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肝膽胰外科高鵬驥醫生

    膽囊腺肌症又稱膽囊腺肌增生症或膽囊腺肌瘤,有文獻將其歸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一種特殊型別,但其影像檢查和病理形態具有非常特徵性的表現,與其它膽囊息肉樣病變具有明顯差別。

    發病情況

    膽囊腺肌症任何年齡均可發病,50歲以上的女性較為多見,文獻報道的發病率為2.5-5% ,佔全部膽囊切除術者的1–9%,我們回顧性分析6336例膽囊切除手術患者的臨床資訊發現病理證實的膽囊腺肌症有205例,佔全部患者的3.2%,平均發病年齡為57歲,女性患者佔56.5%。

    分型

    根據病變的發現部位和範圍,膽囊腺肌症可分為三型:侷限型最常見,主要表現為膽囊壁局灶性增厚,多見於膽囊底部;節段型多位於膽囊體部,形成一個環形狹窄環,導致分隔膽囊的形成,近端囊腔內的膽汁易淤滯形成結石;瀰漫型較少見,整個膽囊壁瀰漫性增厚。

    膽囊腺肌症分型

    發病病因

    膽囊腺肌症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的病因包括:遠端膽道狹窄或神經源性功能障礙,胚胎期膽囊芽發育不全,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胰膽管匯合異常,雌激素等。

    病理表現

    膽囊上皮和肌層過度增生,黏膜上皮陷入肌層形成膽囊壁內憩室,即羅-阿氏竇(RAS),膽汁可在RAS內淤積或經慢性炎症形成結石。

    膽囊腺肌症示意圖

    臨床表現

    膽囊腺肌症患者大多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多為體檢時偶然發現,主要表現為無症狀性膽囊腫塊或膽囊壁增厚,並通常與膽囊炎、膽囊結石同時發現

    檢查方法

    超聲是診斷膽囊腺肌症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侷限型腺肌症表現為膽囊壁侷限性增厚;節段型形成節段性增厚,增厚部位囊腔變窄,呈“葫蘆狀”,近端囊腔常合併結石;瀰漫型較少見,膽囊壁瀰漫性增厚,內壁凹凸不平。明顯增厚的膽囊壁內可見小囊狀的低迴聲或無回聲區或彗星尾狀強回聲是膽囊腺肌症的特徵,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高度的特異性。

    膽囊腺肌症CT核磁表現

    CT和MRI也用於表現不典型的膽囊腺肌症的診斷,主要協助排除膽囊癌。

    化驗檢查對膽囊腺肌症的診斷價值不大,如果出現CEA或CA199等指標的異常升高,需警惕膽囊癌的可能。

    診療建議

    膽囊腺肌症屬於良性病變,但有學者將其歸位癌前病變。發現膽囊腺肌症以後,是否需要儘快手術尚存在一定爭議。目前大多數專家給出的建議如下:

    膽囊切除示意圖

    如果影像學檢查不能確診腺肌症,懷疑可能為惡性者,建議進行切除膽囊;

    60歲以上有膽囊結石和節段型腺肌症的女性,應該手術切除膽囊。

    對於有症狀者,無論是否合併膽囊結石,都是膽囊切除術的指徵;

    不存在以上情況的無症狀的膽囊腺肌症患者建議觀察,每半年複查一次超聲,觀察過程中發現病變範圍進行性增大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如果是膽囊切除術後病理偶然發現膽囊腺肌症,則無需其他治療

  • 2 # 肝膽外科李醫生

    膽囊腺肌症是一種常見的膽囊疾病,但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如果患者出現症狀,如腹痛、消化不良、膽絞痛等,建議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對於需要治療的患者,通常採取手術治療,即切除膽囊。少數情況下,可以採用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如利膽藥、膽囊收縮劑、抗生素等。具體的治療方案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3 # 肝膽胰外科胡醫生

    膽囊腺肌症是一種以腺體和肌層增生為主的良性膽囊疾病,女性多見,約佔膽囊疾病的2.8%-5%,男女比例1:3,好發年齡30~60 歲。為膽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種,以慢性增生為主,兼有退行性改變,病因不明。是膽囊壁上一種組織成分發生過度增生的結果,它既不同於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組織增生的病變,也不具有腫瘤那種破壞性趨勢。B超提示膽囊壁區域性增厚,壁內擴張的羅-阿氏竇呈小囊狀的低迴聲或無回聲區,部分囊內可見細小結石影。

    對於膽囊腺肌症的治療,如果大小<1cm,沒有明顯不適,觀察即可。

    如果腺肌症>1cm,或者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隱痛不適,或者做了ct等檢查懷疑有惡變者,建議儘早手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幻燈機的鏡頭和照相機的鏡頭有何不同?