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杯奇思妙想的咖啡
-
2 # 寄居蟹與海葵聊趣事
導語: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項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試圖探究監獄環境對人性的影響。然而,實驗結果卻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和批判。本文將會從實驗經過、實驗結果和反思三個方面,為讀者詳細解讀這一有爭議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紀念碑
實驗經過讓我們把時間調回到1971年8月14日,一群年輕的大學生被放在一個模擬的監獄環境裡,隨機分配為囚犯,這是一個充滿了恐懼、暴力和不公正的地方。一開始,他們感覺這裡比想象中要嚴格一些,但並沒有太多的感覺。
但到了第二天,情況就變得有些不同了。囚犯們開始抵抗,用床單製作標語,抗議他們所處的監獄環境,一些人開始拒絕服從命令。
鎮壓囚犯
由於囚犯們的抵抗行為,監獄官開始使用更強硬的手段來鎮壓。監獄官使用催淚彈、維持治安,甚至使用了肢體暴力。很多囚犯被打得鼻青臉腫,但他們仍然堅持抵抗。
第三天,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囚犯們開始打砸監獄,擾亂秩序。監獄官對囚犯們的反抗行為進行了嚴厲鎮壓,很多囚犯開始感到深度的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想要離開這裡。但都被告知必須繼續參與這個可怕的實驗,他們感到被束縛住了,無法擺脫這種恐懼和絕望。
被關的囚犯
第四天,囚犯們已經感到絕望了,狀況越發混亂,很多人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情緒問題,包括抑鬱和焦慮。一些人甚至開始展現出反抗的行為,試圖挑戰獄警的權威。也有一部分囚犯已經失去了所有希望,開始放棄抵抗。有幾個人甚至開始把他們的床鋪推倒,拒絕參與實驗。然而,監獄官們試圖用更嚴厲的手段來控制局面,卻適得其反,使得局面更加惡劣。
在這種高壓下,實驗很快失去了控制,最終實驗在第六天被迫中止。
崩潰的囚犯
實驗結果斯坦福監獄實驗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現實,即在獄警和囚犯的心中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監獄。
個人性格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重要,而善與惡之間的界限可以被穿越。環境的壓力可以讓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在實驗開始時,兩組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但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裡,他們已經完全不同了。囚犯懷疑分組不是隨機的,而獄警比他們高,但實際上,兩組人的平均身高是相同的。
監獄官巡邏
實驗反思斯坦福監獄實驗解釋許多問題,包括飛機事故、人們在面對不義行為時的冷漠、護士對患者的不當治療以及自殺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由於對自己角色的理解,護士傾向於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即使他們知道醫生開的劑量遠遠超過了規定劑量。四分之一的飛機事故是由副駕駛員過度服從機長錯誤判斷的結果。
這個實驗的爭議不僅在學術界和公眾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且在心理學界也引起了激烈的辯論。儘管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實驗提供了有價值的資訊,但也有一些人批評這個實驗的倫理和科學缺陷。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沒有為參與者的安全和福利做足夠的準備,也沒有在實驗開始前進行適當的風險評估。此外,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偏袒了一方,並對另一方進行了不公正的待遇,這嚴重損害了實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假釋聽證會
-
3 # 心理奶爸
人性是什麼?人性指的是人的心理屬性,這種屬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從古到今,對於人性的看法眾說紛紜,中國古代關於人性的探討,有性善論、性惡論、有善有惡論和無惡無善論等;外國也有對人性善惡的不同看法,體現在宗教理論、心理學思想與藝術作品之中。
人性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大多數人處於兩個極端之間,在不同的情境與自身價值觀的綜合影響下,對人性有著不同的體現。例如,當週圍沒有其他人時,你可能會因為懶於找垃圾桶而隨地扔掉垃圾。當你看到曾經與你實力相當的人如今卻在各個方面遠遠優於你,你會產生嫉妒甚至仇恨的心理。當你看到有勢力的人欺負弱小時,你卻冷眼旁觀、不敢吱聲,甚至對強大的人心生“敬畏”。你就難以定義自己是一個完全善良友好的人了。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領域裡經典的“斯坦福監獄”的實驗,就是證明人的“善”和“惡”會受特定情境的影響的好例子。實驗選取的24名正常大學生被試,分別扮演犯人與獄警的角色,實驗過程中扮演獄警的被試會擁有宛如真實世界中獄警的權利,而扮演犯人的被試會被剝奪人生自由。並且實驗環境儘量接近於真實的監獄。隨著時間的推移,“獄警”們被這種設定的情境所深深影響,他們開始越來越濫用自己的權利,隨時對“犯人”的扮演者進行搜身,懲罰他們去禁閉,甚至任意剝奪他們的睡眠時間。當實驗進行到36小時的時候,已經有扮演犯人的被試開始情緒崩潰、難以堅持進行實驗。
在這場實驗裡,這些原本生活中都非常善良的學生展現了遠超預期的“邪惡”舉動。並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負罪感很低,對於“犯人”的虐待沒有太多牴觸心理,完完全全將自己的職權濫用。最後,這個實驗也是因為不符合倫理道德標準、帶來了太多負面影響而被強制停止。
所以我覺得。一方面,純粹的善惡都難以存在,只是人們善惡的程度不同,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另一方面,特定的情境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一些極端情境中時。
回覆列表
第一次瞭解到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高中時觀看了一部由它改編的電影《死亡實驗》。剛開始抱著一種獵奇的心理,中間部分令人震驚,最後看完出了一身的冷汗。
這部電影的結尾確實出人意料,我當時腦海中忽然閃現出許多初中生活的畫面。
曾經的初中校園,封閉陰沉,宛如一座冰冷嚴肅的牢籠。老師的角色就像是實驗中獄警,在其中掌握絕對權力的同時濫用暴力,從最簡單的懲罰變成侮辱性的體罰,想法設防的去折磨學生。
我不否認他們初心是為了更好的教育,但後來卻逐漸沉迷於規訓與懲罰帶來的快感。而校園裡的學生如同實驗裡的囚犯,缺少自由,且雙方地位和權力極度懸殊,一部分人試圖反抗卻屢遭羞辱,幾乎所有人都是沉默的順從。
因為處在學校這種情境中,當所有人自覺承擔起自己的角色,包括接受潛在的規則,老師的控制與學生的服從,這種預設下老師逐漸失控,學生逐漸麻木,無法脫身,都在角色中迷失自己。
透過這部電影的觸動,我恍然意識到這一切,我真切的感到後怕,並且我想假如角色互換的話,我又是否能堅守人性的底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