂。其鋪設層次分明,意境新鮮自然,一幅江南地方民俗畫軸娓娓捲開,逼真傳神,其境其情其狀妙不可言,尤為生動、活潑。
文中寫自然風景: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晚樹尤可觀。稍作點墨,情境即來;道人文古蹟:文昌閣亦佳,平遠堂空曠無際,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己久。兩相輝映,競相對比,山川與古蹟,峻秀與殘存,作者巧妙地思古接今,將淡淡的追懷情思蘊藉在豐富的想象中。
最後一段雖然採用遊記中常見的“即景抒情法”,但筆致不同凡響。作者感嘆因“烏紗之橫,皂隸之俗”,而使自己同遊人隔絕,與今夜即景形成了反襯之力,突出地表現了作者厭棄官場,寄情于山水,渴望與民同樂的清疏淡然思想。
回覆列表
袁宏道筆下的《虎丘》,寫的是自己最後一次與朋友遊虎丘的情形。文中主要寫了這些內容:
1.描繪蘇州人遊虎丘的場景。
虎丘離蘇州城僅七八里地,又沒什麼高峻的山峰和深邃的山谷,是個極佳的旅遊景點。於是那些吹著簫打著鼓的高蓬遊船,沒有一天不到那裡的。
那些有月亮的晚上,那些鮮花盛開的早晨,那些雪後的黃昏,都是人來人往,遊人如織。尤其是中秋佳節更是熱鬧非凡。遊客中有官紳大福夫,有平民百姓,有豔服麗人。他們都塗脂抹粉,盛裝出行。
在地上鋪好氈席把好吃好喝的統統擺在路中開吃。這盛大的場景,作者好有一比:“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意思是說,遠望遊人,如同成群的大雁落在平曠的沙灘上,如同美麗的彩霞鋪滿了江面。電閃雷鳴間難以描摹那千姿百態。
2.描摹遊人歌唱的盛況。
先是成百上千的人一起歌唱,聲如蚊子嗡嗡 ,雅俗難分。接下來分開編隊,雅樂俗樂各自表演。這就有了美醜之分。再後來還能合拍兒唱的就只剩下了十幾個人。
等到月上中天,石如白晝的時刻,那些粗俗的歌者都不再出聲了。還能隨著唱的也就剩下了三四個人。最後只剩下一支簫,一寸管,一個人緩慢地打著板唱著,聲音響徹雲際。
再後來歌者連銷蕭版板都不再用了,聲音好像細如髮絲,直入雲際。作者這裡用了個側面描寫手法,烘托歌者的唱技:“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這是不是太誇張了,想想看,我們今天的歌星那麼多。唱功也不錯,哪個能達到這種境界。
3.談了自己的遺憾和慶幸。
作者早些年遊覽虎丘,曾想選擇這景色迷人之所,修復平遠堂舊址。供奉白居易,韋應物等人於其中。只是因病未能如願,此為遺憾。又因終於實現了舊諾,“解官稱吳客”,辭官一身輕,與百姓同遊虎丘,同樂山林,感到十分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